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 北京会址】

来源: 弓尒 2019-07-23 20:18:0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2983 bytes)

 

1910年伍连德在报纸上曾发出成立医学会的倡议,1915年2月,国内各地医师31人在上海举行中华医学会成立大会。推选颜福庆为第一任会长。会址定在上海。当时共有会员 232人。11月,中英文并列的《中华医学杂志》创刊,第一卷第一期发表《中华医学会宣言书》,宣布学会的宗旨为巩固医家友谊、尊重医德医权、普及医学卫生、联络华洋医界。
1916年 2月在上海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学会章程,选举伍连德为会长,并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随即开展学术活动和组织工作,1917~1930年先后召开7届会员代表大会。
1932年4月中华医学会与中国博医会(1886年建立,首任会长为嘉约翰)举行联席会议,宣布两会合并,仍称为中华医学会。同年 9月召开合并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即第九届大会),选举牛惠生为会长。当时会员已达1500余人。抗日战争时期,学会迁往重庆,1947年迁回上海。
学会自成立到1949年共召开会员代表大会15次,成立的专科学会有内、外、妇、儿、医史、卫生等11个,出版了《惠嘉二氏内科要览》、《迈魏二氏外科手术》、《罗氏卫生学》、《高氏医学辞汇》等书籍和《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中华健康杂志》和《医文摘要》等期刊。此时会员人数已达3000余人。
 
国卫生工作方针,修改了学会章程,选举傅连暲为理事长,总会会址由上海迁到北京。
全国各省、自治区都设有分会。
1951年1月,中华医学会加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中华医学会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50年代中期,专科学会已增到15个,主办医学期刊19种。
1960年所有期刊因检查工作一度暂停,随后相继复刊。国际医学交往也有所增加。
1956年第18届会员代表大会时,会员(包括中医105人)已达15218人。
文化大革命”中,学会活动中断。70年代初,逐渐恢复。
中华医学会总会地址: 北京东单三条4号
 

 

方擎(1884年-1968年),字石珊,福建省侯官縣人,日本千葉醫藥專門學校畢業。

宣統二年(1910年)九月二日,內閣奉上諭:方擎著賞給醫科進士

1910年毕业于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1916年在北京开办首善医院,任院长兼内科主任。

后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

1949年後,歷任中華醫學會第十六屆理事兼總幹事、第十七屆副理事長、第十八屆副會長,中國科協組織部副部長等,文革期間自殺。

文革开始,方医生被红卫兵批判为反革命、四朝元老(四朝指清政府、民国开国、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治国)。这时他名誉扫地,极为痛心。尤其他最佩服的医者傅连璋,也是福建人,多年前曾带着医学器械跟随毛泽东长征,傅这时是卫生部部长兼中华医学会会长,会长只是挂名,实际工作均由方石珊代行,傅被揪斗,令他更为悲愤。其实据方缃说她父亲并未受到太大冲击,只是靠边站。但方医生是位爱惜名誉的医学长者,士可杀不可辱,愤而以八四高龄仰药投什刹海自杀。

 

方石珊,名擎(1884-1968),号石珊,当从排行十三谐音而来,福建侯官县人。建国后历任中华医学会第十六届理事兼总干事、第十七届副理事长、第十八届副会长。1953年,他虽已年近七旬,仍作为团长,带领中国医学代表团去欧洲参加世界著名医学会议事,林巧稚是团员之一。

 

履历中还有中国巴基斯坦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协组织部副部长,中央防疫委员会研究组组长,中国红十字会北京分会副会长,北京防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作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屈指可数的名医,曾为段祺瑞会诊治病,名中医赵炳南、谢子衡等碰到疑难病症,也破除中西壁垒,也一起研究病例。

 

方事母至孝,方母时患痨病,宜隔离疗养,方于西山八大处建别墅,让母亲安心养病。田树藩的《西山名胜记》记载:“方园为首善医院院长方石珊之别墅,在嘉禧寺之西平地上。原为一空地,现造成园林,仅三数年。为其夫人一手经营,布置甚佳,洵称干才。”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医学会搬到北京,最初只是借东单三条的几间办公室办公,非常局促,更无待客住宿之所。方先生将此别墅捐给医学会,权作为学会招待外地来京专家讲学、作文、休息之地。

 

 

1955年底,因为是军队和国防需要,要建防空雷达站,征用了别墅,医学会无条件转让。学会档案中仅存别墅的照片。周末,我曾到八大处一带,寻访别墅的踪迹,片瓦无存,踪迹难觅,遗憾而归。在林间漫步,思绪万千,百年风雨会如何消磨一切,历史渐渐淡去。方老捐别墅外,还捐过幼儿园,即北京市第三幼儿园。这是他六十岁后在中山公园开办的儿童康乐部改造的。邹韬奋夫人是当时托儿所的首任所长;那时康乐部就为孩子们建立体检记录。

方家本是福州望族,衣食丰足,但方幼年过继给寡母为嗣,靠母绣花及族中的‘孤贫粮’糊口,后母又不幸盲。年幼的方只得弃学在郑仲良大夫诊所打工。因聪颖勤奋、好学向上,幸得回乡省亲的林孝恂垂怜,让他做了其长子林长民的伴读(林长民后来有个女儿叫林徽因),恰好赶上官费赴日留学的机会,得以在东京千叶大学学医。

 

宣统二年(1910年)方石珊学成回国。内阁奉上谕:方擎著赏给医科进士,给了官方科班学历。1911年,授职翰林院检讨,算得上是个博导。1912年应黄兴之邀北上就任军医司司长。1916年深感国民西药溃乏,与友人合资在崇文门内开设利亚药房,并坐堂行医,1920年创办首善医院,任院长兼内科主任,医院自日本引进先进西医技术,设备精良,设内外各科,不光平民,很多社会名流都在首善医院就医。

 

1917年方辞任军医司司长,脱离政界。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方希望曾留日的方石珊出任伪官,此时,方虽远离政治,以医学专业事民,但全身铁骨,不畏强权,严辞拒绝,宣布首善医院歇业。抗战胜利后,方将首善医院转让给诸福堂医生,改为儿童医院,也是现在的北京儿童医院前身之一。转让费仅八万元,方又将此八万元分为两部分,一份捐赠儿童医院,一份赠予方母做生活费用。

 

回顾方先生的一生,幼年失怙,命运多舛,历经清朝末年、军阀割据、北伐成功、日军侵华,内战、解放、文革,起伏跌宕,磨难重重。他是医学大家,不图名利,为人民卫生竭尽全力,厥功至伟。他奋斗、奉献一生,堪称医界楷模。

 

遥想百年前,中国大地正是最动荡的时期。甲午战争的失败,让鸦片战争后刚刚有所回升的国运再一次掉入谷底,有识之士均立志要寻找出路以使国富民强,或革命推反满清,或学习新知以图报国。

 

1887年,西方在华医学传教士为了进行医学传教,借鉴西方的社团制度,成立了“中国博医会”。“中国博医会”促进了西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但却有一条原则,不接受‘中国’医生的入会。伍连德、颜福庆等医学家为了维护国家荣誉,促进人民健康福祉,多方奔走争取支持,经过4年多的筹措,历经曲折,成立了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21个人代表的会员是 232人, 如今医学会的会员已超过50万。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