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载沣

本帖于 2017-02-13 22:07:59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弓尒 编辑
回答: 【河南老教会医院一览表】弓尒2017-01-12 00:43:23

同一天,袁世凯终于见到了那道上谕:“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著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钦此。”

 

三天后的清晨,风萧萧,京城寒,袁世凯即携眷属回籍。

  送行者寥寥无几,只有杨度和学部侍郎严修等数人送至车站而已。袁说:“二君厚爱我,良感,顾流言方兴,或且被祸,盍去休。”严说:“聚久别速,岂忍无言!”杨答“别当有说,祸不足惧”。

  这一次真的把我们的袁大将军吓着了,一夜间将军老了。回到河南后,暂居河南汲县马市街。后来成为袁之亲信的王锡彤,第一次去拜访他,看到“袁公方五十一岁,须发尽白,俨然六七十岁人”。

  自此摄政王完胜,袁世凯尽败。

 

 

灃當上執政王首先要處理的就是袁世凱的問題。袁世凱是在戊戌變法中靠出賣維新派而發家的官僚,深受在位慈禧太后的信任和青睞。當時的袁世凱手握軍政大權,位列軍機大臣要位,在朝廷中有很大的勢力。這引起了一些王公大臣的嫉恨和擔憂,其中的肅親王善耆、鎮國公載澤和小恭王溥偉就聯名秘密向載灃金嫣要他下令剷除袁世凱,而且又因為載灃的哥哥光緒帝曾經留下了「殺袁除恨」的遺旨,在這種情況下,載灃便著手準備誅殺袁世凱,但是當時的重臣張之洞卻不同意殺袁世凱,他認為光緒帝剛剛駕崩,不宜大開殺戒。而且袁世凱在朝中黨羽眾多,一旦對他下手可能會引起軍隊的混亂。載灃因為自己的猶豫不決最終錯失了殺袁世凱的機會,只是罷免了他的一切官職。

但是到了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之後,面對全國上下的革命浪潮,為了挽救清政府的命運,只得重新請袁世凱出山,任命他擔任總理內閣大臣。隨後不久,他便辭去了攝政王的職位,退隱至北京醇親王府,不再過問政事。直到1951年安詳離世,享年八十九歲。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nzn87z.html

 

徐世昌与袁世凯的“断头之交”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2011-09-30 09:53  责任编辑: 苏向东
 

以清朝总督出身而担任民国总统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袁世凯,一个是徐世昌。徐世昌和袁世凯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徐世昌在旁协助;袁世凯当上民国总统的时候,徐世昌担任他的国务卿。两人身后的名声差别甚大。袁世凯背负了不少恶名,而徐世昌,却似乎没受什么牵连。

徐世昌1854年出生于河南卫辉府(今卫辉市)曹营街,家境贫寒,但他却从一个寒门士子,官至清朝政府的协理大臣,再到民国总统。他的成功,靠的就是对时局的敏锐感觉,以致人送外号“水晶狐狸”。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能重出江湖,与徐世昌关系紧密。

1911年5月,清廷预备立宪,成立责任内阁,徐世昌被任命为协理大臣,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然而,徐世昌坚辞不就,和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唱起了双簧。

那桐上条陈保举袁世凯,徐世昌则以体弱多病为由,坚决请辞,并毫无顾忌地在政治官报上为袁世凯摇旗呐喊:“其(袁世凯)才胜臣十倍,若蒙特予起用,必可宏济艰难。”

虽然此番袁世凯重新起用的目的并未立即实现,但经徐世昌费尽心思多方奔走,无形之中也给朝廷诸多压力。半年后,辛亥革命爆发了,袁世凯终于东山再起。而出面邀请袁世凯出山的,正是徐世昌。

最终,袁世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指挥各路大军开始南下镇压革命。不过为了节制袁世凯、徐世昌二人,清政府同时派出了摄政王兼陆海军大元帅载涛。为了把载涛剔除,徐世昌可谓煞费苦心。他发现载涛胆小怕死,因此让袁世凯命令派他上前线,结果这一举动,直接把载涛吓得退休回家。

不过,徐世昌也并不是完全死心塌地与袁世凯并肩战斗的,他还是藏了私心。1912年,袁世凯接替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个时候,“大哥”徐世昌并没有马上随着袁世凯就任,而是隐居到了青岛。在他看来,当时的时局还不明朗,需要继续等待。

1914年,袁世凯根据新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袁世凯再次邀请他出任民国政府的国务卿,据史料记载,面对袁世凯的邀请,徐世昌的表现是“喜而不寐”。一是国务卿的职位不低,二是他也看出来,袁世凯已经站稳了脚跟,自己不会站错队。

然而,鉴于局势的变化,徐世昌最终还是与袁世凯背道而驰。

1912年,袁世凯在终于登上权力巅峰后,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大总统,也开始梦想千秋万代的“家天下”。可是,当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递交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他称帝的先决条件时,袁世凯还是倒吸一口冷气。

袁世凯向徐世昌问计。徐世昌建议袁世凯采用东北张作霖对日本人惯用的手法久拖不决,静待外援。袁世凯采纳了,但是,由于日本人的武力威胁,加之急于称帝的私心作祟,这个计策最终流产。1915年5月25日,中日正式签订“二十一条”,消息传出,全国上下一片愤怒。

徐世昌也愤懑至极,干脆一连十多天闭门不出。后来,袁世凯屈尊降纡,主动上门,好话说尽,徐世昌才悻悻回到国务院办公,但两人的分歧已初露端倪。

为了探明“大哥”对自己称帝的真实想法,袁世凯派奕勖之子载振前去打探。徐世昌开始一直打哈哈,不表态。于是,载振直言“特来请您带这个头,一起鼓动项城(即袁世凯,袁出生于项城)。”徐世昌当即脸色一变“你们父子怕宗人笑话,难道我就不怕别人笑话了?”

有人说,徐世昌之所以不支持袁世凯,是因为一旦袁世凯称帝成功,他作为老大哥还得给皇上下跪,所以内心不平衡。事实上,这是很肤浅的理解。实际上,徐世昌对当时的局势洞若观火。徐世昌曾对袁世凯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恢复帝制,一旦出事,将来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在袁世凯称帝后,徐世昌还在日记里发出了如下感慨“人各有志。志在仙佛之乡者多,则国弱;志为圣贤之人多,则国治;志为帝王之人多,则国乱。”

可见,在袁世凯称帝的过程中,徐世昌对政局的认识是何等的准确。即使是老朋友,他也不偏袒,丝毫没有狭隘的哥们义气。这,或许才是徐世昌“苟全性命于乱世”,甚至官运亨通的秘诀吧。(陈令申 中国网专家博客文章)

文章来源: 中国网-文化中国

发表评论>>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