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的提取 分离 萃取 是一个物理化学的过程。
青蒿素 医用效果 已经大量多人确实有效, 是对人类的一个大的贡献。
青蒿素 的 成功,不是屠呦呦一人,一队的成就,当时是国家项目 胡志明直接来求,毛主席答应并指示, 周总理亲自抓的国家项目。北京上海全国至少五六个主要单位都参与了筛选提取纯化的科研和工艺工程。当然屠呦呦团队的贡献比较最大最多。
当初的筛选 从西药, 中草药,普通化工等几个方面,多管齐发。
至于选到 青蒿,当然是从中医中草药学方向觅得的。
有几点 需要澄清:
1,青蒿 是一物种, 各地,季节,植物部位,收用方式,都不尽相同。
【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为菊科蒿属植物】
2,黄花蒿 是 青蒿一类的草本。是从 黄花蒿里 提取出了 青蒿素的。
【黄花蒿(学名:Artemisia annua)为菊科蒿属的植物。】
【青蒿素(Artemisinin,也称 黄花蒿素)】
3,葛洪 的 肘后备急方 的历史文献作用不容低估。为中国发现并确立青蒿素至少指明了方向之一。
5,葛洪 (公元284年-363年) 留下的 《肘后救卒方》。葛洪写道:
《肘後備急方》 卷三 治寒熱諸瘧方第十六 治瘧病方。。。。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这里很明确:不是青蒿水煎服,而是浸泡后 榨汁 尽服之。
因此 中医 中草药 当然对 青蒿素 的发现和提取 到临床实效 有关联,有贡献。
中医 中草药里 当然 也有糟粕,但是 精华和糟粕是两回事,不是一个否定另一个。
详见:
-----------
第一次见到屠呦呦是1988年在中医研究院。我和我的老师杨贵贞教授讨论中药抗艾滋病的课题。她说可以借鉴青蒿素抗疟疾的路子,并带我去见了屠呦呦 教授。两位老太太讨论的很热烈,我只是在个别地方插了几句言。特别好奇在当时特殊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下,一群非顶尖的科研人员为何取得重大性的原创成果?集 中力量,整合资源,协作攻关;任务导向,没有论文考评指标;利用中药优 势,承古融今……答案不一。但是,屠呦呦个人能力不能否认。“她是一个执着的人,业务基础好,获奖是名至实归。当时做青蒿素的时候她自己也没有把 握,但非要攻下来不可,亲自到海南岛疟区恶劣的环境里搞实验,经历了多次失败。无论外界环境重视不重视中医,她自己都坚持做下去。”
据她讲,青蒿的水提物,抗疟效果不明显。后来去问老中医,被讥讽 ‘不会读原文吗?’。屠呦呦正是从《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屠呦呦意识到, 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水煎剂无效、95%乙醇提 取物效价仅30%—40%。1971年,屠呦呦本人的一个关键作用是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100%,这一方法的提出立即导致发 现青蒿的高效性。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后,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87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