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题写的挽联】

回答: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在线阅读】弓尒2017-05-06 14:14:32

 

葛健豪(前排左二)在法国(中右一为蔡畅)

1921年葛健豪在法国

1920年,葛健豪(中)、蔡畅(右一)、向警予(右三)等勤工俭学生在法国蒙达尔纪女校

 1935年蔡母70寿诞

 

【1】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床头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914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求学期间写的这副自勉的对联,联语对仗工整,寓意深刻,说明了“学习贵在有恒”的道理。“一曝十寒”,典出《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毛泽东此联源出于明代胡胥仁。胡胥仁的原联是:“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2】

贺廖廷璇、皮述莲婚联

二月梅香清友;

春风桃灼佳人。

1915年春,同窗好友廖廷璇和皮述莲结婚。毛泽东为他们的婚礼撰写了这副贺联。“二月”、“春风”指廖、皮的结婚时间,“梅”、“桃”分别形容他们的品貌,联语表达了对学友结成连理的赞美和祝愿。“桃灼”典出《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原诗是一首贺新娘的诗,诗人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

【3】

赠堂妹毛泽建联

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

1915年春,为鼓励堂妹毛泽建苦学成才,毛泽东为她题赠了这副成语联,出自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4】

挽湖南第一师范同学易永畦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煎,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1915年5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易永畦病逝,毛泽东撰此联哀悼。此联足见毛泽东青年时的卓尔不凡,有济世和民胞物与的情怀,也寄托了对同窗好友的深情。

【5】

畅游湘江联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1917年,毛泽东畅游湘江后,写下了这副对联,抒发了青年毛泽东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宋书·宗悫传》记载宗悫年轻的时候,有人问他的志向,宗悫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6】

赠同学王熙联

爱君东阁能延客;

别后西湖赋予谁。

1917年仲夏,毛泽东邀学友肖子升徒步旅行。路过同学王熙家,受到热情款待。临别毛泽东留赠了这副对联,清闲新颖流畅的联语表达了同学间深挚的情谊。

【7】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小礼堂题联

世界是我们的;

做事要大家来。

1918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小主事期间,曾亲自书写了这副对联,让学生刻在竹板上,悬挂于附小礼堂中。对联不仅通俗易懂,明白如话,而且富有崭新的时代内容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8】

挽母两联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往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1919年十月,毛泽东的母亲文其美病逝,毛泽东因正忙于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而未能参加葬礼,尔后含泪写下这两副挽联,一短一长,短联借王安石的诗句,比喻母亲的德泽;长联叙述母亲病危时呼儿的情景,极见真切,而自己又未能亲自送终,空留遗憾之心,注入字里行间。联语写出了作者对伟大母亲的无比感激和无限哀思。

【10】

挽易越村联

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

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

1921年8月,革命志士、湖南长沙人易越村因不满北洋军阀统治,愤而投海自杀,欲以生命唤醒民众。毛泽东为其写挽联,高度评价了易越村捐躯抗争的精神,忧国忧民之心、之情溢于言表。

【11】

为同学刘能诗家题春联

过乱世新年,何分贵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年好景随春到;

三亿苍生盼日升。

资水入湘江,涌入洞庭归大海;

天情怀众庶,长怀国运救中华。

1927年冬在湖南湘阴县考察农民运动情况时,毛泽东住在他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刘能诗家中,并为刘能诗家题写了这三副春联。三联不仅切时,切景,切情,而且像日月星辰一样珠联璧合,均自然深刻地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心目中的伟大理想抱负。

【12】

Image result for 王尔琢在率部追赶叛徒袁崇全

挽王尔琢联

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1928年10月,红军第四军团参谋长王尔琢在率部追赶叛徒袁崇全时不幸牺牲,第二天,全军在江西宁冈县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自拟就长联致哀。联语有对死者的哀悼,更有对生者的激励,格调凝重。

【13】

宁都军事会议动员大会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1930年12月,红军在江西宁都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反围剿作战计划。在动员大会上,毛泽东作了富有说服力的和振奋人心的动员报告,详细说明了我军反围剿的有利条件,也反复说明了“诱敌深入”的必要和好处,并专门撰写了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自己的游击战略思想。

【14】

挽黄公略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1931年9月15日,红五军副军长黄公略在转战途中,路经江西吉安县东固山六渡坳时,遭敌军空袭,不幸中弹牺牲。毛泽东亲自主持追悼会并撰写挽联。联语既切亡者生平,又激励后人奋斗,文词洗练,言真意切。

【15】

挽孙中山联

国共合作的基础如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何在?中国人曰:侵略战线是和平战线的死对头

1938年3月,延安各界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追悼阵亡抗日将士,毛泽东为此撰写挽联。联语巧妙运用问答形式,肯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指出了抗战胜利的希望。

 

【16】

挽王铭章联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

决心歼顽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1938年5月,在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爱国将领王铭章率部坚守滕县,因城破殉难。武汉国民政府举行公祭,毛泽东与中共其他领导人联名送去挽联。联语高度概括了王铭章以身殉国壮举,表达了对他的崇高敬意和赞颂之情。

【17】

挽郭朝沛联

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龄,明达通玄超往古;

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

1939年7月,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先生病逝。毛泽东和秦邦宪、吴玉章、董必武、叶剑英联名送了挽联。联语意蕴丰厚,上联悼念去世的父亲,下联称赞儿子,宣传抗日,激励人心。“衡门”指简陋的房舍,也指隐士的居所,典出《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遐龄”是高寿的意思。“哲嗣”是对别人儿子的尊称。

【18】

挽杨十三联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于我辈特增负荷;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尤见典型。

1939年7月,著名化工专家、抗日英雄杨十三病逝,年仅50岁。杨是河北省迁安县人。“七·七”事变后,他毅然投笔从戎,曾组建地方抗日武装,领导农民起义,配合八路军抗敌,功勋累累。9月,重庆各界为他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自题写挽联,对杨十三给予高度评价,对后死者以殷殷期望。

【19】

延安新市场悬挂联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抗日民主的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1939年,延安新市场落成,毛泽东为此撰写了这副对联,联语将中国共产党《七七宣言》中提出的三大政治口号嵌入其中。

 

【20】

挽蔡元培联

学界泰斗;

人生楷模。

1940年3月,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地香港逝世,延安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撰送了挽联,表达了对蔡先生的崇高评价和景仰之情。

【21】

挽张冲联

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

斯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

1941年8月,为国共合作作出重大贡献的张冲先生病逝,毛泽东与吴玉章、林伯渠、邓颖超合作此联。

【22】

挽葛健豪联

老妇人新妇道;

儿英烈女英雄。

1943年,蔡和森的母亲、向警予的婆婆,也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蔡畅同志的母亲葛健豪老人病逝,毛泽东对这位十分有影响的老人敬送了挽联。短短六字联,涵极大的容量。

【23】

挽戴安澜将军联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城;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将军举行国葬。毛泽东专门从延安拍去电报,电报在“海鸥将军千古”六字的后面,题写了这副诗一般的挽联。

上联主要写了戴安澜慷慨高歌二〇〇师英勇顽强的军人本色;下联用几个典型的战斗场面,对戴安澜将军远征缅甸取得的战绩,戴安澜将军誓驱日寇的豪情壮志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对戴安澜将军战死沙场的结局表示了深切的惋惜。

全联激情满怀,戴安澜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海鸥将军悲壮而动人的事迹,都壮怀激烈地凝聚挽联里,寥寥数语,将军形象跃然纸上。

【24】

挽朱德母钟太夫人联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1944年2月,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以八十六岁高龄在家乡四川逝世,延安各界群众举行追悼会,毛泽东敬撰挽联,将母亲上升到伟大的劳动阶级的地位,颂其母,赞其子,是悼念也是号召。

 

【25】

挽彭雪枫联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1944年9月,新四军抗日名将彭雪枫不幸牺牲,毛泽东与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等联名挽此联。

【26】

挽徐谦联

存亡攸关,抗战赖持久,而今正是新阶段;

死生同慨,团结须进步,岂能再抄旧文章。

国民党元老徐谦病逝时正值抗日战争进入新阶段,毛泽东结合当时形势作了这样一副挽联。

【27】

挽续范亭联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194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为国民党爱国将领续范亭同志举行葬礼,毛泽东敬献挽联。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深的悲痛之情、惋惜之情和敬仰之情。

【28】

挽冯玉祥逝世一周年联

置身民主;

功在国家。

1949年9月1日,在北京纪念冯玉祥将军逝世一周年大会上,会场两侧悬挂着毛泽东撰送的这副挽联。

 

 
 

 

【29】

为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题联

要做人民的先生;

先做人民的学生

1950年,毛泽东回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题写了这副对联,作为对师生的勉励。

【30】

贺张维母八十寿联

如月之恒;

如日之升。

1950年9月19日,毛泽东为他早年同学张维的母亲八十寿辰,书写了这副对联。

【31】

题洞庭湖联

八百里洞庭重入眼;

五千年历史再从头。

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写了这副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洞庭联。联语对工整,词句铿锵,气魄壮伟,胸襟豪放。上联从空间入笔,下联从时间着眼,空间的开阔与时间的悠远凝结着历史的沧桑厚重之感,表现了一代伟人改天换地、继往开来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

【32】

题扇联

各求各志各行各路;

离凡离圣离因离果。

1971年9月的一天,周恩来向毛泽东书面汇报了林彪准备叛逃的异常情况,请示处置办法。毛泽东阅过材料后,在他喜欢用的一把丝绸折扇上题写了这副对联,旋即叫警卫人员直送周恩来。

上联“各求各志”,意即各从其志,语出《史记·伯夷传》:“道不同不相与谋,亦各从其志也。”既然各有各的目的和志向,必然会各走各的路。下联的“凡”、“圣”来自儒学范畴。“圣”指圣贤豪杰,“凡”指人民大众。“因”、“果”为佛家语。

 

【33】

赠邓小平联

柔中寓刚;

绵里藏针。

邓小平在“文革”期间受尽迫害。1973年年初“复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同年十二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建议邓小平参加中央军委工作,任总参谋长。毛泽东介绍说:“我请了一位军师,出任总参谋长。他办事比较果断,也是你们的老上司,他叫邓小平。”并以“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称赞邓小平,概括了他既坚持原则,又机动灵活的特点。

【34】

赠叶剑英联

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毛泽东晚年曾书赠叶剑英元帅这副对联。此联用典恰到好处,寓意深刻,发人深思,表达了毛泽东对叶帅的信赖,也是对叶帅的高度评价。

联语出自明代李贽《藏书》。上联的“诸葛”指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魏将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谨慎”即古人所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之意。下联的“吕端”是北宋大臣,宋太宗至道元年担任宰相,太宗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Image result for 王尔琢在率部追赶叛徒袁崇全

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黄埔军校生

根据现有史料考证,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红军官兵中,可以确定的黄埔军校生就有41人,他们是卢德铭、张子清、余洒度、苏先俊、伍中豪、徐彦刚、陈浩、陈毅安、张宗逊、谭希林、陈龙鹤(朝鲜人)、范树德、曾士峨、游雪程、刘型、王良、陈伯钧、吕赤、徐恕、黄子吉、王尔琢、王展程、朱云卿、杨至成、刘之至、林彪、唐天际、戴诚本、肖劲、朱舍我、段辉唐、袁崇全、陈东日、邝鄘、李天柱、陈俊、曹福昌、刘铁超、资秉谦、邓萍、贺国中等。

此外,参加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以下称“秋收起义”)和湘南起义,但没有上井冈山的黄埔军校生还有钟文璋(黄埔二期,秋收起义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秋收起义后失散)、陈树华(又名陈明义,黄埔四期,秋收起义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参谋处长,因负伤脱队失去组织联系,后加入国民党)、李腾芳(黄埔四期,湘南暴动时在耒阳牺牲)、黄瓒(黄埔四期,秋收起义时在金坪阻击战中牺牲)等。

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黄埔军校生中,有半数以上血染沙场。其他的还有:1929年10月在长沙识字岭被杀害的红四军三十五团副团长曹福昌;1930年3月在攻打澄江战斗中牺牲的陈俊;1930年5月在率部攻打江西瑞昌城中弹牺牲的游雪程;1930年8月7日在进攻长沙战斗中牺牲的陈毅安;1930年9月在兴国高兴圩战斗中牺牲的曾士峨;1930年10月在安福献身的三十一团团长伍中豪;1931年5月在东固红军医院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的朱云卿;1932年4月在攻打漳州中牺牲的陈龙鹤;1932年6月在福建武平大禾圩遭敌阻击牺牲的王良;1935年1月攻打遵义城牺牲的邓萍;1935年6月在赣南突围战斗中牺牲的李天柱,1935年在江西靖安牺牲的徐彦刚等。

 

 

艰苦的斗争环境下,少数黄埔败类叛逃

在井冈山艰苦的斗争环境下,大浪淘沙,也有少数黄埔败类经不起考验,脱离革命,甚至为了贪图高官厚禄,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同志、同学。

余洒度,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曾加入中国共产党。秋收起义后,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意见被否决后,跟随毛泽东到达井冈山。10月中旬,在湖南酃县(今炎陵县)水口脱逃部队。1929年10月辗转来到上海,对革命逐渐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最后脱离党组织。1931年11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余洒度投靠了蒋介石。1933年,被委任为国民党军第六十一军政训处少将处长。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余洒度利用职权贩卖毒品,事情败露后,蒋介石亲自下令枪决。

苏先俊,北伐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1928年1月,在岳阳被捕叛变,出卖湖南省委领导人郭亮,导致郭亮被捕牺牲。1930年7月,红三军团攻占长沙,苏先俊被处决。

陈浩,黄埔一期;徐恕、黄子吉,黄埔四期。三人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分别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副团长、一营营长。 1927年12月,在湖南茶陵湖口,因丧失革命信念,三人与参谋长韩庄剑阴谋叛变投敌,企图将工农革命军的一个营拉向国民党方鼎英的部队,但很快阴谋被识破。29日,工农革命军在宁冈县砻市召开大会,处决了叛徒陈浩、韩庄剑、徐恕、黄子吉。

袁崇全,湘南起义后随朱德上井冈山。1928年5月,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二十八团二营营长。1928年7月下旬,红四军二十八团、二十九团兵败湖南郴州,二十九团几乎全军覆没。在返回井冈山的途中,袁崇全突然改变行军路线,准备向敌刘士毅部投降。王尔琢和袁崇全是湖南老乡,又是黄埔一期学生第一队第二分队同学,他追到袁崇全驻地进行劝说,泯灭人性的袁崇全竟然对没有防备的王尔琢连开数枪。王尔琢当场中弹牺牲。袁崇全只带了几个人深夜逃走,投靠了赣敌刘士毅部。同年9月13日,红四军攻克遂川县城,在激战中击毙了叛徒袁崇全。

 

 

范树德,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军法处长。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任中革军委总经理部部长。1935年春,任湘粤赣游击队支队参谋长,在湘南遭敌袭击受伤后脱离革命队伍,到国民党军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捕入狱。1975年3月特赦获释,随子迁往桂林居住。曾任桂林市政协委员。1989年病故。

部分幸存者 解放后被授予军衔

唐天际,湖南安仁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后跟随朱德上井冈山。1931年后历任红四军参谋处参谋、红五军团四十师政委、红十五军政治部副主任、红三军团五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长征。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9年2月20日在北京逝世。

谭希林,湖南望城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秋收起义。红四军成立后,先后任第三十一团一营副营长、代营长。1930年后,历任红二十一军参谋长、代军长,军委警卫团团长等职。参加了长征。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0年2月11日在北京逝世。

刘型,江西萍乡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秋收起义。参加了长征。新中国成立后,因转入地方工作,没有被授予军衔。历任中共湖南省委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农垦部副部长等职。1981年8月7日在北京逝世。

81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危难之际,敢闯新路,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篇章,孕育了带有原创意义的共产党人精神--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今天,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无数革命英烈的伟岸身躯奠基而成的,其中也包括当年浴血驰骋在罗霄山脉的黄埔军校生。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