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陈亮 毛泽东】--- 伴随毛泽东最后岁月的四首古诗词

本帖于 2015-12-01 16:40:47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弓尒 编辑

陈亮(1143年-1194年),南宋兩浙東路婺州永康縣(今浙江金华永康市)人,字同甫,号龙川先生,南宋政治家、哲學家、詞人。反对以朱熹爲代表的理学,五十歲状元及第,隔年死去。享51年。

陳亮詞風以豪邁雄健為主,有慷慨悲歌。辛棄疾曾稱讚陳亮,「同父之才,落筆千言,俊麗雄偉,珠明玉堅,文方窘步,我獨沛然。陈词 风格豪放激昂,是豪放派代表。词句中常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爱国激情。政论文笔犀利,颇有见地,“學士爭誦唯恐後”,但“世遷版毀,書亦散佚,間有存者,復為當道持去,而原本不概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东省濟南市历城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人,享68年。辛弃疾今存词629首。 1188年(淳熙十五年),辛弃疾和爱国词人陈亮在瓢泉附近的鹅湖寺相会,两人在鹅湖寺居住10天,“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共商恢复大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朱熹和陆九渊之后的第二次“鹅湖寺之会”,两人唱和,辛弃疾写了《贺新郎》词数阙,约: “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

辛弃疾曾与理学大师朱熹同游武夷山。1200年(庆元六年),朱熹去世。当时由于庆元党禁,其旧友、门生无一送葬。辛弃疾亲自前往,并写祭文哀悼。文中赞叹朱熹: “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生於福建路龍溪縣(今日福建漳州龍海縣),享70年。

朱熹批评陈亮说:“看史只如看人相打,相打有甚好看处?陈同甫一生被史坏了。”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南北朝時期大文學家,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享68年,辛 陈 等早500多年。仕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故人稱「庾开府」。庾信奉梁元帝名出使北朝被留,不得回歸,文風蕭瑟哀戚,也感染北方雄渾豪邁之氣,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庾信的骈文、骈赋,与鲍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庾的辞赋与徐陵一起被称为“徐庾体”,代表作有《哀江南赋》、《枯树赋》等。 庾的诗歌,则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有重要影响。有《庾子山集》传世。 史评其写作风格“绮艳”,杜甫又称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 杜甫(享59年,晚庾信近200年)「戲為六絕句」六首之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成語「凌雲健筆」一詞由此而來。「詠懷古跡」第一:「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李商隱(享45年,晚庾信近300年:「可憐庾信尋荒徑,猶得三朝托後車。」

熟谙古代文学的毛泽东对于庾信颇为欣赏。他曾对为他伴读古籍的芦荻老师说过,南北朝作家,妙笔生花的,远不只江淹一人,庾信就是一位。

 

 唐 书法家 褚遂良  行书法帖的代表作《枯树赋》首 尾

 

========

陈同父即陈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也是辛弃疾志同道合的密友。他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因此触怒朝廷,三次被诬入狱。辛弃疾在词里,追忆自己往昔率领义军抗击金人的战斗场面,形象鲜明生动,气势豪迈激越。这是诗人在梦中无限向往和深情缅怀的青年时代,而如今却是功未成,志未竟,白发满头了。梁启超评论此词说:“无限感慨,哀同父,亦自哀也。”辛弃疾对这首词标题“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壮词”,是这两位爱国词人身处逆境中的相互鼓励吧!毛泽东对这首词,至少圈画两遍以上。在一本《词综》中,他在这首词的天头上画着一个大圈,还在中间加了一点。

 

毛泽东:最喜爱辛弃疾的爱国主义“壮词”

 

  毛泽东圈画过岳飞、张元幹、张孝祥、苏轼、秦少游、李清照、萨都剌、纳兰性德等许多著名词人的作品。从故居藏书中看到的,他圈画得最多的是辛弃疾的词,约98首。一部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稼轩长短句》,共有四册,每册的封面上,他都用粗重的红铅笔画着读过的圈记。书中有60多首词的标题上,也画了圈记,书中用黑、红两色铅笔画着圈、点、曲线。从圈画用的不同笔迹估计,这部书可能是他在不同时期内断续读完的。在他经常翻阅的几部《词综》里,对辛弃疾的词也是反复圈画。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军事家、政治家。北宋末期,金人入侵中原,北宋王朝仓皇南迁,史称南宋。辛弃疾出生之前,中原已经沦落,他的家乡济南也被占领,广大人民在金人统治下,过着屈辱的生活。辛弃疾的祖父是一个降金的小官,却没有忘怀祖国,时常对辛弃疾进行爱国教育,教导他寻找机会,报“君父不共戴天之愤”。这种家庭环境对辛弃疾有着深刻影响,他21岁时组织过抗金的义军,后被南宋王朝任命为江阴签判这样一个职位低微的小官。辛弃疾“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断上书朝廷,陈述自己抗金收复失地的建议,其中以《御戎十论》(即《美芹十论》)最为详尽。但朝廷昏庸,他的建议均未被采纳。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由于长期落职闲居,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统一祖国的理想不能实现,郁郁终生。他的词,有相当数量是抒发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怀念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毛泽东对这类词圈画了不少。如《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被明人杨慎称誉为“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首词思想性强,艺术性高,风格沉郁苍凉,是辛弃疾最优秀的爱国篇章之一。毛泽东很爱读。全诗为: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黄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下为  另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于1205年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毛泽东 手书 辛词 何处望神州  1式

毛泽东 手书 辛词 何处望神州 2式

 

  毛泽东多次圈画过这两首词,非常喜爱。京口北固亭在今江苏镇江东北,京口曾是三国时吴国孙权建都的地方。南北朝时,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也曾在京口起事,率兵北伐,战胜匈奴。宋武帝的儿子宋文帝好大喜功,任用只会口头谈兵的王玄谟,仓促出兵伐魏,结果惨败。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缅怀千古,心潮起伏,借景抒情,他通过赞扬孙权的武功,宋武帝战胜北方敌人的气魄,讽刺当朝软弱苟安,屈辱投降的可耻;又通过宋文帝错用王玄谟北伐失败的教训,暗示对当朝宰相韩侂胄准备不足、草率伐金这种轻敌冒进的做法所怀有的隐忧。辛弃疾写作这两首词时,已经66岁,距逝世只有两年,他在词中以廉颇自喻,表示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理想,自己具有老骥伏枥,雄心不已的壮志。两首诗的创作风格虽不一致,但借古讽今,志在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思想感情则是同一的。熟悉毛泽东的田家英曾告诉臧克家说:毛主席某首诗的起头,是有意仿照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1957年3月,在一次由南京飞往上海的途中,当飞机飞临镇江上空时,毛泽东书写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并向同行工作人员解释这首词的意义和所用典故。这说明毛泽东不仅喜爱这两首词,而且对它的背景、历史、创作风格都十分熟悉。毛泽东还不止一次地手书过这两首词。

========

柳亞子(1887年5月28日-1958年6月21日),民国著名诗词家,改名 柳弃疾,足见柳对辛的崇拜,柳,江蘇吳江人,祖籍浙江慈溪,近代詩人,國民黨內左派。南社發起人。原名慰高,字安如;後改名人權,字亞盧;又改名棄疾,字亞子。

---------------

辛弃疾一生从未忘怀恢复祖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雄心壮志,这是灌注在他词作中的主旋律,最强音。他的词豪迈悲壮,歌唱了时代的哀怨和欢乐,民族的悲愤和希望,激情昂扬,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誉为“词中之龙”。毛泽东读辛弃疾的词最多,也最爱读他的词,特别是到了晚年。70年代以后,毛泽东逐步出现某些老年病症,身体渐趋衰弱,面对着世界风云的变幻,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常常借辛弃疾的“壮词”,抒发自己内心的万种思绪。1975年在杭州,毛泽东时常对身边工作人员吟诵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并加讲解。在北京的一次会上,他又让叶剑英替他背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随着那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朗诵节奏,毛泽东陷于凝神沉思之中。他在追忆悠悠往事?他在寻找现代的“孙仲谋”?……这是后人难解的谜,但他与千古诗人的心心相通却早已溢于脸上。(摘自图书《毛泽东读诗——记录和解读毛泽东的读诗批注》)

===========

 

 

 

1975年5月,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吟诵了清代严遂成的《三垂冈》中的两句“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接着说“这就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三垂冈

  清 . 严遂成

  英雄立马起沙陀,

  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

                                           连城且拥晋山河。  (手书作: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

  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畔路,(手书作:萧瑟三垂冈下路)

  至今人唱百年歌。

 

 

毛泽东曾几次手书 岳飞的满江红 这是其一

 

 

1975年春夏,毛主席眼睛确诊为白内障,据《毛泽东年谱》记载,毛主席从南方回到北京之后,7月23日晚上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接受左眼白内障手术,主刀医生唐由之是北京广安门医院的眼科专家,行针拨白内障手术,暂先左眼。术中 毛主席让唱机播放着 岳美缇(岳飞后人)唱的 岳飞 满江红。 术后数日,毛主席左眼方可视物,即又开始阅读古籍。

《毛泽东年谱》记载毛主席在1975年7月28日,“白内障手术后开始看书,读宋人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那时毛主席读陈亮这首词,慢慢地动起情来,由潸然泪下到痛哭流涕,唐由之的回忆录中讲到他担心主席哭坏了刚动手术尚未完全复原的眼睛,去劝阻毛主席哭泣,主席把手握的书给他看,竟是这篇《念奴娇·登多景楼》。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也是1975年4月4日毛主席在杭州时下达要标点注释的大字本,我们是5月上旬才上送的。

一次,唐由之陪护近侧,“忽被一阵呜咽声吓住了,等他抬头一看,只见毛主席捧着书,老泪纵横,已是泣不成声。”唐由之赶紧起身劝慰:“主席,你不能哭,千万不能哭。眼睛要坏的!”可毛主席哭了很久才稍趋平静。 唐由之近前,发现毛主席阅读的是南宋词人陈亮的一首《念奴娇·登多景楼》,词曰:“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毛泽东很赞赏庾信文才,并与《枯树赋》有着不解之缘。我们无法知道,毛泽东一生中到底吟诵多少次《枯树赋》,但据说,他生前的书房里至少有四种不同版本的《枯树赋》。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所知,毛泽东曾二次全文背诵《枯树赋》。第一次是1951年,毛泽东58岁时在中南海丰泽园办公室,当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争牺牲的消息之后,忍悲含泪背诵《枯树赋》并手书其名句:“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 ,人何以堪!”。当时毛泽东悲伤过度、思绪难平,误将“枯”写成“古”、将“潭”写成“沧”。

毛主席怕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对儿媳刘思齐打击太大,近三年以后才告诉她。当时毛主席给她手书《枯树赋》,以示安慰。

 

第二次是1976年,毛泽东83岁时,在中南海游泳池住的书屋里。在周恩来、朱德两位战友逝世之后,主席患病期间又一次背诵。这二次背诵,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在主席极度悲痛、忧伤之时。1976年9月,在毛泽东病逝的前几天,他突然让工作人员给他读《枯树赋》。据工作人员回忆:“当时,我读的很慢,主席微闭着眼睛,似乎在体味赋中描述的情景,回顾他一生走过的路”。后来,主席只能微弱而费力的发音,一字一句,富有感情的背着:“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昔年种柳……”。这是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背《枯树赋》。应当说,《枯树赋》是一直伴随毛泽东走完人生旅程的书籍之一。

 

据毛主席的图书管理员徐中远所记,毛泽东至少有两次背诵《枯树赋》。第一次是1951年,毛泽东58岁,在中南海丰泽园的办公室里,得知爱子牺牲的消息之后;第二次是1976年,毛泽东83岁,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书房里。在周恩来、朱德两位国家领导人逝世之后,在自己突患心肌梗死被抢救过来之后。这两次背诵《枯树赋》,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极度悲痛忧伤的时候。   无法知道,毛泽东一生中到底吟诵过多少次《枯树赋》,到底熟读过多少次《枯树赋》,到底边背边书写过多少次《枯树赋》,但是,我们知道,毛泽东读过的赋作是很多的,头脑里记住的赋作是很多的。在他生前的书房里至少有四种不同版本的《枯树赋》。

据毛主席的秘书张玉凤回忆,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主席忍着极大的悲痛,在病中挺过了一个痛苦的春节。“5、6月间,主席的健康状况明显恶化,6月初突发心肌梗塞。中央一面积极组织抢救,一面把主席的病情向中央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党政军负责同志通报,这在我国还是先例。幸亏主席生命力强,及时抢救过来,让我们转悲为喜。”可没过多久,7月初,朱德委员长又突然逝世。半年时间里,周、朱这两位和主席并肩战斗近半个世纪的战友都走了,主席悲痛万分,精神大不如前。   有一天,毛主席突然让张玉凤找来【南北朝时著名骈文大家庾子山(信)的《枯树赋》】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写的《枯树赋》。这篇赋写得很好,但很长,有500多字,主席早年熟读过。讲的是晋朝一个人,来到一棵大树下,看到这棵大树过去也有过生长繁盛的时期,而现在已经逐渐衰老了,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悲凉。病床上的主席,突然要求张玉凤给他读这首赋。“我读得很慢,主席微闭着眼睛,似乎在体味赋中描述的情景,回顾他一生走过的路。”   张玉凤念了两遍,主席突然说:“你拿着书,看我能不能把它背出来。”张玉凤说:“我看着《枯树赋》,他老人家几乎一字不漏地全部背诵出来。他已不能像过去那样声音洪亮地吟诗,只能微弱而费力地发音,一字一句,富有感情地背着。‘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因为此诗意思颇为晦涩,原本流传不是很广,但主席却非常喜欢。”背诵一遍后,主席意犹未尽,又让张玉凤看着书,吃力地背第二遍。“老人家的记忆力真是惊人,他的声音,他背诵时的表情,我至今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毛主席在病中仍坚持亲自处理文件,8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中发〔1976〕13号文件)起草后报送,毛主席当即圈阅,是为毛主席生前圈阅的最后一份中共中央文件。 毛主席的医疗组成员、神经病学和老年医学专家王新德医生回忆说:“送来的地震情况汇报,主席不顾个人病重,都要亲自过问。当秘书报告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后,主席哭了,我第一次亲见主席嚎啕大哭……”  

 

 

 
      
   

 

 

 

 

 

所有跟帖: 

【1973 毛泽东 誊抄诗词】 -弓尒- 给 弓尒 发送悄悄话 弓尒 的博客首页 (4308 bytes) () 12/17/2015 postreply 00:04:13

【琵琶2曲 赵聪 月亮河 牧】 -弓尒- 给 弓尒 发送悄悄话 弓尒 的博客首页 (1916 bytes) () 12/24/2015 postreply 01:44:3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