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军”一词是孙中山最早使用的。他在1923年10月10日的演说中,提出要学习苏俄创建“党军”。
1924年11月11日孙中山将用黄埔师生为主干组建的校军正式称为 “党军”。
11月11日,孙中山发布任职令:“所有党军及各军官学校、讲武堂,以廖仲恺为党代表。” 授廖以组建国民党党军的重任。
廖仲恺受命后,与蒋介石一同挑起了组建黄埔党军———军校教导团(日后由教导团而党军第一旅、第一师直至后来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二次東征 均发生于1925年内。
第一次東征 第1次東征自1925年2月至3月,以黃埔軍校學生為主力。
出發日期為1925年2月1日,當時由廣東革命政府組成滇(左翼)、桂(中路)、粵(右翼)3路聯軍,進剿東江陳炯明叛軍,此期間歷經的較著名戰役為「淡水之役」及「棉湖之役」。
淡水之役 淡水戰鬥 1925年2月,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率領黃埔軍校教導團及粵軍第一次東征陳炯明(蔣任司令,自兼戰時兩團總教官),指揮右路作戰,官兵三千人。第一次東征惠州淡水鎮(今淡水街道),2月15日拂曉,蔣奉命展開攻擊,最後,陳炯明軍棄城東逃平山。
棉湖之役 棉湖戰鬥 不過一個月,粵軍第一次東征攻克東莞、石龍、平湖、深圳、淡水、平山、海豐,直搗潮、汕、梅縣。[1] 3月12日凌晨,黃埔校軍與林虎軍隊遭遇,兩軍交戰於棉湖。第1教導團團長何應欽與林虎軍激戰至次日,直到第2團團長錢大鈞由鯉湖趕來增援,林虎軍在腹背受敵的情況,紛紛敗逃。戰役之後,蔣介石曾評論:「棉湖一役,以教導團千餘之眾,禦萬餘精悍之敵,其危實甚;萬一慘敗,不惟總理手創之黨軍盡殲,廣東革命策源地,亦不可復保。」
3月12日,孫中山於北京逝世,蔣在軍中發哀告全軍將士書,回廣州祭奠,並整理校務。後於7月1日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改组为国民政府。
第二次東征
4月,中央任命蔣介石為黨軍司令官。[1]6月,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叛變,蔣奉命令兼任廣州衛戍司令,回師討平叛亂。[1] 廣州革命政府令蔣為總指揮,於6月6日回師進攻楊、劉,6月14日佔領廣州,平定滇、桂軍。
7月,軍事委員會成立,蔣為委員,建議革命六大計劃。
廖仲愷8月20日遇刺殉职,人心激憤,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特別委員會,任命蔣為委員,負責政治軍事及警察全權,處理廖仲愷案,平定時局。黨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任軍長。国共两党人士在廖先生殉国后论及他与黄埔党军的关系时,都有口皆碑地说:“中山先生……毅然决然组织党军,而命仲恺综其成”
第二次東征的時間從1925年9月至12月。
自陳炯明於第一次東征投降後,獲准回駐潮梅,後取得英國的支援和補充,與鄧本殷結盟。1925年9月,陳炯明再次於潮、汕集結,與廣東革命政府軍衝突,其中最具關鍵性的戰役為
「惠州之役」。因惠州城三面環水,易守難攻,夙有「嶺南天險」之稱,此時惠州城由陳炯明手下的楊坤如防守。 1925年9月,蔣奉命為東征軍總指揮。[1]10月,第二次東征,首克惠州城,連戰皆捷,東江大定。[1] 10月9日,東征軍進攻惠州城,雙方激戰至次日中午,東征軍最終攻破惠州城。蔣介石戰役之後評論:「名城雖克,實不能償本校精華之損失也。」之後國民政府將東征軍為三個縱隊:第一縱隊出海豐、第二縱隊出紫金、第三縱隊出河源。至10月底、11月初,第一縱隊攻佔潮、汕,第二縱隊進佔饒平,第三縱隊佔領五華、興寧、梅縣、大埔。
12月,蔣凱旋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