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写过一篇 空,性,相,讲了思想是识,是我们有情的功能,也是相的一种。但是,和所有的相一样,它也是空性的显现,是具足空性圆满的。而智和识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从来没有分离。那么,为什么我们很多修行者还是很苦恼,觉得自己陷在了识的层面,无法超越。这个问题,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到底该如何转识成智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什么是智。在佛家的道名言里面,有时候讲智是正等觉,有时候讲智是无漏的思想。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简单的说,就是见到了第一义。
这里有一个很常见的误区。我们很多的修行人都认为自己已经非常明白第一义,只不过是在修行上还没有跟上而已。其实,什么是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见第一义。如果已经洞察了第一义,那还有什么好修的,您已经开悟了!三千大千世界,三界六道,任运圆成,和释迦牟尼是同样境界了。而任何的修行,都里多余,都将成为杂染。既然说到释迦牟尼,我顺便多讲一点题外话,聊一聊关于佛法和经论的问题。有些人认为佛经就是佛的最高旨意,佛法就是佛所明示的最好的修行之路。我的看法有点不同,我相信释迦牟尼是觉者,我也相信这世间和超世间有着无数的觉者。但是,不管他们是不是觉者,只要他们写出来的文字,讲出来的道理,都是方便门,都不是第一义!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语言和文字都是有局限的,而第一义是超越所有概念和分别的,是不会受任何局限的。当然,佛法和经论都是非常宝贵的觉者智慧的分享,它们是可以帮助我们接近并最终觉悟的。但是,最终的觉悟还是要靠自己!
回过头来讲第一义。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件事,只要我们还在修行,就说明对我们第一义的理解很不够深入,彻底,通透。大家看我现在牛逼哄哄地写这么一篇,不是因为我已经觉悟,而是因为我的理解,还不够通透,还需要和同修们相互印证,巩固自己的见地。所以千万不要再说我写的东西,或者是别人(包括释迦牟尼)写的经论和文章是通透的。话一出口就落边,我们的言语文字,可以很接近第一义,但是不可能完全通透。
好了,回到转识成智上来。转识成智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为了帮助自己深入地理解第一义。其实理解这个词用在这里并不恰当,更准确一点的,应该是全身心地融入第一义。这个过程,就是修行了。修行包括了两个层面,修持和行持。一般来说,行持对修行人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对第一义领悟到一定的地步,才可以家常日用,举手抬足,皆是禅行。而这些大德,我相信他们是不会屑于看我的这一篇文章的。我这里讲的,还是修持,稍微低一个层次。但是,也不要妄自菲薄,修持和行持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
我一开始就讲到了,智识从来就没有分离,是一体的两面。这是修持和行持的基础。智看不见,摸不着,没法修。而我们修行,就是通过观察自己的心识,来感知心识的另一面,智,体验那智识双运的境界。
好了,到底该怎么样修呢?修行的法门,五花八门,但是,那都是手段而已。每一种法门,它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修行人能够有效地深入观察自己的识(有的道名言也讲观察自己的心,其实是一码事),超越自己的心识。好了,怎么超越呢?这就要回到修行的法门上来了。
我要先申明一点,八万四千法门,对应八万四千人,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没有什么法门是最好的,只有比较合适自己的。正是因为每个人的习性都不同,也就没有什么武功秘籍是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的。对我很好的方法,用在您身上,很可能完全没有效果,反之亦然。我现在讲的,只是一个大纲,这就好比当年风清扬在传令狐冲独孤九剑的时候,先让他背了一晚上的剑法总纲,背得滚瓜烂熟之后,才开始教那些破剑式,破掌式,破盾式之类的具体招数。同样的道理,具体的修行法门,还需要各位师兄自己摸索,或是找到好的师门和同修深入探讨。
我已经讲过了,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觉受,都是智识双运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更深入的体会心识的本来面目。这里要讲一个概念,觉受。什么是觉受呢?我们平时在想问题的时候,不太会有什么觉受,总是被思想,被意识牵着跑,根本没机会体会心识纯净的一面。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读到一首特别能打动您的诗,大喜,大悲,临近死亡之时,远眺大海,登上悬崖之巅,观赏壮丽山河的时候,往往会有灵魂出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个感觉,就是觉受!
觉受其实还是心识,但是,它是超越了我们平常状态下的心识。当我们有了觉受的时候,就有了超越的契机,因为我们可以深入地体会并观察自己的心识。当然,如果什么都不做,觉受来了,又走了,自己感动了那么一会儿,然后还是回到生活常态。但是有一个方法,是可以帮助我们在觉受中超越自我的,这就是抉择与决定。抉择和决定是两个过程,都是需要和见地相配合的。具体的说,就是当起了觉受的时候,静下心来,以自己的见地来客观地观察自己的觉受,看看到底是在见地的哪一个层面,同时来判断自己的觉受能不能很好地配合自己的见地。如果不能,那就要压低自己的见地再去做判断。而当我们能够很明白地确定自己的觉受是在一个什么层面的见地的时候,就可以做决定了。决定什么呢?决定自己的见地!这个时候的见地,就不再是理解或是感知,而是有了实证的踏踏实实的见地。
有了这样的一个觉受,抉择,决定的过程,那么,我们的见地就会实实在在地有了一层超越。只不过,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毕竟这个见地还是不究竟,但是,已经是超越了自己原有的见地。下一步,就是当下一个觉受来的时候,进行新一轮的抉择与决定。这就好比螺旋梯,当我们在任何一点往下或是往上看的时候,我们见到的,只能看到螺旋梯的一个横截面。那是一个相同的横截面,可以用来比喻心识永远智识双运。但是,在螺旋梯的每一个层面,都有不断的超越。那什么是最终的开悟呢?当你的抉择和决定做完了,发现自己再也没有了疑惑,所有的心识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识,也是智,而且坚定如金刚,这就是解脱!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七天七夜,当他起座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状态,并且永远都是这样的状态,所以他是觉者!
好了,问题来了,觉受来得并不容易,我们也不可能天天去爬山观海呀。禅修,打坐,念佛号,不同宗门的仪轨和法门,其实都是为了帮助自己起觉受。而很多不同宗教的冥想,忏悔,祈祷,静思,也是为了起觉受。但是,光有觉受是不够的,只有和自己的见地相配合并坚定下来,才有了超越。去年孔雀羽师兄刚开始贴这个系列的时候,我送了他一句话,先立究竟地,再行方便法。见地的建立,是所有修行法门的基础,当然,也是我们超越并解脱的关键。
最后要讲一讲不要执迷于觉受。有的修行人,在起了很强烈的觉受之后,非常震撼,也非常开心。他们认为这样的觉受,就是自己的证量。而当觉受不再出现的时候,就沮丧,失望,自我怀疑。其实大可不必,觉受本身,和我们的心识一样,具足空性圆满,不好也不坏,只不过是一个比较强烈的感觉。它本身,其实还是相。附带说一句,神通其实也是一样的,都是相。我们都知道,没有任何的相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我们的目标,是洞察自己的心识,超越所有的相。这一点可以通过观察觉受,也可以通过观察普通的心识来实施。比如说,禅宗的家常日用,就是在平常心中做抉择与决定,一样可以成就。
祝各位修行人勇猛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