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1962 基本事实】

本帖于 2017-08-10 23:08:10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弓尒 编辑

《军事历史》杂志记者魏碧海阴法唐中将进行了两次专访。阴将军长期在西藏工作,是“老西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副政委兼西藏军区第一政委,也是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主角——“藏字419部队”的政委。

本文原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杂志2005年第2期,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受访者:阴法唐,1950年10月参加昌都战役,任第18军第52师副政委;1951年与副师长陈子植率第52师主力进军西藏,任中共西藏工委江孜分工委书记;1959年任西藏军区江孜军分区政委、中共江孜地委书记;1962年任藏字419部队政委;1963年任西藏军区政治部主任;1980年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副政委兼西藏军区第一政委;1986年任第二炮兵副政委;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8军部队真正进到拉萨及其以南地区的兵力很少,实际上只有两个团,大部分兵力在18军后方司令部的指挥下修公路、建机场,保障前面的部队。当然打不打是一回事,有没有力量是另一回事,只要需要,我们是有办法的。

发起总攻不久,我们一部随155团向申隔宗穿插,结果走错了路,又遇悬崖绝壁,行动就慢了。那个地方很奇怪,电台信号弱,电报既发不出去,也收不着。联指另一部也遇到类似情况。从18日下午两点半到19日中午12点,联指与上级和下级都失去了联系。我们的部队素质很好,一看与我们联系不上,马上就越级与军区前指直接联系。在这20多个小时,张司令就直接指挥到团。直到联指电台信号恢复了,才恢复了对419部队和55师等部队的作战指挥。

没有想到,那时候根本没有与印度军队打仗的准备。6月11日,西藏军区组建前进指挥部,代号藏字419部队,中央军委最初赋予我们的任务是做好配合西段地区反蚕食斗争的准备。那时候我军反蚕食斗争的重点是西段,由新疆军区负责,成立了康西瓦指挥所54军副军长何家产任“康指”司令员兼政委。从1959年以来,特别是1962年上半年,西段局势一直非常紧张,武装冲突不断。

 

1962年六七月间,毛主席为反蚕食斗争专门提出了一个方针:“绝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可见直到此时,我们还没有与印度打一场战争的打算。

 

是的,当时只是做准备。六至九月,419部队在政治动员的同时进入了紧张的军事训练。从单兵动作到班、排、连战术训练,再到营、团规模的实弹演习。对部队作了“汰弱配强”,对三分之一的干部作了调整,把老弱病残的干部战士调离了作战部队。乔学亭当时在内地院校学习,我们把他调回来当团政委。从内地军区还调来了一些人才,如从武汉军区调来了一批优秀的40火箭筒手,连人带装备一起来的;北京军区支援我们一批通信器材,也是连人带装备一起来的;从内地还调来了藏语、英语、印地语翻译100多名。

印军的工事主要是地堡,如卡龙据点印军143人,就筑了64个地堡。我军是一个一个地堡逐点攻击,那真是短兵相接啊!著名的“阳廷安班”就是在这次战斗中涌现的。这个班共8人,班长牺牲了,第二班长接着指挥;第二班长牺牲了,副班长马上顶上去;副班长牺牲了,老战士立即顶上去,最后牺牲了7人,只剩一个新兵,这个新兵又主动加入另一个班继续战斗,真是前赴后继。这个班在另一个班的配合下,攻克了27个地堡,歼敌55人,战后被国防部授予荣誉称号。印军哪里见过这么厉害的部队?我们在气势上确实压倒了他们。原定3天的攻坚任务,我军只一天就完成了。印军第7旅当时大部被歼,余部溃散于丛林,不久被我清剿,最后全旅被歼灭。以后的战斗,印军士气被完全瓦解了,我军真是摧枯拉朽!

为了打破尼赫鲁通过军事冒险达成领土要求的幻想,毛主席、党中央决定给印军更为沉重的打击,迫使印度放弃军事冒险,回到谈判桌上来。11月12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再歼灭印军3至4个旅的任务,其中达旺方向2至3个旅,瓦弄方向1个旅。

 

瓦弄方向自卫反击作战是54军军长丁盛负责的。

54军第130师于10月21日从四川出发,原拟参加达旺方向作战,后因印军向瓦弄方向增兵,军委决定将该师投入瓦弄作战,并与昌都军分区联合组建丁盛指挥所,简称“丁指”,指挥瓦弄方向作战。

我军在这个方向投入了多少兵力?

  阴:中央军委为了加强东线主要方向的作战兵力,将步兵第55师从西宁调来了。这样我们就有了3个师的兵力,即:419部队、11师两个团、55师,另有山南军分区4个连、炮兵、工兵等部共1.8万人。我军与印军在这个方向的兵力对比为1.5:1。我们采取刘帅提出的“打头、切尾、斩腰、剖腹”的战术,实施大纵深迂回包围,多路穿插分割,将敌人的长蛇阵切为数段,各个歼灭。

419与55师联合指挥,建立“联指”

发起总攻不久,我们一部随155团向申隔宗穿插,结果走错了路,又遇悬崖绝壁,行动就慢了。那个地方很奇怪,电台信号弱,电报既发不出去,也收不着。联指另一部也遇到类似情况。从18日下午两点半到19日中午12点,联指与上级和下级都失去了联系。我们的部队素质很好,一看与我们联系不上,马上就越级与军区前指直接联系。在这20多个小时,张司令就直接指挥到团。直到联指电台信号恢复了,才恢复了对419部队和55师等部队的作战指挥。

择绕桥事件。印军向我守卫择绕桥的边防战士开枪,打死我边防战士5人。这是印军蓄谋制造的一起流血事件。拉萨各界群众4000多人集会愤怒声讨印军的暴行。419部队也抓住这一事件进行教育动员。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热爱和平,可是侵略者偏要把战争强加给我们。指战员对印度反动派恨得咬牙切齿,纷纷请战要求还击。10月10日,印军又在择绕桥制造了新的流血事件,我军牺牲11人,伤了12人。这次事件发生后,大家更看清了,克制忍让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与印度的一场军事较量是不可避免的。

  魏: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央是不是就下了与印度打一场战争的决心?

  阴:还不能这么讲,只能说是下了要反击印度侵略军的决心,至于反击的规模,还谈不上达到战争的层级,我想仍属武装冲突这个层次。作战规模的扩大是后来的事。在我们不得不进行自卫反击的时候,西藏军区张国华司令员还在内地养病哩!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毛主席紧急召见了他,中央和军委领导当面向他交待了自卫反击作战的任务,目的是打击印度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

 

10月12日,尼赫鲁公开宣称要把中国军队从克节朗地区“清除掉”,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公然叫嚣:“我们将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一定要把中国人赶出去。”

10月17日印军在东线和西线同时向我军发起进攻。18日,印度国防部官员宣称,他们取得了拿破仑式的独一无二的胜利。从时间上可以看出,正是印度当局的狂妄将武装冲突的规模一步一步推向了战争。10月12日,即尼赫鲁宣称要“清除掉中国军队”的同一天,张国华才返回拉萨。

10月17日,中央军委才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10月18日,中央军委再次发出指示:“此次对印度反动派作战,事关国威、军威,务求初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总参下达的作战任务最初是歼灭侵入“麦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印军一个营。

  魏:克节朗战役实际上歼灭了印军一个旅,这是怎么回事?

  阴:张国华司令员返回西藏后,在拉萨开了一个会,传达中央和军委的指示,随后就到了山南的麻麻。他听取了军区有关部门掌握的情况分析和我们的作战意见,果断提出了对印军左右两翼同时打,歼灭印军一个旅的大胆计划。这个计划报上去之后,总参和军委,包括几位老帅都不同意,怕我们胃口太大吃不掉印军的那个王牌旅。还是毛主席有气魄,他说:“让他们打,打不好重来!” 这才有克节朗战役后来的规模。

  魏:张国华回西藏之后,又组建了一个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这与6月份组建的那个西藏军区前指是什么关系?

  阴:张国华司令员到拉萨的同一天,419部队分别从林芝、巴河桥、拉萨、曲水等地开拔,向克节朗前线集结。14日,张司令进抵山南的麻麻,组建了新的军区前指,张国华任司令员,邓少东、陈明义、赵文进任副司令员,吕义山任副政委。原来的军区前指及其所属部队,即藏字419部队,就以相当于师的单位投入作战。

  魏:我听说在克节朗战役之前,419部队首长,特别是您本人对战役决策提过很好的建议。请谈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阴:第一线指挥员不要机械地执行上级的命令,要遵照古田会议精神,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且要敢于提意见,这也是我们解放军特别是18军的老传统。前面讲过张国华司令员对总参作战计划提出改动意见就是一个光辉范例。当时,印军第7旅在克节朗地区的部署像一个短腿的“T”字,正面宽,纵深浅,各据点距离近,要歼灭他的一个营,其余部队一是可能来援,二是可能逃跑,况且我们有能力把它吃掉,所以不如作全歼一个旅的计划。打一个营也是打,打一个旅也是打,打一个营麻烦还多,不如狠下心打一个旅。其实在这次战役中,各级指挥员都提出过很好的建议。如军区前指原来给主攻团第155团的任务是首先歼灭卡龙据点之敌,尔后再歼灭枪等和扯冬、绒不丢据点之敌。155团鉴于卡龙与枪等很近,打卡龙必受枪等之敌的侧击。他们认为有能力将这两个据点同时打掉,于是主动向上级提建议。柴洪泉和石伴樵(军区前指副参谋长)去155团视察,团长刘广桐、政委乔学亭向他们提出这个建议。柴、石二人没有同意。后来我去了155团,他们又向我提出,我认为有道理,可以采纳。我就向柴洪泉提出,柴没有表态,他问石伴樵,石也不好说了。我就直接报告张国华司令员。张司令很重视,直接打电话问我,两个据点一起打有没有把握?我对这支部队的情况比较了解,就回答说没有问题,有把握。张司令果断拍板,批准了155团的建议。这样的事例还有。

  魏:请介绍一下克节朗战役双方参战兵力。

  阴:印军部署在克节朗地区的是他们的所谓王牌第7旅,另配属阿萨姆步兵第5营和炮兵、工兵等部,兵力为3000多人。第7旅所辖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在1944年意大利战场立过大功,廓尔喀人以骁勇善战闻名于世,有尚武的传统,早在100多年前就是英国雇佣兵的主要来源;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和旁遮普联队第9营都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印军的精锐部队。这3个营的历史都超过了100年。我方参战兵力为:419部队全部、11师第32团第2营、山南军分区一部和炮兵、工兵各一部,共10300人。敌我兵力对比为1:3,我3倍于敌。张国华司令员授权419部队指挥机关指挥以上参战部队。西藏军区前指位于麻麻,419指挥机关位于学波洞。

  魏:整个东线地区敌我兵力对比是多少?

  阴:印军除克节朗地区的3000多人之外,在棒山口至达旺地区部署了2700人,在珞瑜和下察隅地区部署了8个营,整个东线印军兵力约2.2万人。我军在东线除419部队和11师两支野战部队之外,另有山南、林芝、昌都军分区的部队,总兵力2万多人,与印军相当。但我们在克节朗方向集中了绝对优势兵力,在其他方向实施佯攻,以牵制当面之敌。

  魏:请谈一下克节朗战役的经过。

  阴:克节郎战役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第一个战役,也是战斗最激烈、最艰苦的一个战役。战前各级指挥员对当面敌情、地形进行了反复侦察,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和制定了非常详细的作战方案。在印军连续向我发动进攻后,我军于10月20日凌晨发起自卫反击。我军采取夜行晓袭的战术,在夜色掩护下穿插、迂回到敌侧翼和背后,在攻击出发地隐蔽待机。攻击印军右翼的任务基本上由154团单独执行。攻击印军左翼卡龙、枪等的155团,在157团、11师第32团一个营及山南军分区等部的配合下于清晨7时30分,向印军两据点发起了攻击。实事求是地说,印军还是很能打的。他们是印军的精锐,又受了欺骗宣传,认为我军侵略了印度领土,加上对我军特别英勇的战斗作风和俘虏政策不了解,就一味的抵抗,死守地堡,很多战斗他们被打死的比当俘虏的还多。如卡龙据点有印军143人,其中被我军击毙的有92人,当俘虏的只有51人,其中不少是因伤被俘。我军在攻克卡龙的战斗中伤亡也较大,牺牲21人,伤29人。

  魏:现在很多人大惑不解的就是这个问题,我军本应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为什么要主动停火?主动停火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后撤?这一仗把“麦线”以南的大片国土刚刚收回,干吗还要放弃?这些疑问在当时有没有?

  阴:其实,这些疑问在当时也是存在的,有的还很强烈,他们说:“麦线”是非法的,“麦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我们的,我们在自己的领土上反击侵略者,既合理又合法,为什么要撤啊!况且胜利来之不易,部队吃过不少苦,流过不少血。从喜马拉雅山的山脊向南麓一路追下去,上面是高寒地带,都穿棉衣,我们指挥部还烤火取暖。高山缺氧,越往下气温越高,在公路上追击敌人时,有的扔掉棉袄,只穿单衣。氧气充足了,呼吸也顺畅了,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被侵占的国土,心情欢快得不得了。部队后撤时,正好相反,步步往高处走,上山的路是不好走的,越走越冷,氧气又慢慢稀薄了,呼吸又困难了,心情就更沉重了,思想上的弯子也是有的。

 
  阴:那个时候毛主席、党中央的威望非常高,只要给战士说这是毛主席、党中央的决定,大家都会认为是英明正确的,都会坚决执行。通过学习,大家逐步理解了边界问题不能靠武力解决,要通过和平谈判。我们的自卫反击战是被迫进行的,打是为了和。况且我们保留着自卫反击和保卫国土的权利,不怕问题不能解决。
 

魏:中央为什么要在收复失地后,作出“停火后撤”的决定?理由是什么?

  阴:我想有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政府反对用武力解决边界问题,主张通过和平谈判的手段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一切纷争,包括边界问题。中印边界冲突正是尼赫鲁关闭谈判大门引起的,我军自卫反击就是要告诉印度当局想通过武力解决边界问题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撤军,不仅会给尼赫鲁以口实,还会使与我国存在边界问题的许多国家心存疑虑。

  第二,我们的主要战略方向不在西南,而在东南。我们不想在这个方向与印度陷于一场持久消耗的战争中,而分散和削弱主要战略方向的力量。况且印度曾经是个殖民地国家,他与帝国主义存在本质区别,他对中国的根本战略利益从来就不够成主要威胁。

        第三,我们不想给美、苏等国际反华势力以可乘之机,正是美、苏的支持和怂恿,尼赫鲁才会在反华的路上越走越远。印军在第二次战役中溃败后,尼赫鲁抛弃了不结盟运动领袖的假面具,甚至公然写信给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美国出兵打中国。中印两国继续处于战争状态,势必给美、苏以坐收渔利的机会。

魏:还有人说,我们之所以主动停火后撤,是因为守不住。您认为这种说法对不对?

  阴:不对!那是不了解情况。单从地形上讲,我们守在那里,是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更不用说其它因素了。

http://mil.huanqiu.com/strategysituation/2017-07/10971287.html

 

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7-14/doc-ifyiaewh9095095.shtml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