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向」不等於「失敗」「暫緩」不等於「躺平」

《清史稿·朱嶟傳》:「惟各省情形不一,因地制宜,隨時變通」。朱嶟用「因地制宜」強調治國方略應該保持政策嘅靈活性和應變性。香港地區施行「一國兩制」,區情與國情不盡相同,社會體制決定抗議模式。特區政府針對香港嘅區情,結合香港疫情嘅形勢,及時、靈活地調整防疫抗疫措施係必然嘅選擇,否則繼續做下去只能係徒勞嘅。特首林鄭月娥21日宣布,暫緩全民強制核酸檢測,但社交距離措施維持至4月20日不會提早放寬。這一表態確認咗香港防疫路線嘅轉變,但並不意味著香港防疫嘅失敗。

暫緩全民強制核酸檢測實則係舒緩政策。香港特區政府專家顧問團成員袁國勇表示,從香港抗疫嘅經驗和教訓嚟睇,香港是否應該進行強制性嘅全民檢測,取決於所有支持性嘅後勤工作是否已經准備就緒,以及我哋嘅密切接觸者追蹤能力是否能夠應對。特區政府是否有能力應對暫且不論,實踐證明,全民檢測後面跟著封控管理措施才能發揮防疫作用,但以香港嘅區情以及其經濟模式嚟睇,嚴格嘅封控管理措施喺香港係難以實施嘅。況且,香港目前感染人數破100萬,已占香港人口15%左右,並且每日都在增加感染人數,若進行全民強檢,感染人數無法預測,盡管香港建成咗大量嘅隔離設施,但喺眾多嘅感染病例面前依然係杯水車薪。即使推行全面檢測,仍會有「漏網之魚」,奧密克戎極具傳染和隱蔽性,若再次出現超級傳播,可能會造成「第六波」疫情嘅爆發,到時候只會浪費數百億嘅檢測費用,更令市民失去防疫抗議嘅信心。既如此,不如將人力物力財力用喺救治重症患者和保障民生方面。作為市民,我哋要從香港嘅實際去理解特區政府嘅防疫政策,多一點包容和耐心。

香港始終堅持清零政策,拒絕與病毒共存,「暫緩」絕不等於「躺平」。特首林鄭月娥喺記者會上解釋暫緩全民檢測嘅原因,在於香港確診數字仍然處於高位,待時機成熟,仍會考慮全民檢測。由此可見,全面檢測時機嘅問題,清零只係時間問題,而與病毒共存實際上係反科學嘅愚民化防疫政策,新冠病毒在不斷嘅變異,未來變異成何種病毒我哋無法預測,更無法預測將對人體造成何種傷害。一位法國華裔講出咗自己與病毒共存後嘅真實感受,與病毒共存就係所有人都感染,一波接一波嘅人感染,沒完沒了嘅核酸檢測加上沒完沒了嘅被感染。公司永遠不會滿員,永遠係非正常狀態。每天都會擔心自己會感染,自己感染後又擔心傳染畀家人。每次感染都有極小概率重症,就好似永遠被蝸牛追殺嘅感覺。可見,與病毒共存並唔係身體上嘅小感冒,係對心理和精神嘅折磨,對老人、兒童以及體弱者嘅傷害更係慘重嘅。所以,為咗自己以及親人嘅身心健康,香港市民要繼續保持社交距離,確保陣地不丟,城門不破。若不再遵守社交距離規定,香港疫情將度過更漫長嘅平臺期,甚至引發又一輪新嘅感染高峰。

隨著特區政府新措施嘅公布,社交媒體上也出現咗一些針對新政策不負責任嘅猜想。我哋無法阻止別人發聲,但我哋要有辨別是非嘅能力。防疫措施不可複制,適合嘅先係最好嘅,特區政府係為市民服務嘅,對政策嘅調整亦都係利港利民嘅舉措,我哋要積極響應政府嘅號召,配合特區政府嘅各項舉措,共同打贏這場抗疫硬仗,重啟東方之珠嘅昔日光芒。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