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改英
“读经典,学知识”,《诗经·卷耳》中提到两种物件,分别是“金罍”和“兕觥”,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léi),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sì gōng,音四工),维以不永伤。”这是《诗经·卷耳》中的诗句,其中的“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和“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都是指借酒消愁的意思,而“金罍”和“兕觥”则是中国古代的两种酒器。
酒器,是用于盛酒、温酒、饮酒的各类器具的总称。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从《卷耳》的记载也可以看出,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懂得借酒消愁了。而历经几千年,中国古代的酒器更是各式各样,除了《卷耳》中提到的这两种外,还有很多,比如说卣(yǒu)、斝(jiǎ)、盉(hé)、觚(gū)、爵(jué)、角(jiǎo)、尊(zūn)等。
罍
金罍是饰金的大型酒器,而“罍”则是中国古代的通用大型盛酒器具和礼器。罍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圆形罍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罍
觥
兕,上古神兽,形似犀牛。兕觥是指用犀牛角做的盛酒器。而“觥”则是中国古代通用的一种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觥多为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
兕觥
卣
卣是中国先秦时期酒器。口椭圆形,足为圈形,有盖和提梁,腹深,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圆筒形等。卣常见于商朝和西周时期,通常商朝的卣多椭圆形,西周则多圆形。
卣
斝
斝是中国古代先民盛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
斝
盉
盉是中国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盉
觚
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初现于二里头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觚
爵
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爵可以说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分酒器或温酒壶。流行于夏、商、周。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各时期爵的共同特点。
爵
角
角是起源和发展于先秦时代用来盛放和斟倒的酒器。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柱。最初当为普通斟酒器皿,供低级别贵族使用。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少于爵,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角
尊
尊,今作樽,是商周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