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集锦 很早就看了《道德经》,然而其语言博大精深,莫说理解的是挂一漏万,就是明其一理也觉得困难。报了这门课,学了孙享林老先生的新译,觉得略有所得,仅此写以下愚见。 总体感觉《道德经》言道修德,朴实无华,却字字真言,大智若愚。道理显露于平淡之中,也正符合清静无为处下的思想。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就是《道德经》给人的感受。相比那些卖弄词藻、华而不实的文章、书籍,《道德经》更让人心宁气神。心情烦躁不安之时,即便不诵读《道德经》,只翻翻,也让人心神舒畅不已。多读多诵更让人心平气和,不易出现情绪波动。 道为何物?道,天地万物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包含着世界上所有的道理,包括了我们现在理解的和不理解的。我们理解的叫科学。很多科学的东西可以实现,可以掌握。然而还有那么多无法控制、无法预料的事情呢?举个例子,一个人很爱另一个人,但是那个人并不爱他,无论他怎么做,她并不心动,她总说感情是不可以勉强的。的确,不光感情,很多事都无法勉强,这正是有意栽花花不开。很多人为此苦恼。然而这属于道的范畴,《道德经》也告诉了我们处理的方法——修道修德。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无法强行改变外界环境,我们也无法强行改变他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有权并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每一件事都会产生一个时间与空间上的效应,会产生一个影响。既然我们明白还有很多不可强行改变的事这个道,我们就沿着这个道改变自己,修德。自己修德会对他人产生影响,修道修德越高深,对他人影响就越深,他人自然而然就发生了转变,而且多半会向着你所期望的方向转变。这也正是某种程度上的无为无不为。自己做好事,帮助同学,评选时,自己不用说,别人心里也就想着你,推选你。你并非要为了获选而做,但结果却获选。 一个人的行为由思想控制,而心态又决定了行为的效果。《道德经》言德言道,正是在教我们为人的心态。无为,处下,淡福祸,举不胜举。为什么?就因为老子传授世间之道,而让人们顺道幸福也生活下去。记得原来我脑袋里杂念很多,总是静不下心来,即便是在做事的时候。杂念一多,人就很矛盾,因为总有许多想法在碰撞,人活得不舒服。学习了老子的清静无为,摒除杂念后,脑袋里很清爽,没什么杂念了。感觉没事的时候让脑袋充分休息了,想问题时更专注,也更清晰,即便在很急的状态下也能保持冷静。为什么?排出了杂念欲望。欲望减少了,人就平静的多了。做事情不计较回报,人就知足的多了。有些人之所以很痛,就因为过于急功近利,期望过高,明知是强求,仍然不放松欲望,因而事不顺。也有些人,总抱怨事不顺,其实是自己在不经意间违道而行。不要期望回报,事情的结果往往让你很顺心。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处下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是道的体现。古代不少英主明君,都是愿意处下而能得天下。三国时,君主中才能刘备最差,然而他善处下,故能得卧龙,凤雏,五虎上将。善处下,故能遇张松,坐得西川。而曹操以自居上,傲视群雄,虽文才武略甚佳,但不得人心。善争好斗者,岂不明天外有天,一山还比一山高,无穷尽也。而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岂不美哉!
作者:环境学院经排水工程 水0301 夏冰 学号012003020515
(转自道德之光 www.daodejing.com.cn)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 学习《老子道德经》的一点体会 |
• | 修道修德使我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
• | 背诵《道德经》治病健身的体会 |
• | 听《道德经》课,不虚此行 |
• | 道德经第八十一课载营随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