和所有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一样,“孝”自然也不列外。同样,和大多数争论一样,对某一概念的不同定义,造成了观念上的差异。究竟什么是“孝”?
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孝:也就是孝顺,是尽心奉养父母,并无条件地服从父母。“顺”就是“顺从”。
有人说,“孝”是应该提倡的,要反对的是“愚孝”。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二十四孝为经典的“孝”之外,什么是愚孝?“愚孝”和“孝顺”有什么区别?和基督教文化中的“爱”又有什么不同?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和“孝”是联在一起的,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看来还是先把概念弄明白了在讨论也不迟。
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于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广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