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法门不可能在一生成就的,而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到了净土得到无量寿命,而且,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佛,念佛的当下就有佛光护佑,消灾

本帖于 2021-12-31 10:20:18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安乐能人 编辑

消灾免难,祛病避祸,身心安康,吉祥如意。

为什么取净土法门,而舍通途的圣道法门?

按照通途圣道法门,了生死需要断见思惑。净土法门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就成就阿鞞跋致,不退转,一直到等觉菩萨,是当生成佛的法门。

 

智者大师的临终示位是观行即佛,伏住了烦恼,但是没有断烦恼。藕益大师的临终示位是名字即佛,就是教下大开圆解,没有断烦恼,也没有伏住烦恼。这两位大师靠自力不能了生死,而是靠往生净土了生死。印光大师说,这几位大师临终示位的恩德,末法众生粉身碎骨都难以报答。如果没有他们的临终示位,我们不一定能死心塌地地选择净土法门。

 

禅宗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境界,  还是没有断见思惑烦恼,明心见性之后,修行人需要到远离人群的地方“长养圣胎”,以断习气,断烦恼,才能了生脱死,只要还有一丝一毫的习气,烦恼没有断尽,还是要随业流转。印光法师解释永明延寿大师的“禅净四料简”是这样说的: 

 

“其第三偈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以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锻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青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谬误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着魔发狂耶?夫着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印光法师文钞)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无量寿经》“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按照这段经文,将来到了灭法时代,所有圣道教典不复存在,「经道灭尽」,也没有出家人了,也不知道戒定慧三学了,根本听不到「发菩提心」这样的说法了,连三世因果的道理都很难听到,只有这一部《无量寿经》还存在。《无量寿经》所标示的是念佛的法门。那时候的众生,三学的名字也听不到,烦恼深重无比,寿命最多只能活十岁,他要看今天我们念佛堂的各位莲友,那就像佛一样了:善根深厚,还能在这里听法座,深信因果,念佛求生极乐,在家里还有念佛堂,还有种种经书等等。那个时候没有这个条件。佛为什么特别留下这一部《无量寿经》而不留下别的经典呢?别的经典想留也留不下来,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堪了。别的经典都是介绍自力修行的法门,众生修不了,怎么留得下来呢?没人研究了,自然就消失了。《无量寿经》是他力、念佛的法门,再烦恼深重,这句佛号,长了嘴就会念,愿生净土,就能往生。所以,这部经特别留下来,法灭时代众生都可得度,何况现在?远远超过法灭时代了。

通过祖师的教判,我们得出结论:

欲速离生死,

二种胜法中,

且搁圣道门,

选入净土门。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快速离生死,成就佛道。「这辈子不行、下辈子再来。」那不是一个有道心的人。圣道、净土两种殊胜的法门当中,圣道门暂时放到一边,虽然我们也很想开发智慧、得到法益,但在此土、依我们的根机是不可能得到的。集中精力选入净土门,一旦到达净土,不证自证,自然得无生法忍,三明六通一切具足,一切经教全部通达。清楚自己是处在什么样的时代,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众生,自己真正的根性,就能容易接受净土法门。

这个十多分钟的净本法师的短视频讲得很好,而且都是引用了佛言祖语的。  https://www.plb-sea.org/vids/2021120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