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中华医学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历史图片回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为科技文化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史无前例的广阔前景。从此,中华医学会也跨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开启了发展壮大的新篇章。中华医学会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跟随祖国发展的步伐不断前进。本刊编辑部择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医学会发展中的部分图片,以期再现中华医学会70年来的前进之路,铭记历史,再创辉煌!
中华医学会的成长
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1956年1月,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宴请知识界知名人士,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颜福庆坐在毛主席右边。毛主席进入宴会厅,刚落座就对颜福庆说:“30年前,在湖南湘雅医学院我就认识你了。”颜福庆一愣,茫然地对毛主席说:“我一点印象也没有。”“当时你是一个知名大学校长,我是一个无名小卒。”毛主席笑道。(图片来源:《颜福庆传》)
1956年7月27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右一)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中华医学会第18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和部分参会医学专家。(图片来源:《中华医学会百年纪念画册》)
1980年4月,中华医学会在北京、上海举办了第一届中法医学日活动。邓小平同志(前排居中)接见了法国医学代表团全体成员。
国家危难之时
中华医学会挺身而出,勇担责任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中华医学会立即行动,采取多种方式支援抗震救灾。5月26日,受卫生部委托,由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王海燕(右二)任组长,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大为(左二),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左一)为成员的专家组,奔赴四川地震灾区,对灾区的医疗救治情况作出评估。图为专家组在考察医疗救治情况。
开展民间外交
促进我国与世界的联动
促进我国医学水平的提升
是中华医学会核心之责
学术出版是中华医学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中华医学会发挥学术引领的重要阵地。 新中国成立前,学会主办期刊仅有3种,发展至今,已拥有143种纸质期刊和43种电子期刊,形成了中华、中国、国际、英文、电子期刊五大系列,并出版了“中国医学发展系列研究报告”丛书、“中华医学会医师培训工程(高级系列)”丛书等。 (图片来源: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1979年,屠呦呦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的研究成果,让世界了解了青蒿素。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内地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此次获奖是使用科学方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并走向世界最辉煌的范例。 上图为2015年10月8日,“祝贺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医学会会长陈竺院士代表中华医学会向屠呦呦表示热烈祝贺并发表讲话。 下图为屠呦呦1979年和1999年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的文章首页。 (图片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
1963年1月,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陈中伟(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将上海工人王存柏被冲床离断的右手进行成功再植,5个手指全部成活,此项学术成果经《中华医学杂志》首刊,轰动了全世界,被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杂志影响力也由此扩展到全世界。 在第20届罗马国际外科学会大会上,这例断臂再植被公认为“世界首例断肢再植”。 上图为1963年陈中伟等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的文章首页; 下图为1963年9月23日,在第八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期间,患者王存柏与大会代表见面。 (图片来源: 《中华医学会百年纪念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