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自成大军节节逼近北京之际,崇祯帝还想做最后一搏。由于国库空虚,军饷缺乏,崇祯发出号召,让大臣、皇亲国戚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三万为上等"。
然而,令崇祯万分失望的是,内阁首辅魏藻德仅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1万两,国丈周奎在崇祯的哀求下也只捐了1万3千两……。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练摊,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这场募捐运动总计募得20万两。而在劝京城权贵们捐款的同时,崇祯还让每一个大臣从自己故乡举出一位有能力捐款的富人,只有南直隶和浙江各举一人,"余省未及举也"。
崇祯嘆道:"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
1644年3月,李自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然后,崇祯帝朱由检手执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被乱箭所阻,再跑到齐化门(朝阳门),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后转向安定门,此地守军已经溃散,大门深锁,太监以利斧也无法噼开。
3月19日拂晓,大火四起,重返皇宫,城外已经是火光映天。此时天色将明,朱由检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朱由检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277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最后心如死灰的崇祯走进内苑,又登上了煤山(今景山公园),以发覆面,与追随自己的提督太监王承恩双双在景山自缢身亡。崇祯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
上吊死前崇祯于蓝色袍服上留下遗书说:"朕自登基17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中国历史上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由此宣告灭亡。
从崇祯个人来讲,是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非常勤政节俭,史家研究表明,明朝的皇帝并不贪婪,政府的赋税也不是很重。然而,心怀理想的崇祯帝,为政昏庸,不辨忠奸,无江山社稷长久战略大计,最终还是没能救得了大明王朝。
更可嘆的是这些不肯捐银的皇亲贵胄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却在酷刑下交出银两。如魏藻德交出白银数万,之后死于酷刑,其子也被斩首。而国丈周奎,则被抄出了无数奇珍异宝,拉了几十车,光是现银就足足有53万两之多……
至于明朝最后一任首辅魏藻德,状元出身,在危难之际走马上任,崇祯帝曾对他寄予厚望,但他让皇帝很失望。城破前三天,崇祯帝问他有何对策,并说:"你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魏藻德跪在地上,就是一声不吭。棒打不出屁。崇祯气得一脚踢翻了龙椅。魏藻德还是保持着跪姿,一声不吭。后来,城破了,崇祯自杀,魏藻德投降。李自成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殉死?"他回答说:"方求效用,哪敢死。"("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
-----------
崇祯帝(33岁)和王承恩之死有两说法:
王承恩(1617年-1644年,27岁),明末贤宦,北直隶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