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刚听完了这本2016年的小说My Name Is Lucy Barton。 这本书很短,大概5小时左右。 让我感动不已, 信马由缰写下原汁原味的思绪。
读书的很大一个乐趣在于connect the dots. 几年前读完了畅销书“Educated” by Tara Westover, 那么这本My Name Is Lucy Barton, 可以理解成Tara Westover在20年后重新来写自己跟父母的关系。 Tara写“Educated”的时候30岁左右,年轻气盛。 那么20年后,有了岁月才能沉淀下来的智慧和宽容, 她重新打量自己跟父母的关系, 我以为她也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a story about poverty and abuse, 更是一个a story about LOVE。 如果Tara接着写“Educated”的续集的话, 我以为就会是她也会给出Lucy一书里面的类似解读。
这个Lucy的故事以第一人称视角,开头平淡,可作者犹如洋葱剥皮,不断的回顾到童年少年, 让读者越听越心惊。一个母亲, 永远不能对女儿说出“爱”这个字, 永远在女儿最需要她的时候抛弃她。 成年后的“我”会怎样理解这样的母女关系?这本书的作者功力就在这里了, 不仅可信,还让读者感同身受, “身受”不仅女儿, 甚至“母亲”。 读完后, 我同情每一个人, 尤其Lucy的父母。
再让我connect the dots的是跟去年读完的“斯大林的女儿”一书。 “斯大林的女儿”是一本传记, 说实话, 读后我很不理解主角, 不解她为什么那么defensive, 不解她为什么总是不能诚实的面对自我。
这就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长项了, 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第三者的抽离和客观, 而是可以有很多主观的心理活动和情绪, 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穿进别人的鞋。 Lucy的故事里几个细节太精彩, 比如Lucy在小时候,游乐场的孩子们见到她和她的兄弟姐妹就尖叫--You are smelly. 再比如Lucy的一个老师在班上说,贫穷不是耳朵后面泥垢的借口。 Lucy的心理活动是, 老师不知道他们一家住在一个车库, 唯一的镜子是一面挂在洗手池上面, 但挂的高高的小镜子。
Lucy Barton有这样永远被主流社会所拒绝所羞辱的童少年,那么她在长大后当然会特别敏感, 敏感他人对自己的任何rejection, 自然没法有那种豁达坦然。 而斯大林的女儿成长经历要更加痛苦, 成人后她无法有稳定的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说有些书是告诉我们天有多高, 是给我们aspirations, 那就也有些书告诉我们坑有多深, 给予我们更多的emp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