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履光(William Charles White,1873年8月22日-1960年1月24日)是加拿大圣公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主教,后来成为一位汉学专家[1]
怀履光出生于英格兰德文郡,为家中长子。8岁时全家移民加拿大安大略省,1896年毕业于多伦多圣公会威克里夫神学院,接受按立[2]。他在多伦多三一堂一年后,加入英国圣公会差会,前往中国福建省建瓯等地传教。
1909年,加拿大圣公会决定单独向中国传教,委任怀履光为河南教区首任主教,11月30日在多伦多圣雅各座堂接受祝圣。
1910年5月,怀履光进入河南省会开封,在行宫角兴建三一座堂。他在河南主持赈灾,受到中国政府多次表彰。同时河南的圣公会信徒人数也迅速增加到1000多人。
1928年,怀履光盗挖洛阳金村大墓,其中一些文物后来被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怀履光担任主教职务直到1934年退休回国[3],由中国籍的郑和甫继任主教。
此后他担任多伦多大学中国研究系主任,至1948年。1960年,怀履光在多伦多去世。
参考文献[编辑]
- ^ Amongst others he wrote 《洛阳古墓考》,1934; 《墓砖图集》,1938; 《中国庙宇壁画》,1940; 《中国古代甲骨文化》,1945;《中国青铜文化》,1955 > British Library websit
-
- e accessed 19:09 GMT 31 January 2011
- ^ “Who was Who” 1897–1990 London, A & C Black 1991 ISBN 0-7136-3457-X
- ^ Crockford's Clerical Directory 1940-41 Oxford, OUP,1941
=======
怀履光 编辑 讨论
加拿大圣公会传教士、主教、考古学家、慈善家。曾先后在中国福建、河南地区宣教,担任牧师、河南教区主教;“河南救灾基金会”会长、“河南公共卫生协会”会长,开封“红十字会”会长等职。 [1]
中文名 怀履光 外文名 William Charles White 别 名 威廉·查尔斯·怀特 国 籍 英格兰 出生地 英格兰德文郡艾维布里奇 出生日期 1873年8月22日 逝世日期 1960年 职 业 主教,考古学家 毕业院校 威克里夫神学院 信 仰 基督教
目录
1 人物简介
2 人物生平
3 主要成就
4 盗掘掠夺东周文物
人物简介编辑
怀履光的英文名字是威廉·查尔斯·怀特(William Charles White),于1873年8月22日生于英格兰德文郡的艾维布里奇,在兄妹10人中他排行第一。父亲亨利·詹姆斯·怀特(Henry James White)是一位石匠和建筑承包商,母亲是安·沃尔克(Ann Walke)。1881年全家移居加拿大,定居安大略省诺伍德镇。怀履光的父母是圣公会教徒,要求孩子严守教规,这使他从小就受到虔诚的基督教教育。
人物生平编辑
怀履光18岁高中毕业后,即离开家乡去外地,在基督教青年会工作,但他的愿望是将来能从事神职工作。1894年进入圣公会开办的威克里夫神学院学习。在大学的两年时间里,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获得“鲍德温传教士纪念奖”。 怀履光兴趣非常广泛,从体育到音乐和艺术,他都涉猎;最能吸引他的是医学,他常去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听课,去诊所观摩治疗,研究病例,从而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这使他到达福建后,在医疗宣教上有所作为。
1896年5月30日,怀履光被按立为副牧师。1897年初,怀履光以英国圣公会的名义来到福建,他为自己起了中文名字:“怀履光”,取其“走向或寻找光明”之意。在福建建瓯,由于他汉语尚未过关,只能依靠华人教士布道;可是他利用掌握的一些医术为群众拔牙、补牙和割痈排脓等,却也吸引了不少人。不久,他与未婚妻安妮雷(Annie Ray)在上海三一教堂举行了婚礼。
在汉语学习上,怀履光聪颖过人,进步很快。不久他便着手编写《建宁方言英语词典》,该词典于1901年由福州的一家出版社出版。1899年,怀履光在福州不列颠公众教堂由香港主教按立为牧师。1901年被派到闽侯传教。他在教区大院里建立了一所男子寄宿小学;亦在附近麻风病人居住区为病人子弟开办了一所学校,自己继续行医。他还与其他传教士合作,帮助鸦片吸食者戒毒。1907年,怀履光转到福州,他传教的对象改为政府官员、儒家学者和社会上层人士。自此他开始欣赏丰富而古老的中国文化,认同中国生活方式,以及哲学思想中的健康内容了。
1907年,各国在华传教士在上海召开“中华百年传教大会”, 怀履光作为英国圣公会福建代表出席会议。会后,中华圣公会邀请加拿大圣公会单独派遣传教士到尚未建立差会的省份开拓传教区域,怀履光选中了河南。加拿大圣公会决定按立怀履光为主教领导该地宣教工作。1909年11月30日,怀履光在多伦多市圣詹姆斯大教堂被加拿大主教按立为主教。36岁的怀履光,不仅成为加拿大大主教按立的第一位主教,也是当时最年轻的主教之一。
1910年5月,怀履光夫妇进入河南省会开封,先在开封城内行宫角租赁房屋设置布道所和阅报室,继而兴建三一座堂,由魏亦亨主持会务。在开封南关购地创办圣安得烈中学和圣玛利亚女中。以后几年中,一些福建圣公会的华人教士和教徒陆续前来,二十几名加拿大传教士也先后到达开封。怀履光很快在河南中部和东部打开局面,至1934年他离开河南时,圣公会已有17个牧区,一家医院和几十所中小学校,并一千多名教徒。
在教会的发展方向上,怀履光继承和发扬了圣公会的传统,注重培养和发挥当地神职人员的作用,把教会中国化当做最终的目标。在河南二十多年里,他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1929年他按立华人牧师郑和甫(P. Lindel Tsen)为副主教,1934年又把郑推向主教的位置。1932年,他还向国内有关机构建议差会的所有财产和资金应由华人主教控制。怀履光尽其最大力量关心和支持中国的教会和信徒,这是河南圣公会在短期内取得较快发展的原因之一。
怀履光还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在他到达开封几个月后,河南便发生了严重的灾荒。1911年5月,他出任“华洋义赈会”会长,从海外募集救灾款项,组织食品的分发。在1920年至1921年的灾荒中,怀履光出任“河南救灾基金会”会长,从加拿大民间募集到60万加元;他还通过加拿大圣公会向加拿大政府寻求援助。此外,怀履光还担任过“河南公共卫生协会”会长,开封“红十字会”会长(1922-1934年),并建立“国际反鸦片协会河南分会”,自任会长,与政府合作开展戒毒运动。怀履光还参加乡村建设活动,为河南的乡村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上述活动不但促进了圣公会的传教工作,也扩大了怀履光本人的影响,因此他受到北洋政府的多次表彰,先后获得15枚不同的奖章和勋章。
1934年,怀履光年满60岁,退休回到加拿大。因怀履光在中国曾搜集了大量的文物并深有研究。所以于同年10月,怀履光被聘为多伦多大学中国考古副教授兼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远东收藏部主任。在大学里,他讲授中国文化,举办夜校班,教授中文。1942年,他晋升为中国考古学教授,次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研究系,担任该系主任。1944-1945年间,他以“壮观的中国生活和文化”为题,举办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的讲座,很受欢迎。
主要成就编辑
怀履光在授课之余,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和介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从1934年到1956年,他写出20多篇论文和几部颇有影响的著作,其主要著作有:《洛阳古墓考》,《墓砖图集》,《墨竹画册》,(An Album of Chinese Bamboos,A Study of a Set Ink Bamboo Drawings,A.D.1785),《中国庙宇壁画》 (Chinese Temple Frescoes),《中国犹太人》(Chinese Jews:A Compilation of Matters relating to the Jews of Kai-feng Fu),《中国古代甲骨文化》(Bone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中国青铜文化》等。此外,怀履光还把一些中国古代的诗词译成英文发表。
1946年6月至1947年5月,怀履光应邀返回开封,帮助河南圣公会战后恢复工作。回到加拿大后,鉴于年事已高,于1948年辞去中国研究系主任和博物馆远东收藏部主任的职务。1959年,在他授职牧师60周年之际,威克里夫神学院设宴招待,称之为“这一代最伟大的传教士和政治家,因为他建立了自养的中国教会”(参见Lewis C. Walmsley: Bishop in Hona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74, P211)。圣公会代表称他在“建立中国教会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上,都以一种令人难忘的方式把福音传播者、管理人员和政治家的作用融合为一体”。1960年,怀履光于多伦多市去世,终年86岁。加拿大圣公会给予他很高的荣誉,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1]
盗掘掠夺东周文物编辑
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是基督教河南圣公会的主教,他1910年到任后,在开封、商丘、洛阳等地建教堂、办学校、开医院,还开展了一些慈善和社会救济工作,着力培养中国高层神职人员,促进了基督教在河南的传播和发展。与此同时,他利用主教的身份大肆攫取河南的文物,尤其是对洛阳的两处周代贵族大墓,进行了破坏性的盗掘,致使大量珍贵文物流散国外,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
1928年在洛阳金村发现东周王陵和贵族墓地,在加拿大人怀履光、美国人华尔纳等所谓学者和传教士,以及国内古玩奸商,威逼利诱当地农民为他们盗墓,从1928年至1932年,盗掘东周王陵大墓8座,出土文物数千件。
这些珍贵的文物被盗贼们用马车运到洛阳,然后转运出国。其中华尔纳盗走的玉器精品最多,其他文物被运往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存留国内的文物微乎其微。
《洛阳金村古墓聚英》一书共收录金村出土的文物238件,其中大多数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这些文物精品,如今被法国巴黎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美国坎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美国佛利亚艺术馆等博物馆收藏,有的在日本大阪佳友男爵、日本东京细川侯爵等人手中……洛阳金村于1928至1934年间曾经被盗掘八座战国大墓,里边的玉器铜器十分精美精彩,富有考古及艺术价值。直到今天,香港还有一些古玩老板用〝金村土〞来形容特别精美的战国玉器。金村出土的文物大部分卖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难以追查。其中一部分于1937年由日本梅原末治编入《洛阳金村古墓聚英》一书,拍有图片,注明藏主,可信度高。该书收录精萃文物238件,较多在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另有一部分金村文物由传教士怀履光(Williams Charles White)为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集,怀履光后来成为该馆东亚部的第一任主任和多伦多大学中国学院的第一任院长。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参考资料
1. 怀履光 .华人基督教史辞典[引用日期2015-06-24]
2. 董寿光.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与洛阳文物被盗:中原文物,2005
-------
金村传说:怀履光与洛阳文物之谜(上)
2017-09-05 作者: 沈辰 来源: 美成在久
引言
但凡涉及中国考古史、文物史、收藏史等研究领域,《金村文物》——一组出自洛阳却流失海外近百年的中国古代珍贵文物,总是令人魂牵梦萦,情愫万千。《金村文物》让人欢喜让人忧,更有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谜团。提及《金村文物》,一个人和一家博物馆始终无法绕开:怀履光(图1)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下文简称ROM)。本文通过梳理ROM器物典藏资料和多伦多大学存档资料(图2),客观介绍怀履光在金村文物流失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供广大读者尤其是因金村大墓被盗文物流失而对怀履光耿耿于怀的学者们参考。
图1 怀履光像
图2 怀履光早年写给博物馆的信件手迹(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典藏档案资料)
金村文物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流失过程亦迷雾重重。2005年,洛阳市文物管理局和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编辑的《千年阅一城》中写到:
1928年的夏秋之际,金村一带天降大雨,村东大约1.5公里处,底〔地〕层塌陷,露出洞穴,当地村民甚感奇怪,入洞探索,知为古代墓室,即行盗掘。随后,开封基督教传教士、加拿大人怀履光等亦闻风而至,搭棚立灶,胁迫利诱当地村民公开大肆掘盗。从1928年至1932年长达4年之久,先后掘盗大墓8座,出土数千件极为珍贵的古代文物。这些文物都被装进了大大小小的箩筐,再用马车运到洛阳,然后转手倒出海外。在窃取了大批稀世文物之后,怀履光曾写了一篇题为《在支那发现的一群稀有遗物》的报道,刊登于《北平图书馆馆刊》上,后又纠合了一些人撰写了《洛阳古〔故〕城古墓考》一书,从此金村大墓驰名世界(1)。
怀履光聚众盗掘大墓并组织贩卖文物的故事,确实在洛阳一带流传已久,金村文物因怀履光的一本书而名噪一时亦不假。1988年,洛阳博物馆出版的《洛阳出土铜镜》一书中写道:“1928年,在洛阳汉魏故城东北隅,即今孟津金村以东,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等盗掘了8座周墓”(2)。书中,作者对洛阳战国铜镜的流失耿耿于怀,对怀履光的所作所为多有微词。
近年,中山大学徐坚教授对金村文物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其在2012年出版的《暗流:一九四九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一书中,对金村文物的来龙去脉做了客观也相对准确的追溯。书中徐坚力图证明怀履光虽在购买出土文物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实际上并未直接参与当地村民的盗掘,事实是“怀履光和梅原末治改变了金村和金村器群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地位”(3)。“怀履光《洛阳故城古墓考》不仅在资料层面上首次尝试全面复原金村,在研究方法上也足以确立一种新的范式”(4)。徐坚试图挖掘历史,还怀履光以清白的愿望良好,但在说明怀履光未直接参与金村发掘活动方面,证据和分析仍可增强。
从另一视角看,加拿大博物馆方面对怀履光早年征集中国文物的贡献自然另有说辞。2006年ROM庆祝新中国展厅开幕时,博物馆馆刊中有一篇纪念怀履光的文章,称其“富有使命感,是ROM享誉世界的中国收藏的奠基者之一。怀履光在中国38年的非凡经历,砥砺了其对中国及中国考古学的理解”(5)。
不难看出,中外学术界甚至中国学术界不同学者之间,对怀履光看法不一。那么,怀履光究竟何许人也?他为何成为了如此具有争议的人物?
怀履光其人
怀履光(公元1873~1960年),原名威廉?查尔斯?怀特(William Charles White),生于英格兰,1881年,随父母移民加拿大,求学于多伦多大学神学院(即威克利夫学院,Wycliffe College),毕业后成为基督教圣公会神职人员,曾服务于多伦多圣奥尔本(St.Albans)大教堂。1897年,24岁的怀履光被派选到远东地区传送福音,传教地区是福建省建宁县。从此,他改穿汉服,留起长辫,学说方言,很快便以“中文说得和国人一样好的洋人”闻名于当地,并取名怀履光,开始了在中国长达38年的传教生涯(6)。
1907年,怀履光因传教得力,在建宁成功吸纳了众多教徒,被调到福州主持教会工作。1910年,37岁的怀履光成为当时圣公会全球最年轻的主教,被派到河南主持中国北方教务,遂移居河南首府开封。直至1934年退休回国,怀履光在河南居住了24年,彼时正值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军阀混战,开封一带正是各路军阀军政交替频繁之地。怀履光面对大量流离失所的难民,于心不忍,于是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借助国际援助,对灾民施以援手。多年来,他以教会的力量为河南民众提供人道救助,获得了民国政府的诸多嘉奖。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等人曾以民国总统的名义颁发给怀履光的奖状(图3),现仍保留在ROM。他也因此与民国军政要人和文化名士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片描述
图3 民国总统授予怀履光的奖状(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怀履光深深倾慕于当地的古代文化,被中华文物的魅力吸引。因而教务活动之外的闲暇时光,怀履光就用来考察当地风俗文化,收集、玩赏古物,并开始为英国和加拿大报纸及刊物撰写文章,介绍他的中国传教生活?中国社会情况和中国古代文化等方面的见闻。作为河南主教,怀履光交游甚广,与各界人士都打交道。其中,有两人对其生活和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即出生于加拿大的美国学者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以及加拿大传教士兼齐鲁大学教授明义士(Menzies James Mellon)。
怀履光从这两位学者处学到了许多有关文物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知识,这段经历改变了其后半生的职业生涯,从传教士变身为著名的汉学家。1924年的1天,怀履光趁回多伦多休假,造访了ROM,结识了当时的考古博物馆馆长查尔斯?柯雷利(Charles Currelly),并表达了其可以为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的想法。怀履光对中国历史的丰厚学养和古物市场的了解,让他赢得了柯雷利馆长的信任与尊敬。因为曾为博物馆在中国收购文物的代理人——天津永福洋行老板英国人乔治?克劳佛斯(George Crofts)不幸于次年病逝,怀履光正式成为在中国收购文物的代理人。从此,怀履光有了一份新“职业”——ROM专职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在他的心目中,这一职责与侍奉上帝一样重要。
因为身处中原文明发源地中心,加上河南主教的特殊身份,怀履光开始寻找和利用一切机会为博物馆收藏文物。和传教一样,在收藏方面他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功。利用自己在河南各地的下级教士关系网和古董商朋友圈,怀履光有机会最先得到各地新出文物。在1925至1934年间,他为ROM征集了八千余件中国文物。1930年,民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古物保护法》,1931年7月3日《古物保护法施行细则》颁布实施,使得流出中国的古物数量骤减。毫无疑问,搜集和出口中国文物的黄金时代结束了。由于中国政治环境的剧变,1934年,怀履光终止了为ROM收藏古物的活动。1933年8月4日在致柯雷利馆长的信中,花甲之年的怀氏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现在能为博物馆做更多收藏的机会已经结束了……我在这里和我的继任需做的交接工作已经完成”(7)。次年3月15日,怀履光携夫人从上海搭乘“亚洲皇帝号”(Emperor of Asia)邮轮回到了多伦多。
1934年,怀履光发表了英文著作《洛阳故城古墓考》一书,由别发书局(Kelly & Walsh Publishers Ltd.)在上海刊印出版,其良师益友福开森为书作序。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器物描述和图录两部分,收录了392件他认为出自金村大墓的各类器物。正文部分有八章短文,按他当时的理解和认识,介绍了金村大墓的地点、时代、墓葬结构、随葬品、车马坑和铭文分析等内容。该书一经出版,旋即受到中西方学界的高度重视。怀履光在书中认为,金村大墓应属公元前6世纪三家分晋前的某位韩君。此问题本文暂不讨论,因不少学者在不同场合对金村大墓也作了年代猜测,将另文再议。
《洛阳故城古墓考》发表80余年来,影响深远。凡是希望了解和研究金村文物者,都需参详此书,以得到金村大墓发现和发掘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今读者对怀履光写作该书时的背景已无法了解,亦难辨书中信息的真伪。然而事实上,仔细研读过该书的学者们定早已觉察,书中许多关键信息语焉不详。其原因,正是本文尝试阐明的观点,即怀履光本人在金村大墓遭盗时不在现场,也没有机会直接和参与者交流,他得到的有关金村文物的背景信息,基本是二手甚至三手消息。因此,这本书提供的有限信息的可靠性就大打折扣,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难解之谜。
谜之一:怀履光如何认定金村文物
要了解怀履光与洛阳金村的关系,首先需知道怀履光如何认定金村文物。关于金村大墓发现的时间,现在较流行的说法是1928年夏天,在包括徐坚《暗流》一书在内的近期发表的中文论着中均为此说。相传当时天降大雨,引起田土下陷,大墓才被发现。此传说现在看来不甚合理,因为金村大墓属战国土坑墓,而非后期的砖室墓,不太可能因塌方而被发现。
《洛阳故城古墓考》中的说法是1929年,但这应该是怀履光开始接触金村文物的时间,不一定是大墓最初被盗时间。
生于1929年的吴圭洁,年轻时曾涉足洛阳古玩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的回忆录中,他提到金村大墓的发现应是在1927年:
1927年冬,挖掘古物之风又移到东乡金村一带。在挖掘到一座战国后期的王侯大墓时,挖出金银器几十件、玉器百十件、金银错铜器几十件。因这一带刚开始发掘,(洛阳)城内古玩商人离这里又远,村人就将金银器拿到郑州卖给银楼;铜器、玉器直到次年正月始以两千多元价钱卖给本村张资美、张锡卿、王道中三人……两三年内,这地方发掘了战国晚期的帝王和后妃大墓七八座(8)。
张资美等3人代表村民与古董商联系,在当地是长期从事垄断交易的村长级人物。根据这段回忆录,金村文物多半是在1928年时才由张资美等人带出村,在洛阳、郑州、开封一带交易。他们同时组织村民和当地武装力量,开始全封闭式地挖掘盗取文物。于是从1928年开始,在随后长达三四年的时间内,金村大墓被有组织地非法盗掘,其间因军阀内战而短暂中断。据吴圭洁回忆:“张资美等就发了23万元的横财……1931年前后,他(怀履光)从张资美等3人手中套购去的古物有一二十万元”(9)。
20世纪二三十年年代,中国政局动荡,军阀混战,以开封为首府的河南常是南京政府军和各路军阀部队交战之地。怀履光如是描述当时情况:“每天都有南京来的飞机飞过头顶,甚至对郊外的非军事设施地区也投掷炸弹”(10)。可即便在这样的情境下,金村出土文物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在河南仍然吸引了不少为西方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收购中国文物的中外代理人。怀履光显然不是唯一的一位,他在1931年的信中提到:“我已注意到斯德哥尔摩博物馆来的欧法?卡尔伯克(Orvar Karlbeck,公元1879~1967年)在这里(指开封,作者注)已经5个星期了”(11)。怀履光清楚地认识到,拥有瑞典政府背景的欧法?卡尔伯克逗留河南,明显是冲着金村文物而来。同一封信中也提到后来成为海外第一大中国文物出口商的卢芹斋(C.T.Loo)也频频在开封等地露脸。
怀履光在1930年2月4日致柯雷利馆长秘书格林威小姐(Ethlyn Greenaway)的信中,第1次向博物馆提到“金村”文物。这封信实则是他从开封邮局寄给ROM的一批文物的说明:
这些文物大约是在(1929年)12月16日收购的。由于这里内战,造成邮政包裹投递地址的错误,导致这批货物的寄出耽误了一段时间……这几件(编号96~98)文物是来自于洛阳故都的一个遗址,那里离今天的洛阳(河南府)大约有3英里。洛阳故都是周代和汉代的都城(12)。
信里提到的文物包括一件青铜跪坐人像(图4),5件鎏金青铜车马器(图5)和一对青铜承弓器(图6)。其中青铜跪坐人像引起了怀履光的特别关注,在一周后(2月10日)的另一封信中,他提到:“我刚刚听说从同一个坑中还出土有两3件类似的人物青铜器……我的古董商正在与其拥有者(他们还在洛阳市郊的周代故都遗址那里)进行商谈,希望能给我们优先购买的机会”(13)。估计对方要价太高,怀履光拿不准博物馆能否接受,所以让开封的古董商去协商,为博物馆保留一段时间。但可能买家不少,怀履光尚未等到博物馆的答复就决定先斩后奏:
图片描述
图4 青铜跪坐人像 东周(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加拿大皇家安大路博物馆藏)
图片描述
图5 鎏金青铜车马器 东周(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加拿大皇家安大路博物馆藏)
图片描述
图6 青铜承弓器 东周(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加拿大皇家安大路博物馆藏)
又有一件此类青铜跪坐人像文物出现了,我必须马上做决定,来不及等你们的电报答复了……这的确是精美无比的艺术品,我一看到它就有志在必得的想法……至于出土信息,它是几个星期前从洛阳故都的那个遗址中出土的……这个遗址不一定是个墓葬,而且,这两件青铜人物像也不能说一定出土于同一座墓葬(重点斜体字是怀氏所加)(14)。
这件青铜跪坐人像的确堪称金村文物的瑰宝(图7-1)。面部表情栩栩如生,圆脸大眼,蒜头鼻,厚唇。头戴简易顶冠,开襟衣裳,最吸引人目光的是身上的腰带(图7-2),琵琶形带钩与同时代出土的实物如出一辙。人物半跪半立,两眼直视前方,双手向前合拢,持一圆筒形物件,中空,可能当时用于插件。
图片描述
图7-1 青铜跪坐人像 东周(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图片描述
图7-2 青铜跪坐人像琵琶形带钩
从这些信件可判断三件事实:一是在1930年之前,怀履光根本不清楚金村大墓的具体信息,即金村大墓于两年前(公元1928年)被盗掘时,怀履光不仅不在现场,而且鲜有耳闻;二是怀履光给博物馆收购的金村文物,较确切的时间是在1929年末,并于1930年初寄往多伦多;三是截至此时,怀履光对金村大墓的了解基本来自开封古董商,其信中多次提到一位开封古董商(Lin Shian),即蔺石庵。
蔺石庵(公元1880~1941年),亦称蔺仕庵,在开封银行街五十五号(后改为山货店街四十三号)一幢四进宅院经营开封最大的古董商行——群古斋,基本垄断了河南古玩行业的文物生意(15)。他和当时北京、上海文物出口商卢芹斋、黄柏川、岳彬、倪玉书等人来往密切(16)。怀履光近水楼台先得月,直接依托蔺石庵为博物馆收藏来自洛阳、安阳、郑州的古代文物。群古斋经营主要以河南地区出土的古代铜器、玉器、唐三彩、宋元瓷器四大类文物为特色,所藏的这几类中国文物,在海外收藏界堪称翘楚。
从怀履光写给博物馆的信中可知其这段时间征集到的所谓金村文物,是从蔺石庵等开封古董商行的朋友手中得到,且怀氏向柯雷利馆长抱怨他们索价太高,但由于金村墓葬出土文物价值不菲为时人周知,他不得不在竞争对手之间玩竞价游戏。一次怀履光将从一位郭姓古董商处买来的几件文物向蔺石庵展示,蔺氏极其懊悔,百般斥责他的代理人没有提前下手。当时怀履光尚不清楚金村文物是出自墓葬抑或建筑遗址。至1930年4月间,怀氏似乎收到新消息,马上写信给柯雷利馆长:“最后看来,挖掘的是一座秦代墓葬,而非宫殿遗址。墓葬中棺木都腐烂了,也没有人骨,但墓葬中约出土有三十多车木炭。在这些木炭中,他们找到九件带有乳钉的编钟,按大小应该是一组”(17)。信中内容显示出怀履光对墓葬年代仍不确知,认为是一座秦墓,说明他购得的部分文物可能属于西汉早期;另外,亦表明该墓已被盗挖至底部。
1931年初,怀履光在信中写道:“现在的政治环境好多了,一切恢复原样了。所以洛阳那个不得了的地方又开始有人挖掘了。这个地方出土了不少秦代的文物。蔺说他从未听说过有比这个地方出土文物更加精美的地方了”(18)。若真如上文所述,前一年4月前金村墓葬就已被挖空,那么此处再次盗掘的是不同地点的墓葬,还是同一墓葬群中的另一座墓?现在看来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虽然怀履光当时对金村大墓了解不多,但金村文物的魅力已经完全征服了他。而且他认为金村大墓出土的文物,一定符合考古学家柯雷利馆长的胃口。因此,早在1930年3月他就写信给柯雷利:“我已经关照这位古董商(即蔺石庵,作者注),要求他为我们保留和这两件青铜人物像一起出土的所有文物,甚至包括残片!”(19)。
这就是怀履光为ROM疯狂征集金村文物的开始,缘起于这两件小铜人,时值1930年初。
注释
(1)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千年阅一城[M].郑州:中州出版社,2005:154-156.其中提到的怀履光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上发表的《在支那发现的一群稀有遗物》一文为不实。
(2)洛阳博物馆.洛阳出土铜镜[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4)徐坚.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82,286。
(5、6)JACK,LEE-A.Man on a Mission[J].Rotunda:the Magazine of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2006,38(3):30-41.
(7)怀履光1933年8月4日致柯雷利馆长信(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档案资料)。
(8、9)吴圭洁.洛阳古玩行史话[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南文史资料:第9辑.郑州.1984:138-159。
(10)怀履光1930年5月6日致柯雷利馆长信(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档案资料)。
(11)怀履光1931年2月6日致柯雷利馆长信(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档案资料)。
(12)怀履光1930年2月4日致格林威小姐信(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档案资料)。
(13)怀履光1930年2月10日致格林威小姐信(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档案资料)。
(14)怀履光1930年2月26日致柯雷利馆长信(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档案资料)。
(15)王琳.河南近代古玩业探究[J].中原文物,2011(11):82-87。
(16)陈重远.文物话春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7)怀履光1930年4月26日致柯雷利馆长信(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档案资料)。
(18)怀履光1931年1月5日致柯雷利馆长信(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档案资料)。
(19)怀履光1930年3月1日致柯雷利馆长信(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档案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