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文学中的比较学
(一)四书前一阵这里有金学的茬子,俺“抓革命,捉生产”去了,没赶上,回来一看茬子没了,今个俺来播种玉米。咱研究比较《倚》《天》《笑》《鹿》四书,这俺熟。什么人来点小龙女什么的,就更精采了。
比《天龙八部》为佛经,这是对禅性好的人来讲。对禅性差的人来讲,佛经读起来也是很绕的,条理不清,前后无照应,如坠云雾之中。对于道理清、情节不清的作品,佛经也许是最恰当的比喻。一爱好者说《鹿鼎记》不算武侠,罢了,咱不是改叫“金学”了吗,没敢再沾“武侠”的边。
如果说《倚天屠龙》为明道,则《天龙八部》为暗禅。《笑傲江湖》写伪君子,《鹿鼎记》写真小人。从深奥的理念降到了真实的世界。进得去,出得来,真高手!
(二)悟性看《姿三四郎》,里边一老和尚,手里拿一橡皮锤子(真的锤子,非四川的),见谁给谁脑门儿上一下,说:“悟性就在你脚下”。当时不懂,读了“金”书才明白。
金书里武功悟性高的,不光以为是令狐冲。思过崖得风师叔的剑宗剑法,西湖底得吸功大法,可以说是无师自通,脚下拣来的。尽管张无忌也在光明顶暗道里练成了“大挪移”,但前文无交代,无忌的功夫来的太牵强了。乔峰、慕容博的功夫出书时已练就了,没什么过程交代,没法比。虚竹被人灌了一身的内功却没自悟出来,为迂。
虚竹为救人而下棋而得入暗道,得内功,为禅机的悟性高。当时也就他一个不开化的小和尚在场,其余的都是武林高手。这也是作者的暗禅所在。张三丰现-传张无忌太极,两遍之后问:“你还记得多少?”答曰:“全忘了。”三丰赞道:“这就好。”这是作者的传的明道。写到令狐,作者开始不求高深的道、禅了。令狐与采花大盗喝酒论女人一段,明则粗俗得很,实则高深得紧。到了韦小宝嘴里,高深的禅机、道理全没了,就连当少林祖师叔时也没正经过。读毕掩卷,才发觉全在里面了。这叫:不随书来,不随书去。潜移默化。
(三)武林至尊写武侠也要有茬子,一帮人大砍大杀图什么?《倚天屠龙》里抢的是倚天剑、屠龙刀,里面有武林秘籍。《天龙八部》里线索挺乱,俺没理出头绪来,打狗棒、武林秘籍,六脉神剑,杀乔峰,打慕容⋯⋯《笑傲江湖》里以辟邪剑谱、葵花宝典为主线。各书里头,无论白道黑道,图的都是称霸武林。可是得到这些武林至尊的人称霸武林了吗?倚天、屠龙最后都到了周姑娘手里,她称霸了吗?辟邪剑谱落在岳不群手里,东方不败猛练葵花宝典,下场呢?争打狗棒、复大燕国、偷学武林秘籍,结果呢?轮到《鹿鼎记》,这些武林至尊全没了,进得去,出得来,方显出英雄本色。没了共同的目标,写起来难度大了,天地会要“反清复明”,洪教主要谋鹿鼎山的宝藏,敖拜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吴三桂要反,太平公主(白衣尼)要报家仇,
台湾也不知道要什么(两派)。更有武艺高强的“美刀王”终日暗守陈园园,毫无江湖野心。串起这条线的,就是整天琢磨娶老婆的小宝。(四十二章经只有两派求,不能算主线)。
(四)历史武侠的江湖上很少提到官家,更不成主线。《倚天屠龙》里有几个元兵、元官,有跟着老朱闹革命的常遇春,知道是元末。《天龙八部》里有大辽,好歹能对应过来。《笑傲江湖》里就刘师叔“金盆洗手”时有官家来贺,也不知是什么官家。没朝代,也就没历史可考,容易发挥。
到《鹿鼎记》,金氏把故事明明白白地放到了真实年代的框架上:康熙年间。出得去,进得来,没点真功夫,行吗?有真实年代,真实人物,写作难度大。
搞得金氏在书里不断加注释。事件有除敖拜,平三藩,打台湾,谈判尼布楚⋯⋯人物有康熙、敖拜、康亲王、顾炎武、吴三桂、太平公主、台湾郑家、施琅⋯⋯作者也狡猾,由小宝铺垫好了,轮到动真格的时候,溜了。平三番时,给他送到通吃岛上去了。打台湾时,溜罗煞去了。韦爷没大功,史书没记载情有可原。
(五)好人坏人《倚天屠龙》里,混圆霹雳手是自始至终的坏人,明教里没有什么坏人。这种写法在后来的书里不多见了。多是好人里面有坏人,坏人里面有好人。就是东方不败早年也为革命做过贡献,只是经不住葵花宝典的引诱。四大恶人不恶,魔教不魔。到韦小宝手下,影响讨老婆的都是坏人,该打。
好人呢,“好人”里头真有大大的坏人,名门正派里乌七八糟的,动不动就清理门户,丐帮因乔帮主离去而争帮主打得不可开交,刘师叔“江湖洗手”被全江湖诛,左掌门、岳掌门、莫掌门是善是恶?带头大哥呢?黑道上的任我行,天山童姥,星宿老仙⋯⋯全是矛盾的性格。
我觉得,金氏的作品里还有一种描写,就是假正经,有的是主线,有的是旁线,但都是入木三分。《倚天屠龙》里峨嵋派的灭绝师太是假正经,灭绝师太教唆周姑娘勾引迷惑张无忌以骗取金毛狮王和屠龙刀的下落。《天龙八部》里带头大哥是假正经,带头大哥组织人追杀契丹萧家,弃妻抛子。《笑傲江湖》里岳不群是假正经,收徒为取辟邪剑谱,吞并其它剑派。《鹿鼎记》里比较复杂,如果硬拉一个,陈近南假正经的成份多一些(有争议,仔细看看)。
好坏不绝对,任我行重当教主,听了几声“万岁”,也就不知姓什么了。
(六)少林金氏的《倚》《天》《笑》《鹿》四书里对少林的口碑不是很好。当然不指少林的武功,少林的扫地老头功夫也是了得。
但是:张三丰带张无忌(十岁)去少林求医去毒,只因是武当老道带来的,不收。
令狐受伤,只有少林能救,但要令狐出家,算作少林的人才行。
只列出一些治病救人的例子,还有一些江湖磕碰的例子,如:带头大哥带着少林策划剿灭萧家。
江湖有争执,大家都想请少林调停,少林考虑的是:此一方强大了是否对少林构成威胁。这就是典型的正统观念,“正在阔的要维持现状”。金庸给这正统观念一些调侃,如:令狐率一帮江湖各路怪人,击鼓冲少林,讲理救仙姑。
韦小宝出家少林,满嘴胡言乱语,嘲弄少林的迂腐。
(七)变与不变昨天见一哥们儿给鹿鼎记一评语:韦小宝开始什么样,完了还什么样。真精辟!要不这网上能人就是多呢。
-写完一本武侠书,有看破红尘的,有死了的,有生的(张无忌),有觉悟变高了的,有变坏的,有被废(或自废)了武功的,有丢了老二的⋯⋯可人金庸最后就专写这么一个“没变”!武功没长,就会撒石灰,逃命。觉悟没长,不懂什么“江湖大业”。学问没长,“韦小宝”仨字放一块儿认识,拆开就认得“小”了。当然讨了六个老婆,捞了一包银子,这些都是“性也”。在江瑚里玩闹、折腾了半天,内在的东西一点儿没有变。此乃“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绝!
尼布楚一段就是“光脚不怕穿鞋的”精采的一段。整个《鹿鼎记》里小宝何时穿过“鞋”?
金庸文学中的比较学
本文内容已被 [ AndrewYuen ] 在 2007-10-27 08:01:08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