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何在《天龙八部》里贬斥王安石

金庸为何在《天龙八部》里贬斥王安石



文/徐晋如
  这两天重感冒,重读《天龙八部》,犹记第一次读此书是在小学五年级,距今不觉二十年。二十年中,人事几番蕉鹿,此书也读过不下十遍。每一次读,都有收获。
  记得二十年前初读,至第四十九回宋哲宗与太皇太后抗辩一段,心中极其反感。一直到进了清华,与同学谈古论金,提及此著,我们都还一致认为该书贬斥王安石、反对变法乃是“白璧微瑕”。以后读史渐多,才知我们从小接受的历史观念完全是错误的。在历史上,并非变法就一定好,也并非保守就一定坏。王安石被当时人称作“拗相公”,并不是出于他政敌的中伤,而是因为他的专横的确是有违中国贤士大夫虚君共和的精神,也因此而为害至烈。他也许在人格上无可置疑,但他并不是一个能给人民带来福祉的好丞相。好的丞相,倒是应该如曹参一般,终日饮酒。中国历史自有其规律,这种规律是“儒法斗争”所不能涵盖的。但在那个时候,我们竟然那样天真地相信着教科书灌输给我们的那一套,并且那样天真地憎恶着一切与我们教科书上所讲的不同的观念。想一想真是太可怕了。
  忽然记起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陈鲁豫采访金庸,金庸说他最想写的是一部新的中国历史,又说他对历史的看法与某人很不一样。我忽然明白,他老人家要做的工作,在本质上是和我的工作是一样的。只不过,他是要在史学方面廓清近几十年来的错误,而我则是在文学层面。我坚信中国文学的源头是贵族文学,中国文学的根本就是士大夫高贵的人文精神与高雅的审美情趣,胡适辈倡白话文学,反对贵族的、山林的文学,实与古人买椟还珠无异。故他日有暇,我当作一部《中国大文学史》(与谢无量先生之著同名),以申此意。不过,我去年所做的《大学诗词写作教程》,对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谈得不少了。
  盼着查老的大著尽早面世。也希望更多的爱好中国文学的朋友能读一读我的《大学诗词写作教程》。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