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圣经》4(不见而信)

本帖于 2008-03-14 19:52:52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开心豆豆 编辑

狂妄者最无信仰

耶稣说了一个比喻:一个人有100只羊,其中一只迷失了,他找到了时的高兴,比有那没有迷失的99只更强烈。

为什么呢?看重财产的人一定会说:这还不简单,因为他避免了这一只羊的损失,而那99只羊反正没有迷失,就不存在损失的问题。如果是这个看重财产的人丢失了一只羊,你送给他两只羊,让他不再去寻找那一只迷失的羊,他一定会喜出望外的。

着眼于财产的得失,当然完全不能领会耶稣的这个比喻。耶稣接着告诉我们:“一个罪人的悔改,在天上的喜乐会比已经有了99个无需悔改的义人所有的喜乐还要大呢。”原来,耶稣的意思是说,上帝喜欢迷途的羊要远胜于从不迷途的羊,喜欢悔改的罪人要远胜于无需悔改的义人。一句话,上帝喜欢会犯错误的人,不喜欢一贯正确的人。

不喜欢一贯正确的人——这是耶稣心目中的上帝的鲜明特征。因为所谓一贯正确,不过是自以为一贯正确罢了,不过是狂妄罢了。在祷告时,法利赛人向上帝夸耀自己的功德,收税的人(古罗马时代最为一般民众所厌恶的人)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孽。耶稣评论道:上帝眼里的义人是后者。他再三宣布:“上帝要把自高的人降为卑微,又高举甘心自卑的人。”耶稣还特别讨厌那些喜欢以道德法官自居的人,警告说:“不要评断人,上帝就不审断你们;不要定人的罪,上帝就不定你们的罪;要饶恕人,上帝就饶恕你们。”也就是说,在上帝的法庭上,好评断他人、定人之罪的人将受到最严厉的审判,不宽容的人将最不能得到宽恕。

基督教的原罪说强调人生而有罪,这个教义有消极的作用,容易导向对生命的否定。不过,我觉得对之也可以做积极的理解。人之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理性和道德。然而,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人的道德是有缺陷的,这又是人区别于神的地方。所谓神,不一定指宇宙间的某个主宰者,不妨理解为全知和完美的一个象征。看到人在理性上并非全知,在道德上并非完人,这一点非常重要。苏格拉底正因为知道自己无知,所以被阿波罗神宣布为全希腊最智慧的人。如果说认识到人的无知是智慧的起点,那么,觉悟到人的不完美便是信仰的起点。所谓信仰,其实就是不完美者对于完美境界的永远憧憬和追求。无知并不可笑,可笑的是有了一点知识便自以为无所不知。缺点并不可恶,可恶的是做了一点儿善事便自以为有权审判天下人。在一切品性中,狂妄离智慧、也离虔诚最远。明明是凡身肉胎,却把自己当做神,做出一付全知全德的模样,作为一个人来说,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愚蠢和更加渎神的姿势了。



          不见而信

《新约》记载,耶稣也常显示一些奇迹,例如顷刻之间治愈麻风病人、瘫子、瘸腿、瞎子,让死人复活,用5张饼喂饱了5000人,等等。不过,耶稣自己好像并不赞成把信仰建立在奇迹的基础之上。法利赛人要求他显示奇迹,便遭到了他的痛斥。法利赛人问上帝的主权何时实现,他回答说:“上帝主权的实现不是眼睛所能看见的,因为上帝的主权是在你们心里。”

俗话说:“眼见为实。”在物质事实的领域内,这个标准基本上是成立的。譬如说,我没有看见耶稣所显示的上述奇迹,我就不能相信它们是事实。当然,即使在事实的领域内,我们也不可能只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而拒不相信未见的一切。不过,我们对于自己未见的事实的相信,终归是以自己亲见的事实为基础的,所谓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在精神价值的领域内,“眼见为实”的标准就完全不适用了。理想,信仰,真理,爱,善,这些精神价值永远不会以一种看得见的形态存在,它们实现的场所只能是人的内心世界。毫无疑问,人的内心有没有信仰,这个差异必定会在外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但是,差异的根源却是在内心,正是在这无形之域,有的人生活在光明之中,有的人生活在黑暗之中。

据我理解,耶稣是想强调,一个人以看见上帝显灵甚至显形为相信上帝的前提,这个前提本身就错了,是违背信仰的性质的。这样的人即使真的自以为看见了某种神迹从而信了神,也不算真有了信仰。相反,惟有钟爱精神价值本身而不要求看见其实际效果的人,才能够走上信仰之路。在此意义上,不见而信正是信仰的前提。所以,耶稣说:“那些没有看见而信的是多么有福啊!”



行淫的女人

?有一天,耶稣在圣殿里讲道,几个企图找把柄陷害他的经学教师和法利赛人带来了一个女人,问他:“这个女人在行淫时被抓到。摩西法律规定,这样的女人应该用石头打死。你认为怎样?”耶稣弯着身子,用指头在地上画字。那几个人不停地问,他便直起身来说:“你们当中谁没有犯过罪,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说了这话,他又弯下身在地上画字。所有的人都溜走了,最后,只剩下了耶稣和那个女人。这时候,耶稣就站起来,问她:“妇人,他们都哪里去了?没有人留下来定你的罪吗?”

?女人说:“先生,没有。”

?耶稣便说:“好,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别再犯罪。”

?约翰福音记载的这个故事使我对耶稣倍生好感,一个智慧、幽默、通晓人性的智者形象跃然眼前。想一想他弯着身子用指头在地上画字的样子,既不看恶意的告状者,也不看可怜的被告,他心里正不知转着怎样愉快的念头呢。他多么轻松地既击败了经学教师和法利赛人陷害他的阴谋,又救了那个女人的性命,而且,更重要的是,还破除了犹太教的一条残酷的法律。

?经由这个故事,我还非常羡慕当时的世风人心。听了耶稣说的话,居然在场的人个个扪心自问,知罪而退,可见天良犹在。换一个时代,譬如说,在我们的文化大革命中,会出现什么情景呢?可以断定,耶稣的话音刚落,人们就会立刻争先恐后地用石头打那个女人,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那个女人会立刻死于乱石之下。至于耶稣自己,也一定会顶着淫妇的黑后台和辩护士之罪名,被革命群众提前送上十字架。



精神领域里的嫉妒

? 一个葡萄园主雇工人整理葡萄园,说好每人一天的工资是一块银币。这一天,他先后雇了五批工人,有清晨就雇来的,也有傍晚才雇来的。结算工资的时候,他给每个人都是一块银币。清晨来的工人因此而提出了抗议。他的回答是:“我并没有占你便宜。你不是同意每天一块银币的工资的吗?我也给最后来的这么多,难道我无权使用自己的钱吗?为了我待人慷慨,你就嫉妒吗?”

?耶稣用这个故事说明,在天国里,不论信教早晚,上帝都是一视同仁的。对于那些因为早来而嫉妒晚来者的人,他毫不掩饰蔑视之意,断然宣布:“那些居后的,将要在先;那些在先的,将要居后。”

?的确,在精神领域里,包括宗教信仰、思想探索、艺术创造等等,资格是完全不起作用的。倘若有人因为资格老而嫉妒后来者的成就,那么,他越是嫉妒,就越是表明他在精神上的低下,他的地位就越要居后。



本乡人眼中无先知

?耶稣回到家乡宣讲,人们惊讶地说:“他不是那个木匠的儿子吗?他的母亲不是玛利亚吗?雅各、约瑟、西门和犹大不都是他的弟弟吗?他的妹妹们不是住在我们这里吗?他这一切究竟从哪里来的呢?”于是他们厌弃他。

?耶稣就此议论说:“在本乡本家以外,先知没有不受人尊敬的。”(马太福音)或者:“先知在自己的家乡是从不受人欢迎的。”(路加福音)

?其实,何止不受欢迎,在本乡人眼中根本就不存在先知。在本乡人、本单位人以及一切因为外在原因而有了日常接触的人眼中,不存在先知、天才和伟人。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对于一个精神上的非凡之人会发生两种感想。第一,他们经常看见这个人,熟悉他的模样、举止、脾气、出身、家庭状况等等,就自以为已经了解他了。在他们看来,这个人无非就是他们所熟悉的这些外部特征的总和。在拿撒勒人眼里,耶稣只是那个木匠的儿子,雅各等人的哥哥,仅此而已。第二,由于生活环境相同,他们便以己度人,认为这个人既然也是这个环境的产物,就必定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不可能有什么超常之处。即使这个人的成就在本乡以外发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也仍然不肯承认,而要发出拿撒勒人针对耶稣发出的疑问:“他这一切究竟从哪里来的呢?”

? 当然,先知在本乡受到排斥,嫉妒也起了很大作用。一个在和自己相同环境里生长的人,却比自己无比优秀,对于这个事实,人们先是不能相信,接着便不能容忍了,他们觉得自己因此遭到了贬低。直到很久以后,出于这同样的虚荣心,他们的后人才会把先知的诞生当做本乡的光荣大加宣扬。

?可是,一切精神上的伟人之诞生与本乡何干?他们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不属于本乡,他们是以全民族或者全人类为自己的舞台的。所以,如果要论光荣,这光荣只属于民族或者人类。这一点对于文明人来说应该是不言而喻的,譬如说,倘若一个法兰克福人以歌德的同乡自炫,他就一定会遭到全体德国人的嘲笑。也所以,地方与地方之间为伟人出生地发生的那些争执都是可笑的,常常还是可耻的,因为它们常常带有借死去的伟人牟利的卑鄙意图。?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