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史学真精神尚在哪里?——评《历史的棱角》

来源: 文且听风 2007-08-06 18:19:0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23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文且听风 ] 在 2007-08-07 17:41:18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清华史学真精神尚在哪里?——评《历史的棱角》
  
  
  文/赵波
  
  
  2007年7月20日,农历六月初七,“宜出行、开市”,首都国际机场。飞机刚落地,我一开手机,就收到王政先生短信:我的书出来了。我们便联系见面事宜。7月28日,终于见到了这本散发着墨香的奇书。其封面及用纸,均称上乘,并配有木版插图,历史气息浓郁。《凡例》中介绍得清楚,全书划分体例为三:虎变篇、豹变篇、革面篇。仅此类划分,坊间断无,标新立异,令人神往。再翻阅内容,每篇文字均不很长,或悉心考证,或发挥阐述,或叙议相得,无不闪烁着著者的睿智。一看书皮,标明“王政编著”,我说应该是著吧。王政先生说,也有编的内容。洵洵君子也。捧着此书,坐849路回家,一路不用抬头。
  1998年的夏天,我得知自己考取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专业的研究生,于是趁着暑假的机会,去学生宿舍找找往届的师兄,看能否获得学业上的指导。门开了后,有两个人,我说找历史系的,有个瘦高的人很高兴地向我打招呼,我就是,来来来。于是坐下来攀谈起来。他上身赤裸,穿着夏威夷式的大花裤衩,叉开腿坐在我面前,两根瘦瘦的胳膊支在膝盖上,抽着烟卷滔滔不绝,讲历史系老师的情况及如何读书、做学问。他瘦骨嶙峋,如果会轻功的话,肯定可以与金庸笔下的“云中鹤”相媲美。他瘦长脸,招风耳,双眼皮,眉骨高耸,眉毛细长呈倒八字型。相书上说,这样的人长寿且贵,但行为与常人异。后来我走的时候,他给我一张名片,保留至今,上面写着“青岛日报·财经版记者·王政”。这便是我与王政先生的交往之始了。既是老乡,又是同门,给我讲了这么多知识,便在楼下买个西瓜请他吃。
  我入学后,二人成为莫逆之交,读书论学是最正常的事情了。隔三差五,我们去清华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吃小馆子。我的饭量大,加上师兄请客,就毫不客气,他在那里手舞足蹈、兴高采烈,讲读书之快感,写作之爽气,过往之豪侠,我则埋头紧吃,不亦乐乎。他酒量大,那时能喝三五瓶啤酒,一定是常温的,不喝凉的。我喝白酒,如小二,一个左右。他喝酒容易上头,情绪开始高亢,话语开始激昂,嬉笑怒骂中间或擤鼻涕,随地吐痰。
  王政师兄学问之高、用功之勤、钻研之深、读书之多、分析之精,有目共睹,在近年来清华历史系毕业学生中,数一数二。2000年他硕士毕业答辩时,自称“图书馆镇守使”,此言不妄,我们经常见他携浓茶一大壶,在图书馆里坐拥书城,抄写卡片。大家经常能从他那里听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而且,你一旦按他说的去看相关书籍的时候,他又钻到别的地方去了。神龙见首不见尾,此之谓也。读书期间,他在《学术研究》、《史学集刊》、《江海学刊》等文史类核心期刊上屡有文章发表,受到系里老先生的关注,还带他去参加有关李大钊先生的国际研讨会,令人艳羡不已。当然,每发一次,我们就喝一次。当时,王政先生每月补助240元,我是220元。
  毕业后,大家为生活所迫,各自忙碌。王政先生为中国IT事业奔走,我则为中国保险行业服务,相同点仍然一致,就是用非所学。但王政先生仍时刻不忘师训教诲,时刻以清华史学自居,时刻翻阅积累材料,于是便有了今天的《历史的棱角》。
  我是最早看到该书书稿的人之一。2006年3月间,在京城著名的“茶叶一条街”马莲道附近一家烤翅店,看到该书原型——一沓厚厚的打印稿,《历史的棱角》雏形已见。昏黄的灯光下,粗粗一翻,那些近现代熟悉的人物扑面而来。再看其语言,简短直接,清爽明快,铿锵有力。文如其人。
  尽管严格来讲,《历史的棱角》不能称为历史学术著作,但其资料之丰、论识之精、眼界之宽,与清华史学精神一脉相通。
  历史学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1911年清华学校建校初期就开设有中国史、西洋史等课程,1926年正式成立历史系,在此授教的学者名噪一时,名重后世,均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蒋廷黻、刘崇鋐、雷海宗、张荫麟、吴晗、邵循正、周一良、王永兴等等,名单之长,不一一列举。1952年,院系调整,历史系并入北京大学等校,但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并未中断,同时中国科技史、建筑史等学科在清华得到大力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清华大学逐渐恢复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人文学科。1985年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1993年清华历史系复建,2003年历史系与思想文化研究所合并,成立新的历史系,清华历史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关于清华史学的真精神,见仁见智。其基本内涵,不外乎去伪存真、以小见大、中西汇通。在《历史的棱角》中,多处体现着这种真精神。一是去伪存真,廓清迷雾,使人在随着作者探询历史“真实性”的愉悦旅途中,体味历史是“怎样”成为历史的和如何成为“现在”的历史的。比如作者在《一锥书》、《刺陶》、《禺山世次郎》、《石达开遗诗》、《奉旨撰史》、《对山》、《冤枉胡蝶》、《礼教吃人》、《马克思》、《提倡计划生育第一人》、《戴季陶之信佛》、《当代完人》等篇中,长袖善舞,纠偏补弊,把史家最基本的朴学(考证)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历史之“本相”呈现在读者面前。朴学一名,初见于《汉书·儒林传》,意谓质朴之学。朴学多名,或称汉学,或称考据或考证学,在清乾嘉之际,已发展成为汇集中国传统学术成果的一大巨流。清末民初,学界分立,各有所专,清华国学院诸大家王、梁、陈、赵等,对考证之学相当重视且成果卓著。此种质朴求真学风,薪火相传,不绝如缕。现在读《历史的棱角》上述诸篇,可见考据在近代史中的“活学活用”,也可见作者诗、文、史、哲知识的丰富性与互融性。二是小中见大,阐述近代史层层累积、屡屡重构、每每再造的特性。众所周知,史家顾颉刚层提出“层层造成古史”的观念,近代史又何尝不是如此?在《难为第一》、《“黄帝”热》、《大宝藏》、《盗贼曾左》诸篇中,作者从思想史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近代史“现实挤压思想,思想挤压词语”的特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现有观念中的近代史已经经历了一个累积、重构、再造的过程。也即,我们现在观念中的近代史,已经是诸多经历者、研究者有意无意间描述过的、编写好的近代史。比如在清晚期前士人眼中,曾、左、胡、李乃中兴名臣,社稷柱石。但随着形势变化,现实需要,阶级划分,他们又成了“盗贼”、“”。而且,根据王政先生2000年的研究,清末为了革命需要,“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创立了一套“谱系”。他在《民报》周年祝词中称:“敢昭告于尔丕显皇祖轩辕,烈祖金天、高阳、高辛、陶唐、有虞、夏、商、周、秦、汉、新(王莽)、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梁、周、宋、明、延平、太平之明王圣帝,相我子孙,……,同心戮力,以底虏酋爱新觉罗氏之命。”这里,他排出了一个从“轩辕”开始到“太平明王圣帝”的“政统”谱系。然则,史实又是怎样的?
  或许由于订书时间紧迫等等原因,提出个别地方与作者商榷。《阜昌天子颇能诗》中(P129页)称,“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曾经明白地表示过他对清王朝的怀念”。此处之“他”怕有歧义,如指王国维先生,当无异议;如指陈寅恪先生,恐怕不妥。其实,王、陈等诸先生真正怀念留恋的,不是一家一朝,而是传统的中华思想文化。另,在《洪门大哥》中(P015),“杨铺清(杨秀清)之弟”疑为“杨辅清”,可待再版补清。然则,白玉之瑕,难掩玉也。
  1997年,王政先生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受业,2007年,《历史的棱角》出版,恰好十年时间。十年一剑,朝乾夕惕,个中甘苦,作者自知。历史学向来难学,历史著作向来难写。一本历史书,或开启民智,或传播知识,或别开生面,或标新立异,可谓之好书。《历史的棱角》不正是这样吗?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