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你不应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闲来无事,翻起女儿新买的一本书《大家》,是作家出版社出的。大家者,大方之家也。看看里面的介绍,真的都是些大家,登的都是国笔类的大人物:王蒙、余秋雨、莫言、李欧梵、王安忆、二月河等人的文章。我是写清前小说的,对二月河自然格外关注。于是就读起他的几篇文章来。先读的是《古今卖友记》,文笔老到,哲理启人,受益匪浅。接着读的是《跳梁文人》,应当说,这篇文章同样也很深邃,但其中不知怎么搞的竟出现多处知识性错误,令人吃惊,我想这不应该出现在大家二月河的身上,也不应该出现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中。
在《跳梁文人》中,二月河引经据典讲了几个故事,于是就出了几个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
“这件事使我一下子想起了明末的洪承畴。崇祯信为股肱,依为干城,名躁天下的贤能臣子,与清兵会战松锦,兵败被俘。捉来之后不吃、不喝、不言、不动,像煞了宁死不屈的模样,多尔衮拿他也没办法,便叫他的旧友范文程去看望。”
洪承畴被俘时,皇太极在执政,多尔衮当时并不负责此事,说多尔衮拿他没办法,不知出于何处。
另外“便叫他的旧友范文程去看望。”范文程是谁的旧友?多尔衮的,还是洪承畴的?二者都不是。多尔衮是睿亲王,范文程是臣,二者不是旧友,历史上也从没有记载过二人在皇太极时关系密切。
是洪承畴的旧友吗?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范文程是抚顺生员,天命三年(1618)投奔后金。而洪承畴是福建南安人,长范文程五岁,是明朝官员,和范文程从未见过面,怎么会是旧友?
第二个错误
“待到清兵入关,大军直逼金陵,这群宝贝又在一块聚议……,当日清兵入城,天降大雨,文武官员整肃相迎……。受降的是志得意满的洪承畴,下头投降的许多都是他的门生故吏。”
顺治二年(1645)五月,南京沦陷,受降的不是洪承畴,而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五个儿子——多尔衮的同胞弟弟豫亲王多铎。洪承畴当时不在多铎的队伍中,没有到南京。两个月后,洪承畴才受命宣力江南。
第三个错误
“他(阮大铖)整肃魏(魏忠贤),连带着扫了东林党,伙同马士英整倒周延儒。”
马士英对周延儒心存感激,没有周延儒,他根本当不上凤阳总督,他不会整周延儒。再者,他就是想整也整不成了。因为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崇祯赐周延儒自尽,到马士英和阮大铖当政时,周延儒已了一年多了。
这是一篇不到三千字的文章,实在是大跌眼睛,请二月河治学再严谨些,别再犯这类低级的错误。作家出版社,也请你们编审更严谨些,别太令人失望。
吴越按:程奎同志指出的,是文学评论界所谓的“硬伤”。
在历史小说中,常常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请非历史学家来写历史小说,所写的小说也许很好看,但是不符合历史;请历史学家来写历史小说,历史倒是没有什么大错,但是文字干巴巴的,小说却不好看。
在我国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三国演义》被认为是“历史”与“文学”结合得最好的典范。尽管“借东风”、“草船借箭”、“过五关斩六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历史上都没有,但是经过罗贯中的“艺术发挥”(当然不是罗贯中一个人的功劳),本来比较枯涩的历史,成了有声有色的生动故事了。
但是艺术发挥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你可以无中生有,却不能颠倒乾坤”。不然,就要“露怯”,就要出“硬伤”。
同样是“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就不如《三国演义》写得好。《水浒传》中,不可饶恕的“硬伤”俯拾皆是。宋嘉祐三年(1058),东京汴梁发生瘟疫,参知政事范仲淹出班启奏,建议请张天师来祈禳。其实范仲淹早在皇祐四年(1052)就死了,死了都已经6年了。像这样的“历史性错误”,就叫“硬伤”;这样的“杜撰”,就为任何一种文学形式所不允许。再例如:武松从沧州回河北清河县看望哥哥,却路过山东的阳谷县打死了一只老虎,就好比你从北京出发到济南去,却路过南京一样可笑。这叫“地理性错误”,也是“硬伤”。
一个人的知识终究有限,一时口误、笔误,都可以理解、原谅。特别是施耐庵时代,缺少图书馆,特别缺少普及版的地图,都是事实。今天,图书馆这样多,写历史小说,居然还违背历史事实,就不应该原谅。要原谅,就只能说二月河不是学历史的,是个武警指导员出身,能写出畅销的历史小说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要谴责的,似乎是责任编辑。出版社之所以要设“责任编辑”,就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低级错误”。但是看看今天的出版社,用冯亦代先生的话来说,叫做“看过看伤脱勒”:一个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不是认为大材小用,不安心工作,就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总想指导作家如何写作,把本应该属于他的份内工作,都忘记了。
说一句最原谅的话:施耐庵都犯低级错误,何况二月河乎?
二月河,你不应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本帖于 2007-08-01 05:41:45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开心豆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