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题词的画作】

本帖于 2017-03-07 23:45:19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弓尒 编辑
回答: 【罗工柳的三幅画】弓尒2017-03-07 19:44:25

 

毛泽东在延安作整风报告  1951年 布面油彩  168×240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http://xlkezhan.com/wizard/uploads2/pP8gdKHB6ZSJrmYN0ndkgJvzsfft3T.jpg

毛 井冈 1959

 

http://xlkezhan.com/wizard/uploads2/bv072GGXsrnDTzSMMACUVaQdyAWPVB.jpg

前赴后继 1959

著名画家靳尚谊回忆说,1959年,他和罗工柳一起去井冈山采风创作。罗工柳创作了《宁死不屈》和《毛主席在井冈山》,靳尚谊画了《送别》,皆为传世名作。“那张画背景是深黑色的,像黑夜一样,前面是大革命失败时烈士的遗体,革命者在低潮时期前仆后继的奋斗精神渲染得很到位。”即使时隔一甲子,靳尚谊依然记得第一次看到《宁死不屈》时的心情,“十分震撼,很有力量,很有新意。”

 

“文革”之前的17年中有一批比较优秀的表现毛泽东的主题创作,王朝闻的浮雕《毛主席像》(1950年),林岗的年画《群英会上的赵桂兰》(1951年),叶浅予的年画《全国各民族大团结》(1952年),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1953年),蒋兆和的国画《听毛主席的话》(1953年),高虹的油画《转战陕北》(1957年),罗工柳的油画《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上》(1959年),石鲁的国画《转战陕北》(1959年),刘文西的国画《在毛主席身边》(1959年),刘开渠的雕塑《毛主席像》(1960年),李琦的国画《主席走遍全国》(1960年),中央美院附中的年画《当代英雄》(1960年),高虹、彭彬、何孔德、韩柯的油画《文家市》(1960年),罗工柳的油画《在井厓山》(1961年)靳尚谊的油画《毛主席十二月会议上》(1961年),伍必端、靳尚谊的油画《毛主席和亚非拉人民在一起》(1961年),王德娟的油画《毛主席和女民兵》(1962年),钟涵的油画《延河边上》(1963年),蒋采苹的国画《山花烂漫》(1963年),蔡亮的油画《贫农的儿子》(1964年),高虹的油画《决战前夕》(1964年),赵友萍的油画《听毛主席的话作革命接班人》(1964年)。在这些优秀作品中,历史与现实题材并重,表现形式多样,尤其是在创作方法中大都依循现实主义,追求真实的表现,其中有些作品在构思构图中别出新机,基本上没有出现“虚伪的粉饰”。

 

1977年9月9日,为纪念毛泽东逝世一周年,由文化部和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联合举办的“‘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美术作品展览”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幕,共展出新近创作的油画59幅。这是新中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毛泽东题材的主题创作展,将毛泽东题材的主题创作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其中重要的作品有杜键 高亚光 苏高礼的《伟人归来》。作者希望借助于这一时机利用这一题材,寄托对人民领袖的思念,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关注。作者并没有像大多数“文革”期间表现领袖的主题绘画那样,以表现某一段革命历史或某一个具体的战役,以颂扬领袖的丰功伟绩;也没有用高于现实的手法将人物“神”化,而是通过表现他们笑容可掬的神情和生动自然的姿态,拉近了领袖与人民之间的距离。画面中毛泽东的手中拿着香烟,周恩来的领口微微敞开,朱德的外套甚至没有扣上一粒纽扣,三人的头发被微风轻轻吹起——这一切发生在“文革”刚刚结束后不久、“红光亮”的影响还没有退去的特殊时期,领袖从神坛开始回归到现实,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表现了“文革”以来作者积攒在心中的对于毛泽东题材创作的思考。毛泽东逝世之后的毛泽东题材的优秀作品,还有靳尚谊的油画《十二月会议》;黄乃源、湛北新的油画《陕北人民迎救星》;彭彬的油画《遵义会议》;吴自强、吴山明、吴国亭国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项而躬 招炽挺的油画《明灯》;许宝中、李泽浩的油画《三湾改编》、《战友》;高泉的油画《支部建在连上》;郑洪流的油画《毛主席在井冈山》,招炽挺、赵淑钦、王孝柏的油画《向井冈山进军》;于牧、艾民有的油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周恩来》等;杨之光的国画《红日照征途》;马振声、朱理存的水印木刻《重山井冈山》。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