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熟悉的几位解放军女校官】

本帖于 2020-07-12 22:52:17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偃月劃戟 编辑

 

1955年授衔时,女解放军里 只有一位少将,大校2人,上校12人,中校8人,少校19人。 

(开国将校一般泛指1955~1965期间)

 

丁志辉 (1955中校) 上校(1960)

 

丁志辉(1918年-1978年),江苏无锡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39年,其参加新四军,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新四军第一师旅卫生部休养所、

东北民主联军卫生部医务主任兼后方医院院长、第四野战军野战医院院长等职位,

参加黄桥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1951年,参加朝鲜战争

战后任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位。

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同时也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医疗救护战线女模范 丁志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务工作模范。

1980年5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李兰丁 (1955少校)中校(1960)

李蓝丁(1923—2007),又名李兰丁,
原名:李一冰,女。浙江海宁人。
1941年12月毕业后参加了新四军。。。略。。。
李兰丁曾应邀参加开国大典,先后10次受到毛主席等接见。
 
李兰丁 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0 晋升为中校)。
曾任 解放军总医院二部(外科部)副主任、医务部副主任、顾问。
2007年12月24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叶惠芳中校(1961)
 
叶惠方,广东台县人,(1917~2017)百岁老人。
194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历任重庆中央医院妇产科、天津中央医院妇产科医师,北京协和医院主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1954年借调到解放军总医院筹建妇产科,1961年特招入伍,特批中校军衔,历任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专家组成员。

 

 

田 华(1962 少校)中校(1964)

 

看看这些开国女军官,令谁汗颜!(图二十九)

胡 朋上校 (1958)

胡朋(1916~2004.12.28,88岁)女,演员,原名初韫诚,山东莱阳人。幼年随家迁居北京,高中毕业后到上海正风中学任职,并参加救亡演剧活动,1938年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开始了其艺术生涯,1955年进北京电影学院表演训练班学习,1958年毕业后,调到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话剧团担任艺术指导,被授予上校军衔。

《槐树庄》里饰演 郭大娘,典型的 善良好“老太太”

 

王晓棠 1952年入伍,1955年时应该是 士,不是 尉

 

叶群唯一身穿上校军服照: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页1) - 图说历史|国内- 华声论坛-- 无图精简版

叶 群(1955 中校)上校(1960)

 

新中国成立参加革命的女上校1人:

 

李瑞麟

1901出生,河南项城人。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47年从美国回国,在上海同德医学院任教授兼南洋医院主任医师。李瑞麟1953年在上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兼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1961年12月被批准参加人民解放军,一级教授,并被授予上校军衔。

 

------------

 

1956年全国首批一级教授,时为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之一,应为上校(未查到确证)

聂毓禅 一生经历 颇为坎坷!

 

前排中 为 聂毓禅

解放军总院时期的聂毓禅副院长(当是1980年代初。此照片的精确性存疑)

 

聂毓禅从协和护校毕业后,被派往加拿大和美国进修护理,回国后:

1940—1953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校长。
1946—1948年 任中国护士学会理事长。
1950—1959年 任中华护士学会常务理事。
1954—1957年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
【1957年被划为右派,贬至安徽省立医院工作。院长十分同情她,也非常仰慕她,于1962年替她摘掉“右派”帽子,又专门为她建立了护理部。文革中省医院院长被揪了出来,罪名之一便是包庇重用大右派聂毓禅。当时正患病在京休养的聂毓禅,被一伙极“左”“造反派”揪回合肥,吃尽苦头,直到1979年“改正”那年,聂毓禅已经是76岁的老人了!解放军总医院重新请她回京当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聘请她为护理部名誉主任。】
1959—1966年 任安徽省立医院护理部主任。
1962—1966年 任中华护理学会安徽分会理事长。
1966年 退休。
1983年 被中华护理学会推选为荣誉会员。
1988年 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聘为护理系名誉系主任。
1998年8月22日 因肺部感染、心力衰竭于北京病逝,享年95岁。
 

聂毓禅原名聂玉蟾,1903年5月11日生于du河北省抚宁县都塞镇一位开明士绅zhi的家庭,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二弟。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极为普遍。能上私塾的女子已属凤毛麟角,而聂毓禅的父亲却思想开放,不重男轻女。他利用县里的庙宇办学,招收男女儿童前来读书。对自己的孩子也不分男女一视同仁,选择好学校送他们去读书。他认为当时社会上最大的弊病是贫、愚、弱、私,每个人都有责任应对这些弊病,进行矫治。

聂毓禅自幼敬佩她的父亲,受其思想影响甚深,立志长大后要有所作为。
在当地小学毕业后,聂毓禅的父亲送她和她姐姐到天津中西女子中学读书。这是个教会学校,教学严谨,名声甚好。聂毓禅聪明过人,学习成绩优良。她除参加校内各项文娱活动外,还参加了当时由周恩来领导的天津学生运动。接触社会后,她更感到中国的贫弱,不时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当时女子的出路除当家庭主妇外能从事的职业很少,且一旦结婚,就容易被人辞退。她思考再三,认为自己可以当个医生,为摘除中国人“东亚病夫”的帽子出把力;并且决心终生不嫁,以便在事业上充分发挥能力。


南开大学与中西女子中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西女中的优秀毕业生可以免试保送到南开大学读书。聂毓禅是被保送者之一,但是她没有去,因为南开大学没有医科,她把目标指向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学院设医校和护校,是当时国内最高医学学府;入学考试十分严格,每年录取人数不多,招收的女生更少。

1923年秋聂毓禅被录取。
入学之前,聂毓禅对护理工作所知甚少,进入协和医学院后她开始接触一些护校的同学,其中有一名三年级学生是她过去的同学。初见面时,聂毓禅见她们身着蓝白色挺括雅静的工作服,态度和蔼,彬彬有礼,便对护士产生了亲切的感觉和良好的印象。她们向她介绍了在护校的学习和生活。其后,她又接触了一些护士。有一位手术室护士是她中学同学的母亲,特别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这位护士经常向聂毓禅介绍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述说当前缺医更少护,特别是缺少有领导才能的骨干。她赞扬了协和护校治学严谨等优点,还鼓励聂毓禅转入护校;认为在当时的社会,做护士是女子最能有所作为的终身职业。受此影响,聂毓禅反复思考,觉得护理的确是卫生保健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自己应该改学护士。学护士并不违背自己治“弱”的初衷,护士同样可以为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为病人的康复作贡献;此外学护比学医时间短,可以早参加工作,这既可减轻并不富裕的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可早日投入缺少人才的护士队伍。再三思考,下了决心,聂毓禅便向协和医学院教务处提出了从医校转入护校的申请。

中国护理专业的历史很短,1884年才由美国护士密克奇尼传人中国,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在福州开办第一所护士学校。由于封建意识的影响和缺少正规的教育制度,一般人都把护理看成低等工作,愿从事者甚少,社会人士也大多轻视护士。不少护士也缺少自尊自重、积极钻研业务、力求上进的精神;致使护理工作不时出现滑坡现象。而聂毓禅却决定从医转护。当时国内护理教育尚在萌芽时期,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和学制。除极少数护士学校招收高中毕业入学外,大多招收初中毕业生,甚至小学毕业生。学习方法大多是学徒式的,理论课课时很少,实习时间很多,实际上是利用护士学生的廉价劳动力为病房工作。病房里毕业护士很少,多由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一周实习和上课时间多的达72小时,所以,学护士的不少是有宗教信仰以此作为奉献的人,一般很少有人愿做护士工作。


协和医学院的创办人深深理解医护的密切关系,认为要办好高质量的医学教育,提高医疗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护理是不行的。因此,决定在办医学院的同时筹办具有世界最佳高级护校同样水平的护士学校,以培养高级护理骨干。当时国内仅有少量翻译的中级护理教材,要提高学生的水平,必须阅读大量外文参考书籍,因此,决定除一门汉文课外全用英语教学,对学生要求很高,虽然这是大学水平、以培养护理师资及骨干为首任务的学校,入学者仍寥寥无几。聂毓禅要求转入护校时,该校第一班学生尚未毕业,全校学生仅十余人。聂毓禅的申请使学校当局大感不解,认为她是一时冲动,才提出如此反常的申请,因此,不予批准。但聂毓禅一旦下了决心,便很难改变主意,她一再提出申请,校方答以必须征得家长同意方可考虑。聂毓禅乃写信给她父亲,说明自己转学护士的意愿。她父亲回信说:“选择职业是你一生的大事,应由你自己决定。”这样,她终于被批准从医校转入护校学习。协和护校课程繁多,聂毓禅认真地学习。“做个护士学这么多课程有什么用”等风言风语不时地从各方面传来,但她不为所动。


1927年聂毓禅毕业后即被聘为协和医院病房的副护士长。她在带领护士做好临床护理的同时,还经常了解病人的情况,分析他们发病的原因。她看到这些病人不但身心受苦,经济负担很重,还有不少人因无力医治或就医太晚而过早地离开人世。如果他们掌握了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轻易不会得病的。她在病房里虽不断地向病人宣传防病保健知识,但总觉得这时做宣传已晚了些,病应防患于未然,必须让广大的群众都掌握卫生知识才能使他们增强体质、降低发病率。在护理领域里,公共卫生护理在国内刚刚起步,聂毓禅决心从医院走向社会;她向护理部提出调至医学院公共卫生实验区第一卫生事务所担任公共卫生护士的申请。医院不愿失去这样一位有前途的护士长,便提出如欲调作公共卫生护士,必须迁出护士宿舍、薪金也要降低。聂毓禅不计个人得失,接受了条件,便开始了公共卫生护理工作。


聂毓禅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医学院决定于1929年送她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进修公共卫生护理。1930年她获得了公共卫生护理证书。医学院又让她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继续深造。她选读了护理教育及其他课程,于1931年获得理学士学位。

回国后任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公共卫生护理主任,培养了中国早期的一批公共卫生护士,拓宽了中国预防医学领域。她是从事中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第一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护理师资和护理行政管理人才。以后在生活中历尽坎坷,仍坚定不移,热爱工作,诲人不倦。聂毓禅不但在工作中有才干、有毅力、有魄力,对社会活动也积极参加。中学时期她参加过学生运动。

1933年,她代表中华护士会(后改称中华护士学会、中国护士学会,现名中华护理学会)北京分会主持召开北京护士代表大会,号召护士参加抗日救护工作;还为大、中学生组织救护训练班。1937年被选为国际护士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中国代表。

1946年当选为中国护士学会理事长。

1947年率中国护士学会代表团(团员还有王雅芳、黎祖华、朱碧辉、田粹励共5人)到美国参加第九届国际护士会会员国代表大会及会员代表大会,并在会上致词。

1948年在广州召开中国护士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聂毓禅传达了国际护士大会精神并布置了学会工作。

1946—1948年 任中国护士学会理事长。1950年聂毓禅当选为学会常务理事。

【1957年被划为右派,贬至安徽省立医院工作。院长十分同情她,也非常仰慕她,于1962年替她摘掉“右派”帽子,又专门为她建立了护理部。文革中省医院院长被打倒,罪名之一便是包庇重用大右派聂毓禅。当时正患病在京休养的聂毓禅,被一伙极“左”“造反派”揪回合肥,吃尽苦头,直到1979年“改正”那年,聂毓禅已经是76岁的老人了!解放军总医院重新请她回京当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聘请她为护理部名誉主任。】

1962年当选为中华护士学会安徽分会理事长。由于聂毓禅对中华护理学会工作的长期贡献,

1983年学会推选她为荣誉会员。为了表彰聂毓禅对护理教育事业的贡献,

1987年,协和护校旅美校友郭焕炜发起并首先捐款设立聂毓禅奖励基金,每年向母校的优秀专职护理教师颁发奖金。此举获得海外许多校友和友人的响应。1989年开始,每年有两位教师获得此项奖金。

1988年,聂毓禅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聘为护理系名誉系主任。聂毓禅在学术上不断钻研进取,技术上精益求精,处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无论顺境逆境均以卓越的工作成绩和坦诚的态度予人以深刻的印象,树立了一个真正的白衣天使的高大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1997年8月22日,聂毓禅因肺部感染,心力衰竭于北京协和医院病逝。

 

==========

中国近代护理是随着西医和宗教的传入开始的,在此之前,传统医学中的护理与医药合为一体,没有独立的护理专业和护理人员。1840年的鸦片战争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篇章,大批外国传教士、医生、护士来到中国,南丁格尔式的中国近代护理开始形成。麦克奇尼(Elisabeth M Mckechine)是此时来华的第一位美国护士。 1883年,麦克奇尼身为看护就职于美国一家妇女医院。她性格温和,待人真挚,天性适宜看护一职。一天,在医院饭厅与女友就餐交谈中,得知毕业不久的外科罗医生(Dr.Elizabeth Reifsnycler)受教会派遣,将赴中国教会医院任职,并希望能有一年轻女看护作为助手一同前去。不久,罗医生向麦克奇尼谈及赴华一事并希望她同行。她对自己能否前往中国并胜任那里的工作表示犹豫。因当时的中国,在美国人看来,是一个极其遥远的国度,若一青年女性远涉重洋,到那里去,被视为冒险之举。为此,麦克奇尼踌躇再三。在罗医生先行赴华一年后,麦克奇尼终下决心,于1884年3月来到中国上海,与罗医生一起在教会办的妇孺医院工作,成为“历史上美国第一个来华护士”。       

当时的妇孺医院正行建筑,麦克奇尼与罗医生在居民稠密的院址附件租赁房屋,开始了工作。炎热的夏季,面对简陋的医疗设备和国人的贫困、迷信以及对西方医学与护理的怀疑,他们努力工作,专心致志,不久,便远近闻名,得到当地居民的信任。作为助手和看护的麦克奇尼,克服多种困难,以火炉自制蒸馏水,她将水煮沸,以棉花过滤,如此反复多次后贮于瓶内,以供腹部手术之用,亲手配制各种外用药膏,悉心备置各种医疗、护理用具…… 1885年,妇孺医院落成,条件大为改观,求医病人接踵而来。麦克奇尼不辞劳苦,尽心竭力,终日忙于护理工作。为了克服语言障碍,她不放过丝毫机会,逢华人集会一定前往,随时注意学习汉语,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随着就诊病人的增加,麦克奇尼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她开始筹备培训中国护士,1887 年终于在中国率先开办了护士训练班,这可以认为是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开端。

1896年,麦克奇尼在华工作12年后回国并出嫁,后一直在医院做护理指导工作。在大洋彼岸,她始终关注着中国护理,并保持着与中国护士会的密切联系。

1921年5月,76岁高龄的麦克奇尼,再度来华,故地重游,目睹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与变化,兴奋异常,感叹不已。        1922年,《中国护士季刊》第三卷第一号以《中国护士之先驱者》为题,详尽叙述了麦克奇尼在华开创南丁格尔式护理的艰难经历,成为今天我们了解中国近代护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史料。 

1884年,在美国从事护理工作的麦克奇尼,受教会派遣来到上海,参与创建妇孺医院。一年之后,妇孺医院落成。病人接踵而来,护理工作日益繁重、人手紧缺。于是,麦克奇尼在1887年开办护士训练班,开始培训中国护士。这是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开端。

1921年5月的上海,春和日丽。在被百姓们亲切地称为“红房子”的西门妇孺医院里,出现了一位年迈的白人老太太。这位76岁高龄的老人,远渡重洋而来,为的是,在有生之年再看看这所医院的护士学校。她,就是麦克奇尼,中国护理教育的先驱。

 

 

 

所有跟帖: 

【麦克奇尼(Elisabeth M Mckechine) McKechnie -- 中国护理先驱】 -偃月劃戟- 给 偃月劃戟 发送悄悄话 偃月劃戟 的博客首页 (1240 bytes) () 07/12/2020 postreply 15:33:04

【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 -偃月劃戟- 给 偃月劃戟 发送悄悄话 偃月劃戟 的博客首页 (35313 bytes) () 07/12/2020 postreply 18:37:22

【the Woman's Union Missionary Society - USA 】 -偃月劃戟- 给 偃月劃戟 发送悄悄话 偃月劃戟 的博客首页 (6290 bytes) () 07/12/2020 postreply 18:50:3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