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与项羽乌江自刎作为典型的历史题材与素材,向为有史政识见的文学家所看重而引入诗词创作。
唐诗中除了前篇所引李贺《咏项羽神骓》、杜牧《题乌江亭》外,
更早些的还有于季子,其诗云:“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咏项羽》)
又有曾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其诗云:“一夕为湖地,千年列郡名。霸王迷道处,亚父所封城。”(《历阳书事七十四韵》)
孟郊诗云:“碧草凌古庙,清尘锁秋窗。……新悲徒自起,旧恨空浮江。”(《和令狐侍郎、郭郎中题项羽庙》)
胡曾诗云:“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咏史诗·乌江》)
李山甫诗云:“为虏为王尽偶然,有何羞见汉江船?停分天下犹嫌少,可要行人赠纸钱!”(《过项羽庙》)
汪绍焻诗云:“骓马虞兮可奈何,汉军四面楚人歌。乌江耻学鸿门遁,亭长无劳劝渡河。”(《项王》)
汪遵诗云:“不修仁德合文明,天道如何拟力争?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项羽》)这些唐诗都是以《史记》项羽乌江自刎而死为史实背景来歌咏的。
冯文何言“项羽乌江自刎之说,到唐代似乎还未有文字可稽”呢?
-----------
宋代除了前篇目已引的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李清照《夏日绝句》、陆游《项羽》等诗外,
还有何溥《虞美人》诗云:“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恨汉,不负君恩是楚腰。”
陈洎《过项羽庙》诗云:“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帐犹闻怨楚歌。学敌万人成底事,不思一个范增多。”
汪元量《乌江》诗云:“平生英烈世无双,汉骑飞来肯受降。早与虞姬帐下死,不教雪战到乌江。”
女诗人朱淑真《咏史》诗云:“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无名氏《题项羽庙》诗云:“嬴秦久矣酷斯民,羽入关中又火秦。父老莫嗟遗庙毁,咸阳三月是何人。”
-----------------
明清以项羽悲剧为题材的诗品就更多了。
明代张宣《虞姬》诗云:“楚歌四面秋声起,美人如花帐中死。重瞳将军盖世雄,泪流暗逐乌江水。”
林弼《虞姬怨》诗云:“江东地虽小,星火亦可燃。愿身化孤燕,随渡乌江船。”
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读项羽纪》诗云:“天下不闻歌楚些,帐中唯见叹虞兮。故乡三户终何在?千载乌江不洗悲。”
吴伟业《项王庙》诗云:“战马台前拜鲁公,兴亡何必定关中。故人子弟多豪杰,弗及封侯吕马童。”
龚鼎孳《乌江怀古》诗云:“萧萧碧树隐红墙,古庙春沙客断肠。真霸假王谁胜负?淮阴高冢亦斜阳。”
严遂成《乌江项羽庙题壁》诗云:“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
蒋士铨《乌江项王庙》诗云:“暗鸣独灭虎狼秦,绝世英雄自有真。俎上肯贻天下笑,座中维觉沛公亲。等闲割地分强敌,慷慨将头赠故人。如此杀身犹洒落,怜他功狗与功臣。”
王昙《西楚霸王墓》(之三)诗云:“黄土心香一掬尘,英雄儿女共沾巾。生能白版为天子,死剩乌江一美人。”
孙原湘《题仲瞿西楚霸王之墓诗后》诗之四云:“愤王墓上草先秋,如此兴亡一哭休。……憔悴孙郎重下拜,江东归去有扁舟。”
郑板桥《悲项羽》诗云:“乌江水冷秋风急,寂寞野花开战场。”又《钜鹿之战》诗云:“何似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
词曲戏剧中同样多写项羽乌江悲情,除了宋代刘仲方《六州歌头·项羽庙》之外,
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词云:“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无名氏《念奴娇·题项羽庙》词云:“气尽乌江江水。古庙颓垣,斜阳红树,遗恨鸦声里。兴亡休问,高陵秋草空翠。”
元代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词云:“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曲云:“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元杂剧,无名氏《随何赚风魔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上,唱:“【混江龙】……傍秋风将楚歌唱彻,早吹散了垓下军卒。那重瞳有千般英勇,怎出的这十面埋伏?逼得他无颜敢再向东吴,在乌江边自刎也是天之数。……”
萧相云:“想项羽乌江自刎……”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的《十面埋伏》乐曲描写楚汉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其曲第三部分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嘎然而止,正是象征项羽乌江自刎,生命终结和楚汉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