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教堂的由来(人民医院前世今生)
安阳教堂的由来(人民医院前世今生)
标签:安阳 教堂 类型:原创 作者:李怀莲概要:
濮阳市地区医院(安阳市灯塔路41号)和今安阳市耶稣堂所在地(安阳市红星路39号)最初是在1895年由加拿大传教士古约翰和罗威廉等人在此处(当年称城北铸钟街)购地建房、设立诊所、学校和教堂。
安阳市人民医院的前身:义和团运动之后,1912年,在雷实礼医生主持下,教会在安阳城北西段河堤外(今安阳市解放路西段)购地55亩,创办广生医院,安阳人称为"西洋房"(铸钟街教会为"东洋房"),俗称男医院。解放前夕,加拿大传教士全部撤离,广生医院改为人民医院,濮阳市地区医院借铸钟街教会部分土地落户安阳。
罗维廉医生(安阳人称"老罗医生")是打开豫北传教局面的关键人物。在来安阳之前,他是蒙特利尔总医院的总监、加拿大国内著名的医生,是脑炎和震颤麻痹的诊断、治疗专家。1890年,罗维廉与古约翰牧师、尹慈谋牧师等人在豫北的交通门户、卫河岸边的楚旺镇南街(现内黄县二中)租得一处住所,开了一个男科诊所兼简易教堂(一间房子作为老罗医生的诊室,一间房子作为古约翰等牧师传道的讲堂)。老罗医生的诊室配备有较齐全的医疗设备,如手术器械、高压消毒器、注射器、不锈钢针头等器械和磺氨粉、阿斯匹林、奎宁等药品。他除为当地人诊治常见的内科、外科病之外,还经常做一些比较复杂的手术,如切除白内障等。为了将福音传给安阳人民,罗威廉医生的诊所是不收费的。
罗维廉的诊所随教会迁到安阳铸钟街后,规模也逐渐扩大,成为教会的支柱之一,每年施医达4、5万人次。罗维廉医生靠精湛的医术也征服了许多人归向耶稣。如内黄县南伏恩村的王求贤(曾任斌英中学付校长)的母亲有病,罗维廉从楚旺步行几十里为她免费治好病,全家人皈依基督。安阳县土楼村张颜臣(教会长老)的父亲患有严重胃病,用尽了全家所有也不见好转,老罗医生免费为他治好了,结果是全家人信主。他的女儿张恩珠现任安阳教会秘书长。安阳县周家营村的韩华庭(韩老华)原是六合沟煤矿矿主,染上大烟瘾,教会医院为他戒了烟瘾,全家人信了主,其孙女韩玉琴现为安阳教会牧师。
1912年,在雷实礼医生主持下,教会在安阳城北西段河堤外(今安阳市解放路西段)购地55亩,创办广生医院(今安阳市人民医院的前身),安阳人称为"西洋房"(铸钟街教会为"东洋房"),俗称男医院。原铸钟街教会诊所改为女医院。1931年男女医院合二为一,安装了发电房和供电系统,修建水塔,铺设自来水管道,增加了1台X光机和1张手术台,床位增加到70张,其中男病床40张,女病床30张。一些最新的医学技术在广生医院得到应用,如镭放射器开始被用于治疗恶性肿瘤,血、尿化验和康乐化验已经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广生医院成为近代安阳最先进的医院--也是豫北最先进的医院之一(该院目前仍是安阳市首屈一指的医院),当年即治疗病人6820人次,手术166例,1933年治疗116777人次,其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在此之前,安阳只有一些中医诊所,广生医院引进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以雷实礼医生等为代表的西医以其精湛的医术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同时广生医院招收一些安阳人作学徒,后来有的学徒成为医术高超的名医,如内黄县籍的基督徒张汉卿在雷实礼医生的精心培养下,成为广生医院的"第二把刀"。20年代前后在安阳出现的西医诊所大都是广生医院的中国学徒开办的,如,贺子宾开办的"福华医院",张汉卿开办的"张汉卿诊所"等。这些诊所后来又培养出董玉堂、石秀峰、张凤梧、石云生等西医,解放后,他们都成为安阳医疗卫生界的骨干。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教会在铸钟街教会开办"圣经学校",1904年前后,"圣经学校"改名为"贤英学堂",1915年,又改名为"斌英初高两级小学校",明义士牧师任校长,副校长为毕业于北京崇实学堂的本地信徒王求贤。学校开设诸如物理、化学、语文、英语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类的课程",建立了先进的理化实验室等。
加拿大传教士为安阳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安阳与加拿大的友谊奠定了基础。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今天,1976年明义士牧师的儿子明明德成为加拿大首任驻华大使,5年期间,先后两次踏访安阳。退休以后仍致力于促进中加友好合作关系,并为殷墟申遗积极贡献力量。2009年3月时任加拿大驻华大使罗岚造访明义士故居,继任者马大维大使夫妇也在2010年6月10日来到安阳,参观明义士故居。相信由传教士所开启的加拿大与安阳之间的情缘会一直持续下去,为中加友谊添砖加瓦!
注:本文主要参考了明义士甲骨学研究纪念馆馆长索惠斌长老提供的内部资料及刘志庆《加拿大传教士在安阳四进四出及其影响》、王迎喜《安阳通史》等,在此一并感谢!
http://www.paigu.com/a/692096/31928620.html
------------
安阳广生
发表者:李建甫 684人已访问
百年广生 悬壶济世
在安阳的历史上曾有一座建筑,它有着浓厚的教会色彩,里面的人做着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事情,并且还有一种人文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这就是广生医院。这儿不仅有着一代安阳人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有着海内外友人难以割舍的情感牵挂。
广生医院从1894年由内黄迁到安阳始创至1947年止,外国人在安阳经营医院断断续续共53年,加上后来由中国籍基督教徒接办的5年时间(1947年至1952年),前后共历时58年之久。由于安阳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医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年以来,晋、冀、鲁三省来安就医者甚多。历史上,广生医院在西医的传播、疾病的防治方面都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如今,广生医院已发展为安阳市人民医院,这是一座现代化的综合医院。110多年的风雨历程,犹如一部电影,见证并记录了安阳在近现代的沧桑变化。
●西医传入,教会行医●
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是在19世纪中叶,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这时的西医本身已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已经成为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其特点之一是以科学实验和分析为主。
西医作为传教士最初的传教手段之一,因其相对于古老的中医显得见效快等原因,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体会后,人们逐渐相信了它的科学性。
在安阳,最早的一家西医医院就是广生医院。建院伊始,广生医院就运用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来治病救人。
19世纪末,基督教由加拿大传入安阳。
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加拿大基督教会派遣多伦多大学牧师古约翰、季里菲等人,远渡重洋,来华传教。古约翰、季里菲、尹牧师、罗威廉等4对夫妇共8人,在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内黄县楚旺镇的南街(今内黄二中)创办“福音堂”,内设医院,传教行医,应诊大夫为皇后大学医士梅秀英、贺亚格。他们对内科、外科、儿科、眼科均可进行医治,并能做一般手术。医院备有粉剂(如磺胺粉等)、片剂(如阿司匹林等)、针剂(如奎宁等)、器械(如手术器械和高压消毒设备等),注射用的玻璃注射器和不锈钢针头都从国外进口。
为了扩大教会的影响,基督教的几位牧师分别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在卫辉府(今汲县)设立了惠民医院,在怀庆府(今沁阳县)设立了恩赐医院。罗威廉大夫及其女儿、古约翰夫妇等人,在彰德府(今安阳)创办了广生医院,地址就设在北关铸钟街(即现在的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医院院长为加拿大人登美百(女),主要应诊大夫是罗威廉及其女儿。因当时医院专门收治女病人,所以又称女医院,群众俗称“东洋房”。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春,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中国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从山东发展到河北,继而又发展到豫北。在“杀洋人”、“灭洋教”、“烧教堂”的呼声中,安阳的传教士们胆战心惊,纷纷南逃,致使教堂关闭,医院停办。第二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清政府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在“传教士可以在国内建堂传教”条款的保护下,原安阳南逃的传教士重新返回。
民国四年至民国九年(公元1915年至公元1920年),广生医院复经英国人雷实礼、加拿大人登美百(女)主持重修扩建,铸钟街仍专收女病人,另于北关护城河北岸购地55亩,新建男医院一座(即现在的安阳市人民医院),群众称之为“西洋房”。医院在东侧临街处建造了一座欧式结构的门诊楼,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在门诊楼东侧盖有三排简易病房,俗称“三道院”。北侧建有样式很讲究的欧式结构两层小方楼一座,专供外籍大夫居住。紧挨小方楼,在东北方向有花圃数亩,并雇用花匠两人。
虽说医院占地面积不小,但实际上当时医院的医疗条件很有限。医院当时开设床位20张,“三道院”简易病床不限,住满为止,走廊的地板上也收住病人。每天的门诊量为100人次至150人次,每天的住院病人包括简易病房的住院者平均为80人至100人。
●教会医院,接收学徒●
我国西医人才的培养与教会医院有着密切联系,教会医院为医疗上的需要兼收中国学徒。一般收一两名学徒,教以浅近的医学知识,其目的不过是训练会包扎的护理人员或传教士。这种学徒式的训练方法成效不高,很难算得上是正规的医学教育,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不能满足当时医疗上的需要,能够培养出类拔萃的医生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但毕竟还是培养了一些中国的西医人才。
广生医院在1931年招收了3名中国籍女护士,护士每天工作10小时,主要负责看护病人。当时,这些护士的待遇很不错,每天管饭,每月还有工资。此外,医院还有中国籍医生段家彬(汲县人)、李德普(安阳县人),二人均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医科。
当时的广生医院,男医院院长是雷实礼,女医院院长是登美百。雷实礼擅长外科,故主要由他负责手术和对重病人的治疗,手术的范围是普外。这一时期招收了4名中国籍学徒。后来,雷实礼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赴法国战地医疗队服务,和他一起去的还有中国籍医生张汉卿。战后,雷实礼未回中国,张汉卿则回安阳自行开业行医。
北伐战争开始后,社会动荡不安。广生医院的传教士们放弃医院离开安阳,医院委托国民党安阳县政府代管。
1931年前后,医院再次整修扩建,铸钟街东医院全部搬入西医院,男女两院合并。梅秀英为业务院长,贺亚格为行政院长,二人均系加拿大人。从此,铸钟街东医院的院址留给教堂作宗教活动用,并设有教会学校——斌英中学。
随着医院的发展,医疗队伍得到了扩充,医疗器械也增加了。当时的医护人员中,外籍医生有仁明志、窦大夫(女)、小罗大夫(中文名叫罗明远)、古约翰,另有一名护士长叫彭存修(女),他们均系加拿大籍。
此时的医院,床位增加到70张,其中男病床40张,女病床30张。医疗器械增添了一台X光机和一张手术台。广生医院已初具规模。
在安阳解放前,广生医院成为解放军的临时急救中心,为安阳的新生作出了贡献。1949年5月6日,安阳解放,广生医院仍旧以教会医院的性质继续开业。虽然,外国医生后来逐渐离开了中国,但是,由他们培养的中国医务工作者,还一直从事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
●抗战胜利,得到援助●
说到广生医院,就不得不说一说医院的医生。虽然,这些医生不少都是外国人,但他们在广生医院救治中国人,减轻了许多病人的痛苦。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广生医院的外籍大夫冲破种种阻碍,支撑着广生医院,使安阳的老百姓有了一个看病的地方。
1937年10月13日,几架日本战机轰炸安阳城,广生医院的外籍人员再度放弃医院离开安阳。大部分人员南下两湖、四川一带。之后,医院为日军所占居,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hnayzyyljf_591090496.htm
------------
广生医院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外国教会相继参加,以传教、办医院、学校为名,向中国输入精神"鸦片"。
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加拿大基督教(长老会)遣多伦多大学牧师古约翰、季里裴等人,远渡重洋,来华传教。
当时,教会先在山东临清,后入河南,在内黄楚旺镇设教堂。由英属加拿大人季里裴、尹牧师等8人,在楚旺镇南街开办"福音堂",下设医院,应诊大夫为皇后大学医士史雅格、梅秀英等人。
为了扩大教会的影响,基督教几位牧师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分迁。在卫辉府(汲县)设教会惠民医院;在怀庆府(沁阳县)设教会恩赐医院;在彰德府(安阳)城北铸钟街设教堂医院。教堂医院院长为加拿大人登美百(女),主要应诊大夫是加拿大人罗维廉及其女儿。因当时医院专收治女病人,故俗称女医院。群众称为东洋房。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从山东发展到河北,继而又到豫北。在"杀洋人"、"灭洋教"、"烧教堂"的呼声中,安阳的传教士们胆颤心惊,纷纷南逃。教堂关闭,医院停办。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清政府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在"传教士可以在国内建堂传教"的保护下,原安阳南逃的传教士又重新返回。
1915年至1920年,由教会雷实礼和梅秀英主持,在安阳北关护城河北岸,购地55亩,新建教会医院一所。医院在东侧临街处以欧式结构建造了一座门诊楼;门诊楼东侧建了3排简易病房,俗称"三道院";门诊楼北侧建造一座欧式结构的小方楼。方楼下有地下室,四周有走廊,楼内有通道和二门,其墙壁、门窗有隔音性能。室内光线充足,冬暖夏凉,专供外籍大夫居住。此外,在小方楼东侧建有数亩花圃,并雇用花匠两人。因该院专收治男病人,所以俗称男医院,群众称为西洋房。时设床位20张,加上三道院简易病房,收治病人可达80至100余人次。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北阀战争开始,传教士弃院南逃。医院委托国民党安阳县政府代管。
1931年,医院进行整修扩建,将男、女两院合并为广生医院。铸钟街只留作教堂和斌英中学。医院业务院长梅秀英,行政院长贺雅各,二人均系加拿大人。随着医院的发展,医疗队伍和医疗器械也相应得到扩充。医护人员,除外籍大夫仁明志、窦大夫(女)、罗明远、古约翰、护士彭存修(女)外,华籍大夫有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医科的段家彬和李德普,又招收了3名护士;医疗器械增添了一台X光机和一张手术台;增加床位到70张,其中男病床40张,女病床30张。广生医院已初具规模。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沿平汉线南侵。10月13日,7架日机轰炸安阳,广生医院牧师再次弃院南逃。医院医疗器械被日军破坏,房屋被日军窃居。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贺雅各等人返回安阳医院。八年抗战期间,医院遭到严重破坏,教会本身已无力恢复。1945年冬,派遣张宝箴和刘成章二牧师,赴郑州求助于"公谊救护队"。1947年春,"公谊救护队"到广生医院,对医院的房屋、门窗进行维修,同时运来部分医疗器械、药品和布匹等。1948年4月,医院开始恢复门诊,继而收治病人。医院仍由贺雅各负责行政,梅秀英负责医务。是年5月,刘邓大军围攻安阳,加拿大传教士第三次全部逃离,带走了医疗器械。遂由张宝箴、胡子铎以中华基督教会河南大会主席和委员的身份接管广生医院,任正、副院长,也是财产代理人。医院医护人员90%以上仍是教徒。
1949年5月安阳城解放后,广生医院以教会医院开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指引下,1952年12月8日,安阳市人民政府接管广生医院,并成立由统战部、文教部、卫生科、工会、院长、医生及职工代表等9人参加的接管委员会,下设医药、医疗器械、总务3个工作组。交接后,政府决定将原医院人员全部留用,改广生医院为平原省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首任院长由卫生科长李德胜兼任,张宝箴、胡子铎为副院长。
根据高书训《安阳市人民医院的前身--广生医院》一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