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研究历史的几个误区

本帖于 2008-02-11 11:19:04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开心豆豆 编辑

点评研究历史的几个误区

在研究历史或者看待历史的过程中,经常看到一些朋友陷入一些误区中,丧失了看问题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下面就点评一下这些误区:

误区一:偏听偏信

    在看待一些历史问题中,一些朋友由于掌握资料的局限性,加上一些人和组织的误导宣传,使得看问题就十分的不客观。举例说明:2004年我在一个论坛中遇到一个历史迷;在讨论唐朝军队和阿拉伯帝国军队在但罗斯的战役的时候;由于那个人只看到了唐朝人留下的资料以及后来宋朝人写的唐史的记载;就片面认为唐朝军队战线太长补给出了问题,导致唐朝军队作战失败的结论。而本人曾经看到过阿拉伯帝国留下的,经过英国人翻译的,现保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历史资料。发现阿拉伯帝国方面关于这次战役的记载是不相同的。他们说,在但罗斯地区不仅存在唐朝的军队驻扎;而且有移民城镇、军事要塞以及供农业生产的田地等完善的后勤补给体系。不存在中国方面历史资料所说的“战线太长补给出了问题”的说法。后来通过其它资料佐证,关于“战线太长补给出了问题”的说法只是高仙芝为了逃避战争失败的一种借口和托词;不是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这个例子说明了偏听偏信的危害。长期片面接触一种声音对历史事件就不可能有客观公正的态度。

误区二:只重视文献研究,而不重视考古发现

    这个误区集中体现在如何看待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问题上。众所周知,文明的定义是要有文字、金属用具、城市遗址这三要素。这些是必须要有过硬的考古发现予以证明的。在中国境内,如果发现了存在文字、金属用具、城市遗址这三要素的考古发现才能证明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这里必须是考古发现;而不是历史文献记载。古代的历史文献记载是不准确的;甚至有些记载是子虚乌有的。就拿清朝皇帝乾隆的出生问题来说。清朝留下的《帝王起居录》和后来民国时期写的清朝历史就不一样;一个说是雍正的皇后所生,一个说是雍正和一个宫女所生;还有些野史更是说乾隆皇帝根本就是汉人的血统等等。这些众说纷纭的说法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们所站的立场不同,写出来的文献就不一样。而关于乾隆皇帝的出生之迷;我相信大家是明白人,谁是正史,谁在瞎编,大家心里头有杆称。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历史文献的不可靠性,它们远没有考古发现那样客观,那样一目了然。回到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问题上。如果大家采用历史文献来证明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那么,使用这个方法,古埃及将有三万年的文明历史;而古希腊也至少有一万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如此的将严肃的历史问题当作儿戏。某些人和组织想达到什么目的?大家心里面都明白!

误区三:将纯粹的历史研究和其它问题做不恰当的联系

    哲学中虽然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理论根据,但是本人认为,研究历史就应该在历史的框架和范畴中做学问、看问题。偏离这个轨道研究历史是对历史这个学科的不尊重。比如,历史研究中的史学建设研究方向就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史学建设应继续加强其客观性、学术性、科学性。但理论界、学术界都没有对此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和讨论,革命时期的史学思想惯性地继续下来,史学为政治服务的宗旨,因政治革命的成功而成为天经地义的原则,强调阶级斗争的历史观念居于主流地位。只是部分卓有造诣的史学家,认识到应当关注史学研究的学术性、客观性,批评以片面阶级观点对待历史的倾向,并且擎起“历史主义”的旗帜来纠正过“左”的历史观点。主要的问题如下:一、提出以历史主义原则和方法研究历史的史学家,他们没有或没有条件重新思考政治与学术的关系,未能完全摆脱历史研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历史主义仅为阶级观点之后的补充或有限度的并列。二、主张历史主义原则的史学家,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未能在史学批评中贯彻历史主义的方法,例如翦伯赞批评“有些同志见封建就反,见皇帝就骂”的风气,历史主义地指出了剥削制度在上升时期具有进步作用,但却没有对“见封建就反”思潮从社会的、学术的历史根源予以深入剖析。与此相对照,以狭隘阶级观点研究历史的极“左”派别,则不但在论述历史问题上,而且在史学批评上将阶级斗争观念贯彻到底,即对历史主义的批判最终上纲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这样的研究历史的方法不仅不能提高历史的研究水平;反而使得历史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丧失了历史作为独立学科的存在性;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样的方法只能把历史学科推上绝路。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