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解放军授衔10名出身东北抗联的将军】

本帖于 2020-08-02 22:06:58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偃月劃戟 编辑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由部分原东北军、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76万日军,消灭侵略者18万,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据黑龙江省抗日战争研究会统计,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次数10余万次。

  在长期的抗战中,东北抗日联军将士抵御着难以想象的严寒和饥饿,挑战着人类生存的极限,不怕牺牲,顽强战斗,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英雄。敌强我弱的形势,使东北抗联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参加东北抗联的5万多将士大部分血染疆场。在敌人的无数次“讨伐”中,120多位师以上干部战死,除我们熟知的杨靖宇、赵尚志外,还有魏拯民、王德泰、许亨植、童长荣、夏云杰、陈荣久、汪雅臣、祁致中、宋铁岩、金正国、张甲洲、李延平、刘曙华、王光宇等40余位军以上干部为国捐躯。

  中共中央对东北抗日联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给东北同胞的电文中称赞东北抗日军队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45年10月,东北局书记彭真在听取抗联领导人周保中汇报后说,“我党历史上有三件最难的事,一是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二是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第三就是东北抗联的14年艰苦斗争。” 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曾专门做出决定,表彰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功绩,称赞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文中再次指出抗联斗争是光荣的,称“此种光荣历史应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加强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把军衔制的问题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在1955年授衔时,有些在东北民主联军担任过重要职务、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如周保中、李延禄、冯仲云、于天放等都没有评授军衔,这些抗联将领都被人们称为“无衔将军”。

王明贵将军王明贵将军

  东北抗日联军中有10位被授予少将军衔,其中7位是1955年被授予的,有3位是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后在1961年和1964年晋升为少将的。他们是——

  1。少将王明贵(1910—2005)。王明贵是吉林磐石人,1934年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王明贵在第3师任连长、团长、代师长,第3支队支队长,抗联教导旅(苏联红军88旅)营长。1945年8月第88旅编入苏联远东军第2方面军,苏联对日宣战后,苏军用火车和飞机将第88旅的抗联人员输送到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齐齐哈尔、吉林、牡丹江、佳木斯等地,进入57个大中城市和重要县城,参加了苏军卫戍区司令部的工作。1945年8月28日王明贵随苏联红军进入齐齐哈尔,10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嫩江军区司令员。1946年4月24日第二次解放齐齐哈尔王明贵是副总指挥。任东北民主联军齐齐哈尔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嫩江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师长、中南军政大学广西分校第一副校长,中南铁道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建国后,王明贵担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2。少将王效明(1909—1991)。王效明原第五机械工业部顾问。生于辽宁省昌图县,早在青年时代,就积极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1年他在哈尔滨参加反日会,从事推翻敌伪政权的救国工作。1932年,他历尽艰辛找到了中共满洲省委,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革命的道路。同年他在哈尔滨组织反日救国军,因内奸出卖被日寇逮捕入狱。狱中他遭受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坚贞不屈,严守组织秘密,出狱后于1935年参加抗日联军。王效明在抗联中先后担任第五军军部参谋、抗联7军政委等职,率领抗联部队与日寇浴血奋战,参加并指挥大小数百次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任吉林市警备司令等职,率部参加了围攻长春的战役。建国后,率炮兵第六师组建了海军海岸炮兵学校。1955年王效明被授予少将军衔。转到地方工作后,王效明任中央监委驻五机部监察组组长和五机部监委副书记。他秉公办事,执法严明,及时处理了许多违纪案件,维护了党的纪律和尊严。王效明在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贡献给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王效明因病于1991年11月30日在京逝世,享年82岁。

  3。少将朱光(1914-2001)。原基建工程兵副主任。朱光同志是山东聊城人,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任东北抗日联军副团长,1935年受党组织派遣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8年底从苏联回国后任军事教员、副营长等职,参加了百团大战。后参与组建延安炮兵学校,任总务处处长,为培养我军早期炮兵骨干队伍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期间,他历任东满军区炮兵团长、军区炮兵办公室主任兼教育科科长、吉林军区炮兵主任兼炮兵团团长、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团长、东北野战军炮兵第二指挥所副主任、副师长、四野特种兵司令部炮兵办公室主任等职,参加了长春、彰武、法库、新力屯、辽阳、鞍山、四平和平津等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师长、志愿军炮兵办公室副参谋长、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参谋长、旅大警备区炮兵司令员、解放军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炮兵司令部参谋长、国务院兵器工业管理总局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五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炮兵部队建设、我国国防工业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朱光同志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朱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4。少将孙三(1915—1999)。解放军原装甲兵顾问。孙三是黑龙江宁安人,1934年参加了抗日联军,1935年至1937年受组织派遣在苏联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延安抗大军事教员、股长、研究室主任、训练队队长、大队长,中央党校区队长,中央炮兵学校科长,长期从事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还参加了百团大战横岭战斗和太行林县战斗及太行敌后反扫荡作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坦克大队大队长、东北民主联军战车团团长、东北军区战车指挥所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坦克师参谋长,领导了东北第一支坦克部队的创建工作,是我军坦克部队的开创者。他率部参加了三下江南和辽沈、平津战役等重大战斗行动,并渡过长江直打到海南岛,参加了解放四川的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兵第一指挥所副主任,军委装甲兵技术部第二部长、副部长、部长,军委装甲兵后勤部副部长等职,为人民装甲兵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孙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9年9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5。少将李荆璞(1908—2000)。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副院长(副部长级待遇)。李荆璞1908年1月19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一个农民家庭,1932年10月参加革命,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吉东工农反日义勇队队长、绥宁抗日同盟军师长、东北抗日联军师长、八路军骑兵支队团政治部主任、绥蒙军区武委会主任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牡丹江省军区司令员兼临时省委书记、我党领导下的牡丹江市政府第一任市长。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任热河军区司令员,1956年调任沈阳军区第一文校校长,1962年调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李荆璞同志,因病于2000年1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6。少将李钟奇(1913—2003)。北京卫戍区原副司令员(副兵团职)。李钟奇同志是辽宁省建平县人,1936年率东北军所部加入红军队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红一军团骑兵团参谋长,八路军副营长、营长、纵队参谋长、团长、大队长,晋察冀军区军政干校副教育长、华北军大校务部长、副教育长,军委军训部军校局副局长、军校部组织计划处处长、军委军校管理部助理部长、军委训练总监部计划监察部副部长、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军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平型关等战斗和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为我军培养了大批作战指挥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为部队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李钟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1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7。少将高体乾(1911—1998)。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高体乾同志是辽宁省建平县人,1932年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任第一军团第十二支队队长,先后参加了攻打锦西县城战斗、宁城霍里霍川战斗等,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山西高平游击大队队长,山西壶关游击支队参谋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纵队九团团长、纵队参谋长,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参谋长,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参谋长,太岳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等职,率部参加了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战斗和百团大战,坚持反“扫荡”斗争,积极向敌占区开展游击战,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辽吉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辽吉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东北军区第七纵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参谋长等职,参加了秀水河子战斗、攻打四平的作战和秋季攻势、冬季攻势,以及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赣西南地区等战役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兵团参谋长,军参谋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军事科学院战役研究部副部长、战争理论研究部部长等职,经常深入部队调研、检查、指导工作,领导了军事科学许多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为繁荣发展我国的军事科学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他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高体乾同志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高体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8年5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8。少将彭施鲁(1916-2009)。原国防科工委司令部顾问、副兵团职离休干部。彭施鲁是河南省武陟县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至1945年,他历任东北抗联第四军军部秘书、团政委、后方留守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支队教导大队政委,苏联红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的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参谋,苏军驻佳木斯卫戍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共佳木斯地区委员会党委书记等职,参加了反“扫荡”、开辟松花江下游新游击区、杨木林子等战役战斗。1946年至1982年,他历任东北军政大学合江分校副教育长、副团长、东北军区军政学校副校长、第二十七步兵学校副校长、军事师范学校副校长兼训练部部长,军委军校部编研处处长,总参军校部、军训部副部长,解放军体育学院院长、国防科工委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彭施鲁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苏联红星勋章、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彭施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1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9。少将纪亭榭 (1912~2009)。黑龙江东宁人。1932年3月加入辽南义勇军,同日本侵略者作战60多次,为了补充义勇军的弹药。他办义勇军兵工厂,制造枪支弹药, 1933年底在北京西郊组建国民抗日军,任总队长。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经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一总队队长、五分区参谋长、一分区团长。1939年入延安军政学院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公安局保安大队长,张家口军警联合处处长兼卫戍司令部副参谋长。后任察哈尔军区六分区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独立旅旅长、华北军区209师副师长。建国后任70军209师副师长。参加了大龙华战斗和平津、太原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3师副师长。1953年任海军航空兵部副参谋长、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为少将。

  10。少将王静敏(1918—2003)。南京军区原副政治委员。王静敏是河南洛阳人,193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赴东北参加抗战,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东北抗日同盟第四军宣传科长兼保安连政治指导员、豫东工委书记、杞县中心县委书记、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部民运科长、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等职,积极参与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鲁南津浦线破击战和朝阳集、莱芜、宿北、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第一主任,军委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中国民航总局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为加强部队政治建设,推进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维护军政军民团结,加强空军和民航力量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王静敏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王静敏同志,因病于2003年8月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

 
历史
 
==============
 
东北抗联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中最令人动情的部队.这支部队没有正规编制,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与上百万日伪军坚持战斗十几年.
 
像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李兆磷魏拯民冯仲云都是全国闻名的抗日英雄。但这支部队损失却也最为惨重,最终只剩下战斗骨干几百人。
1955年解放军授衔时,东北抗联出身的将军只有7位且全是少将。
现把他们的简历整理出来,以纪念东北抗联这支英雄的队伍!!!
 
 
王明贵少将(1910—2005)吉林省磐石县人。一九三四年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一九三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三师连长,第八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三师代师长,第三支队支队长,远东方面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营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齐齐哈尔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嫩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骑兵师师长,独立第八师师长,中南军政大学广西分校第一副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铁道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公安部队师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一九八八年被授予一级红星荣誉奖章。著有回忆录《踏破兴安万重山》。2005年 6月22日在哈尔滨去世,享年96岁。


 

王明贵少将
王效明少将(1909—1991)辽宁省昌图县人。一九三二年参加革命。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东北抗日救国军参谋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参谋、教导队大队长,二师参谋长兼办事处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副参谋长,第七军政治委员,第二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八十八步兵旅营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林市警备司令,吉林警务处处长,吉长护路军司令员,永吉军分区司令员,吉南军分区司令员兼第二十四旅旅长,东北野战军独立第十一师师长,东北军区第一六四师师长,长春卫戍司令部司令员兼第一六四师师长,炮兵第六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炮兵学校校长,海军炮兵部副部长、岸防兵部部长,武装力量监察部监察主任,旅顺基地副司令员,中共中央监委驻第五机械工业部监察组组长,第五机械工业部顾问,兵工学会副理事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一九八八年被授予一级红星荣誉奖章。 1991年11月30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


 

王效明少将
李荆璞少将 (1908—2000)1908年1月19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一个农民家庭,1932年10月参加革命,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宁安反日自卫队队长,游击总队总队长,吉东工农反日义勇队队长、绥宁抗日同盟军1师师长、东北抗日联军5军1师师长,1937年至1938年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团政治部主任、绥蒙军区武委会主任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牡丹江省军区司令员兼临时省委书记、我党领导下的牡丹江市政府第一任市长,合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建佳木斯卫戍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热河省军事部部长,1952年任热河军区司令员,1956年调任沈阳军区第一文校校长,1962年调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九八八年被授予一级红星荣誉奖章。2000年1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李荆璞少将
彭施鲁少将(1916—)河南武陟人,1916年1月1日生。1934年6月在河南省焦作市高中读书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一二九”运动后。被派东北,在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任军部秘书,转战在通河、方正、依兰、勃利县境内。1938年春,三江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日益严峻,日伪军的重兵围剿,归屯并户,迫使多数抗日部队西征,彭施鲁被任命为三江地区留守处主任,继续坚持以双鸭山为根据地的对敌斗争。1939年春被派赴饶河,到抗日联军第七军第一师任政治部主任,率部战斗在饶河、同江、富锦、宝清、扶远一带,继续打击日伪军。1940年底,随部队转移至前苏联境内整训。1945年8月,抗日联军教导旅配合苏军解放东北全境,彭施鲁率队进驻佳木斯地区卫戍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被调至东北军政大学,任分校副教育长、总校训练团长。建国后任步兵学校校长,军事师范学校副校长。1955年后任总参谋部军校部处长、副部长、军训部参谋长,1985年离休。1945年被授予苏联红星勋章。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同时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为少将。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由俄罗斯政府授予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和朱可夫纪念章。著有回忆录《我在抗日联军十年》。


 

彭施鲁少将
王静敏少将(1918-2003)河南省洛阳市人,原名永谷。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曾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任宣传科科长。后回关内参加抗战。抗日战争,王静敏担任中共杞县县委书记、豫东游击第3支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部民运科长、第6支队1总队营政委、团政委。解放战争,王静敏历任团政委、师副政委、师政委、叁野21军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为少将,获叁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级解放勋章。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副主任。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 8月 4日在南京病逝,享年86岁。


 

王静敏少将
孙叁少将(1915-1999)黑龙江省宁安县人。1934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同年受党组织派遣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学习坦克、炮兵技术。回国后,在抗大担任过特种研究室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孙叁到了东北。任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坦克师──四野坦克师参谋长,是我军坦克部队的开创者。1952年,孙叁率坦克3师入朝作战。后任志愿军装甲兵第1指挥所副主任、志愿军坦克兵指挥所副主任,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回国后,孙叁任装甲兵技术部部长、装甲兵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叁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 9月 5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


 

孙叁少将
 
朱光少将(1914—2001)山东省聊城县人。原名赵金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东北抗日救国军,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他在东北历任抗日联军5军1师3团连长、营长、副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副营长、延安炮兵学校总务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满军区炮兵团团长、东满军区炮兵主任、吉林军区炮兵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4团团长、四野炮兵第二指挥所副主任、炮兵2师副师长、四野特种兵部队炮兵主任、炮兵2师师长。1950年,朱光入朝作战,历任志愿军炮兵2师师长、炮兵主任办公室参谋长、炮兵指挥所参谋长。参加了第4、5次战役、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历任旅大警备区炮兵司令员、解放军炮兵副参谋长、参谋长、叁机部副部长、五机部副部长兼西南叁线建设委员会常委、基建工程兵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的妻子章淼洪是毛泽东主席的表侄女,夫妇多次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毛主席曾给朱光题词“精益求精”。2001年 1月30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


 

朱光少将
抗联出生的将军们大多比较长寿,东北抗联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锻炼了他们坚强的体魄,让我们向这支曾经伟大的队伍致敬!!!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