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慈禧医院白银】

来源: 弓尒 2020-02-19 19:57:5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6808 bytes)
回答: 【北京医院 老 德国医院】偃月劃戟2020-01-17 14:52:22

传教士行医从基督起就有,教会医院的历史已过千年了。

传教医疗 (Missionary Medicine) 有着约二百多年的历史。当年洋人在中国传教时因在文化上很难打开入口,当看到中国的医学落后时就借助行医来传道,传教医疗成为了教会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在中国最早的教会医院是在1667年在澳门开诊的The Hospital de St. Raphael

最有名的教会医学院学生是香港華人西醫書院或现在的港大醫學院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孙中山。

---------

在洛氏基金会决定在北京创办医学院之前,西方传教士已在北京开办了医院。最早来北京行医的是伦敦宣教会传教士雒魏林,1862年创建了伦敦宣教会北京医院,这是北京第一家西医院。1900年,北京医院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毁,事后伦敦宣教会与美国长老会等五个教会联合成立了华北教育联合会,派英国传教士科克仁在北京医院旧址上创办了“北京协和医学堂”。科克仁在重建医院的同时,其高超医术声誉鹊起,患者不乏朝廷中人。“科克仁大夫最近入宫为李总太监(李莲英)成功医治难症,此实乃向太后展示外国医术效力的宝贵实例”。西方医学得到慈禧的认可,1904年慈禧带头赏银,“特为北京协和医学堂的建立捐赠一万两白银以示褒赏”,王公大臣随即解囊,李莲英也捐赠了一万多两白银1906年,北京协和医学堂正式落成,在落成典礼上,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40余年的赫德爵士在致辞中希望“这所开风气之先的医学堂”为“许多其它医学堂铺石开路”。果如其然,这所学堂数年之后便为另一所医学院“铺石开路”了。

------------

北京协和医学堂1908年正式开课,到1914年共培养了38名毕业生。但其时医学堂的办学经费已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了。1915年,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用20万美元收购了医学堂全部资产。于是,这里的主人便变为洛氏基金会,一座世界一流的医学院随之崛起。新学校的命名不冠以洛克菲勒的名字,而是保留原名中的“协和”两字,将校名改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一位官员雄心勃勃地说:“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所不亚于欧洲或美国任何地方的优秀医学院。”

但仅有几座主体建筑的老协和医学堂,并不适应建设“优秀医学院”及配套医院的发展要求。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协和医学堂附近的豫亲王府。豫王府位于东单三条至干面胡同繁华地带,第一位主人多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豫王府鼎盛时期曾有房屋500余间,此时的主人是生于1909年的端镇,由其母佟佳氏“垂帘听政”。随着大清王朝的终结,豫王府也早已生机不再。1916年7月,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用12.5万美元买下豫王府的地产。1917年9月25日下午,北京协和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奠基及开工典礼仪式在前豫王府举行。

------------

 

北京协和医院(清朝豫王府旧址)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早期建设阶段,小洛克菲勒是最终决策者,协和是他一手筹划、不惜重金打造的一项慈善事业。1917年,小洛克菲勒正式接替父亲成为洛氏基金会董事长。小洛克菲勒从青年时代起就钟情中华文化,对柯立芝设计的中式建筑细节有着强烈兴趣。他要求“不惜一切代价”,设计建造一所融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式先进设备为一体的一流医科大学。

洛氏基金会投入巨资,高标准打造协和。据该校毕业生邓家栋在《协和医学院的创办经过》一文中回忆:“1921年全部建筑完成。原预算为100万至150万美元,结果共耗资750万美元。”美国《时代》周刊记载,从1913年5月开始的十年内,洛氏基金会花费了近8000万美元,其中超过一半的钱用于公共卫生和医学教育,而“最大的单笔礼物是给了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在竣工之前已经开始招生,陆续开办医预科、医本科、护校,以及附属协和医院。到1921年实现教、研、医三位一体,成为中国最早、最现代化的医学院。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正式落成。9月19日下午,开学典礼仪式庄严而隆重,小洛克菲勒专程从美国乘“亚洲快线”轮船,在海上航行月余,赶到中国出席典礼。小洛克菲勒在致辞中期望协和师生“要对贵国国家和民众作出贡献”,企盼有朝一日将这所学校交给中国人民,“这将使西方所能提供的最佳医学永远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时任教于北京大学的胡适在日记中赞誉典礼之盛大:“是日典礼极严肃,着学位制服参加列队者,约有一百余人,自有北京以来,不曾有这样一个庄严仪式。”又特别提到:“罗氏演说甚好。”

小洛克菲勒的演说的确“甚好”。把精心打造的闪光宝石无偿交给中国,是慈善家致力于全人类健康的悲悯情怀和崇高博爱精神的写照。

北京协和医院(清朝豫王府旧址)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早期建设阶段,小洛克菲勒是最终决策者,协和是他一手筹划、不惜重金打造的一项慈善事业。1917年,小洛克菲勒正式接替父亲成为洛氏基金会董事长。小洛克菲勒从青年时代起就钟情中华文化,对柯立芝设计的中式建筑细节有着强烈兴趣。他要求“不惜一切代价”,设计建造一所融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式先进设备为一体的一流医科大学。

洛氏基金会投入巨资,高标准打造协和。据该校毕业生邓家栋在《协和医学院的创办经过》一文中回忆:“1921年全部建筑完成。原预算为100万至150万美元,结果共耗资750万美元。”美国《时代》周刊记载,从1913年5月开始的十年内,洛氏基金会花费了近8000万美元,其中超过一半的钱用于公共卫生和医学教育,而“最大的单笔礼物是给了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在竣工之前已经开始招生,陆续开办医预科、医本科、护校,以及附属协和医院。到1921年实现教、研、医三位一体,成为中国最早、最现代化的医学院。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正式落成。9月19日下午,开学典礼仪式庄严而隆重,小洛克菲勒专程从美国乘“亚洲快线”轮船,在海上航行月余,赶到中国出席典礼。小洛克菲勒在致辞中期望协和师生“要对贵国国家和民众作出贡献”,企盼有朝一日将这所学校交给中国人民,“这将使西方所能提供的最佳医学永远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时任教于北京大学的胡适在日记中赞誉典礼之盛大:“是日典礼极严肃,着学位制服参加列队者,约有一百余人,自有北京以来,不曾有这样一个庄严仪式。”又特别提到:“罗氏演说甚好。”

小洛克菲勒的演说的确“甚好”。把精心打造的闪光宝石无偿交给中国,是慈善家致力于全人类健康的悲悯情怀和崇高博爱精神的写照。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