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党论】

来源: 偃月劃戟 2020-10-15 18:34:3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4444 bytes)

《论语·卫灵公》收录了孔子的话:“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这句话被后人转述为“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形者忠义,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 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咸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后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乎!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何故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见其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庆也。嗟乎!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

朋党论

司马光

黄介夫作《坏唐论》五篇,以为坏唐者非巢、温与阉竖,乃李宗闵、李德裕朋党之弊也,是诚得其本矣。虽然介夫知其一未知其二:彼盗贼之兴由阉竖,阉竖之横由辅相,则信然矣。噫!辅相树立私党,更相排压而不能正,又谁咎哉?

夫朋党之患不专在唐,自古有之。以尧之明,共工、驩兜相荐于朝。舜臣尧,既流共工,又放驩兜,除其邪党,然后四门穆穆,百工咸熙。仲虺数夏之恶曰:“简贤附势,实繁有徒”;武王数商之恶曰:“朋家作仇,胁权相灭”。是则治乱之世,未尝无朋党。尧舜聪明,故能别白善恶而德业昌明;桀纣昏乱,故不能区处是非而邦家覆亡。由是言之,兴亡不在朋党,而在昏明矣!

《洪范》皇极曰:“无偏无诐,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周公戒成王曰:“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无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绝。是以舜诛禹父而禹为舜佐,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周公放蔡叔而封蔡仲,公之至也。夫宗闵、德裕虽为朋党,由文宗实使之。文宗尝曰:”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殊不知为朋党,谁之过也?由是观之,坏唐者文宗之不明,宗闵、德裕不足专罪也。

 

----------

苏轼 易学 朋党论

 
宋代党争激烈,与之相伴也产生了一些朋党类的文章,苏轼的《续欧阳子朋党论》即其中之一。除了《朋党论》之外,苏轼还在《东坡易传》中借阐释《周易》的机会,表达他的“朋党”观。苏轼的朋党思想与欧阳修、程颐、司马光的朋党思想具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也可从苏轼的《东坡易传》,以及欧阳修的《易或问》、司马光的《温公易说》、程颐的《周易程氏传》中找到思想根源。通过这些比较,还可以看出苏轼的朋党思想具有一定民主的思想因子。
----------
 
雍正的《御制朋党论》

朕惟天尊地卑,而君臣之分定。为人臣者,义当惟知有君。惟知有君,则其情固结不可解,而能与君同好恶,夫是之谓一心一德而上下交'.-在,<清世宗实录>22章能找到.雍正版的,不是欧阳修的那个版本。朕惟天尊地卑,而君臣之分定。为人臣者,义当惟知有君。惟知有君,则其情固结不可解,而能与君《御制朋党论》,搜查这个试试。祝好运。

朕惟天尊地卑,而君臣之分定.为人臣者,义当惟知有君.惟知有君,则其情固结不可解,而能与君同好恶,夫是之谓一心一德而上下交'.-在,22章能找到.朕惟天尊地卑,而君臣之分定.为人臣者,义当惟知有君.惟知有君,则其情固结不可解,而能与君同好恶,夫是之谓一心一德而上下交'.

 

“朕在藩邸时,坦易光明,不树私恩小惠,与满汉臣工,素无交与。有欲往来门下者,严加拒绝。圣祖鉴朕居心行事,公正无私,故令缵承大统。”

 

---------------

1043年,范仲淹韩琦推行庆历新政,第二年,不少人开始攻击改革派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自成朋党。宋仁宗听闻后质问范仲淹,他竟打破惯例不作自辩,公然直率回答说,自古君子小人“未尝不各为一党”,视乎君主是否明察。宋仁宗对他的答复不甚满意。[2]欧阳修随即奏上《朋党论》,独出心裁作翻案文章,反说君子才有朋党,小人倒没有;换言之,被称为朋党的才是好人。

宋仁宗始终不信《朋党论》的说法,欧阳修随即到河东做官,离开京城。《朋党论》是一时迫切之言,其实欧阳修也明知理论上君子不应有朋党,实际上他和范仲淹等人也不算朋党。第二年,欧阳修上疏说明范仲淹等人根本没有朋党,只是被人诬告。

《朋党论》是中国古代有关朋党的最著名议论文,明代东林党人就秉承《朋党论》的宗旨,认为朋党并非坏事,高攀龙《朋党说》一文赞赏《朋党论》议论杰出,沿袭其说加以补充,认为“小人之朋”在没有共同利益时也不会消散。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