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南京楓橋夜泊詩碑。
該碑由僞維新政府於1939年4月按蘇州寒山寺原碑複製。
碑陽為俞樾書唐人張繼《楓橋夜泊》。
碑側為清江蘇巡撫陳虁龍題跋。
位於南京总统府煦园內。
历史上,寒山寺几易其名。相传,寒山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在唐代改名寒山寺,北宋时改名“普明禅院”,南宋年间称枫桥寺,元代始复称寒山寺,沿用至今。关于寒山寺一名的由来,又与民间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分不开。“传说,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和拾得来到这里住持,才改名寒山寺。”
在寒山寺内,记者所见的俞樾《枫桥夜泊》诗碑,除了正面、背面均有题字外,碑身的两侧也分别有数行小字。同行的苏州科技学院教授、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汪祖民介绍,这样四面刻字的诗碑在寺庙中很罕见,也与南京“总统府”内的俞樾《枫桥夜泊》诗碑截然不同。“南京那块是仿制的,寒山寺内才是正宗的。”不过,在该古碑旁边,又竖起了一块俞樾《枫桥夜泊》诗碑,上下有浮雕龙,碑石也比原碑高大许多。汪祖民介绍,连同寺外新立的“中华第一碑”,寒山寺有三块俞樾所书的《枫桥夜泊》诗碑。“同一人所书的诗碑在一个寺有三块,这在全国寺庙中绝无仅有。”
说起南京那块仿碑的缘由,汪祖民说,有资料称,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大肆掠夺中国文物,著名的《枫桥夜泊》诗碑尤为日人所瞩目。当时,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社企图以举办“东亚建设博览会”的名义,把诗碑运到日本,大汉奸梁鸿志不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韪,逆人民之意把诗碑运出国门,于是就请原刻俞樾诗碑者、曾随苏州一批碑刻艺人承制南京中山陵碑刻工程的苏州刻碑高手钱荣初,依照原样以假代真刻碑。不料,后来仿制的诗碑因故没能运往日本。
松井石根,1878年7月27日出生在日本名古屋市,日本甲级战犯,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元凶之一。曾先后任日本参谋本部中国班班员、驻中国广东武官、驻上海武官、驻台湾日军司令官、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等职,驻华13年,是一个“中国通”。1937年11月24日,松井石根制定《第二期作战大纲》,决定12月上旬进攻南京。12月1日,日本参谋本部根据松井石根的要求,电令华中方面军攻占南京。同日,松井下达了准备攻克南京的作战命令。不久,日军第6师团以重炮猛轰南京中华门,炸塌城墙数处,日军蜂拥而入,南京沦陷。
南京被攻下的消息传到苏州后,当时盘踞在苏州的松井石根欣喜若狂,他亲率百余护卫策马狂奔到寒山寺,在《枫桥夜泊》诗碑前与另8名日本人合影。
松井石根在寒山寺拍照后,因其与日本天皇裕仁的叔父、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中将私交甚厚,并深得裕仁天皇的宠信,知晓裕仁和朝香宫鸠彦也喜欢《枫桥夜泊》一诗,他便将在寒山寺拍的照片分别寄给裕仁和朝香宫鸠彦。
苏州一位学者告诉记者,松井石根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研究,他很喜欢《枫桥夜泊》一诗,对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国学大师俞樾的书法也很崇拜。
汪祖民说,自古以来,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在日本众所周知、家喻户晓,还被编入教科书,影响远超过了同是唐代诗人的李白和杜甫。而且,清代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记》一文中也说过:“凡日本文墨之士,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
“日本人对寒山寺情有独钟,可谓到了痴迷的地步,还仿苏州的寒山寺,在日本东京也建造了一个寒山寺,而且刻了《枫桥夜泊》诗碑。”这究竟是何因呢?汪祖民介绍,公元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大唐和尚鉴真,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东渡弘法。所以,中国的佛教和文化在日本影响深远。而且,寒山的300多首诗作也流传到了日本,被许多日本僧人喜爱、研究。自北宋日本僧人成寻向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僧禹珪乞寒山诗开始,日本至今所藏的寒山诗版本为数可观,其原因在于寒山诗的“口语化”,以及所谓的“寒山精神”。
在寒山寺弘法堂,记者发现除了有玄奘和鉴真的塑像外,还有一个站立手持法器的僧人铜像。“这是空海大师,曾西渡来到中国,传说到过寒山寺。”汪祖民说,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空海以学问僧的身份,随着日本第十二次遣唐使乘船来到中国。在长安时,他学习了中国的书法、诗文、画像、雕刻等,于公元806年归国,带回了汉文经典、密教佛像、书画等。“空海是日本真言宗的开山祖师,作为代表日本文化的先驱者,在日本一直以来享有崇高的声誉。”
今日寒山寺钟声已非张继所闻,大钟为日本僧人寒山所赠
离开弘法堂来到大雄宝殿,记者看到殿内一座铜钟格外醒目挂在一角。汪祖民介绍,该钟是日本铸送的,“有寻钟与赠钟之事,成为中日传统友谊见证的美谈。”
他说,据山田正平美术馆整理之《山田寒山年谱》记载,山田润子(1856-1918),僧号寒山,日本明治三十年秋,他听说只有到中国才能学到真正的书法,又听说画家中林梧竹西渡到中国游学,因此他也西渡到中国,在当时很荒废的苏州寒山寺担任住职。当时,寒山寺那口赫赫有名的唐钟,也就是张继在诗中所提的钟,已在明清之际被盗运到日本。在中国滞留4个月后,寒山回国到处寻找此钟的下落。无果后,他铸了两口相同的钟,一口留在日本,一口送到苏州寒山寺。
爱国志士刻仿碑蒙混日军却被汉奸发现
2002年出版的《重修寒山寺志》人物卷记载,据当时尚在的老人回忆,1923年寒山寺住持为四川人大休;1929年至1944年住持是静如。该书“大事记”中,未提及《枫桥夜泊》诗碑仿制一事。而早前有关文章透露,刊登在《苏州新报》上的有关“运碑抵日”报道,静如法师也看到了。这位爱国的法师唯恐《枫桥夜泊》诗碑被日寇掠走,他立即请来名满江南的苏州石刻大师钱荣初到寺。静如法师紧闭门窗后,向钱荣初奉上20根金条,说明请其刻碑瞒敌之事。钱荣初一听是请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仿刻一块诗碑,用掉包计欺瞒欲掠碑的日寇,立马将20根金条退回给静如法师,当即答应刻碑,不收一文。
在静如法师安排的寺外密室内,钱荣初仅用两天时间就将《枫桥夜泊》诗碑仿刻成功。岂料,就在钱荣初仿刻诗碑时,却被一个人盯上了,此人就是大汉奸梁鸿志的远房表弟朱君仁。朱君仁是伪政权特务机构的特务头目,他奉梁鸿志之命看好苏州寒山寺的《枫桥夜泊》诗碑,唯恐有人用掉包计来藏匿被日本天皇“倾慕”的原碑,到时不好交差。所以他亲率30多名特工,密切监视寒山寺的往来人等,“终于在静如和钱荣初运仿碑进寒山寺时,将仿碑截住。”
朱君仁截获仿碑后,因慑于静如法师和钱荣初的民间声望,未敢加害他们。
梁鸿志得知钱荣初仿刻的《枫桥夜泊》诗碑被朱君仁截获后,急电朱君仁火速用专车护送仿碑到南京,暂将此碑藏于南京总统府内。梁鸿志将仿碑雪藏后,立即呈书松井石根,建议日本宪兵悄悄将苏州寒山寺内的《枫桥夜泊》诗碑用商船运抵日本,与此同时,将钱荣初刻制的仿碑在南京总统府内展出。因《枫桥夜泊》诗碑的原碑和钱荣初刻制的仿碑一模一样,所以梁鸿志向松井石根献媚道:“此瞒天过海之计,可确保寒山寺内的《枫桥夜泊》诗碑永久地留在大日本帝国的皇宫内。 ”
然而,松井石根对梁鸿志插手“掠碑”一事非常不满。他认为,这是梁鸿志和他在天皇面前争宠,当即否决了梁鸿志移花接木运碑之计,而命令小丘提前执行“天衣行动”。
然而,就在“天衣行动”启动的前一天,一桩诡异的命案发生了,松井立即下令停止行动。
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俞樾应是自然死亡
又过了近400年,寒山寺被重修,俞樾为此写了第三块《枫桥夜泊》诗碑。但,怪事又发生了,碑成后十多天,俞樾便溘然长逝……俞樾是因何去世?是死于非命,还是自然寿终?
俞樾写这首《枫桥夜泊》时,是在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俞樾虽已85岁高龄,但他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俞樾是曾国藩的学生,当年科举考试,俞樾以‘花落春仍在’为题目,被曾国藩赞为佳作。但是俞樾官运不好,被御史曹登庸以‘试题割裂、出题不谨’弹劾罢职。38岁时为避兵燹,他移寓苏州,潜心学术。曾国藩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弟子,一个是李鸿章拼了命挣钱,还有一个是俞樾,拼了命地写书。俞樾是经学大师,当时他书《枫桥夜泊》碑的时候,年事已高。他四世同堂,85岁的时候还牵着重孙俞平伯的手,神采奕奕的。俞樾也是高寿,86岁才寿终,是自然死亡。”
临终前,俞樾还作了留别诗10首,又作“自喜”诗和“自恨”诗,代讣辞行,颇为潇洒豪迈,在戚戚别情中掩藏着大气和高亢,而最后一首 《临终自恨》是俞樾临终前,在弥留之际,口授孙子俞陛云记录下来的,可谓“临终诗笔尚如神”。
张蔚星说,清代以前书《枫桥夜泊》的书画名家,大都居住在苏州,还有一点都是比较长寿,并没有出现写了碑就猝死的现象。
总统府的这块碑,曾经引发了寒山寺和总统府《枫桥夜泊》诗碑谁真谁假的争论,一时间吵得沸沸扬扬。总统府陈列研究部的陈宁骏揭秘说,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中,在西花园桐音馆东南假山附近发现了这块诗碑,为了保护它,就把它迁到了长廊里。在迁移中,他们发现碑座上刻有七排文字:“大日本帝国陆军省海军省后援,大阪朝日新闻社主催大东亚博览会,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出品,寒山寺诗碑于大阪朝日新闻社……日本石材工作,株式会社谨制”。这说明,总统府的这块诗碑是寒山寺的复制品。
松井石根(坐者)和《枫桥夜泊》诗碑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