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六祖坛经》妙行品第五(坐禅品第五)【1】
那么《坛经》讲的东西呢,都是直指本性。就像我们上午咱们和大家提的,我们有个基础的这个层面,还有一个高级的层面。我们从这个高级的层面,从这个心性上入手了,达到那个高度了,我们再去看这个《坛经》呀我们就很好懂。要不能够从心性这个层面去理解的话,那我们有时候不太好理解,弄不明白这个说的是什么。说得都很好,很优美啊,跟我们不见得能联系上。
那么我想就说我们同修慢慢地坚持功课,坚持学习,逐渐地呀磨炼自己,慢慢地从我们这个,逐渐把这个根尘识这些东西呀,这个功能逐渐地停下来,不再运用这套模式运作了,把这个心的模式,心的这个能量出来了,我想这就好办了,好办了,再看这个一下就搞懂了,搞明白了。那么六祖呢,所说的一切都是非常透彻的,一针见血直接就说到那个根本上,处处不离根本,时时不离根本,全部呀落实在我们本心本性上了。这个时候一看完了就搞懂了。所以今后,大家如果说能够达到我们这个心起作用了,心体这个作用生起来了,再去看禅宗的东西,有时候呢很好理解,一目了然。如果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还是在我们眼耳鼻舌这套思维系统里边靠意识思维,说实在话,深入不进去,还深入不进去。
那么咱们继续学一学,学一学,看看大家理解的程度,看看我们还是在这个六根六识的角度看呢,还是用我们这个心来去体会呢,我们来也算学习学习,验证验证我们自己呀修行的工夫。
【原文】
坐禅第五(妙行品第五)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着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即障道也。”
【经文解读】
那么咱们禅宗一般呢,教的大家是打坐,打坐。这个佛祖也教过。这个打坐并没有什么错,打坐一定要搞懂,目的是什么?目的不是打坐,目的不是打坐。打坐打得它再好也没用,你搞不清楚打坐的目的呀,把心思全弄在打坐上了,那就错了。那么六祖说,这个真正的坐禅可不是身体这点事,不是身体这点事,是心上的事情。
“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应该这样,这叫坐禅。过去咱们禅宗二祖就求达摩祖师安心,达摩祖师就让他啊,你把心找来,找来我给你安。找了一遍没找着,就跟达摩祖师说,我找不着。达摩祖师说,啊,你的心我已经给你安了。也就是说呀,我们现在心不安,为什么不安呢?其实我们找不着这个心,从心里边已经迷惑了,产生了眼耳鼻舌身意种种的妄觉了。所以呢,因为找不着,我们才去找这颗心,是这样的。用妄觉去找心,是找不着的,你再找也是妄,找不着。天天在虚妄里边找,这我们上午跟大家说了,你都在意识里边打转,意识里边想,哎呀,我要找颗心,心是啥样呢?是红的呢,还是绿的,还是蓝的呢?是有色的呢无色的,有相无相的呢?你再想成无相,你意识想完还是白想,还是意识的环境,毫无意义,毫无意义。
“亦不着净”,我们一般佛法说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不是要净吗,怎么叫“亦不着净”呢?我们要明白,我们净化自己啊,是净化我们迷惑的这个根尘识,把这个从恶浊慢慢转变为善,再转变为净。但是这个东西跟心不是心,不是这个,叫“心外的”,依然是心外的迷惑的。如果是用有求的心,有修的心,说通过修,我们呢这个东西净了,它就是心了。它不是,它不是,不是。我们需要净,净到极点,把我们需要的东西打破了,这个“心”它自然就跑出来了。心不是净化来的,本身是净的。净什么呢?净我们呀无明以后,产生的妄觉造作的种种恶业,净这些东西。本心是不需要净的,本心也不用找,它本来就在那儿,也不需要净。只不过是什么呢?我们需要把能够看到本心的中间这个障碍,把这个障碍净化掉,把这个障碍打破了。这是我们要修的,是这个东西。
那么本心也不是不动。我们经常说我们找到本心了,它空了。一说空,肯定我们一看啥也没有,再也不动了,再也不起作用了,以为这个本心是个,一空就跟人死了一样没了,啥也没了。不是的,不是。本心也不是不动。这里边说什么意思呢?坐禅它的核心,说找什么呢?找我们本心。本心、本性其实说穿是不需要找的,你一找就错了。一说修,修净,它也错了。或者说修到一定程度,我们空性了,空寂了,再不动,也不对。那么这里边说的这几个概念是什么呢?就告诉我们,我们如果啊,现在我们还是用我们的六根六识,用有相的这些东西,有为的这些器官去琢磨这个心,你永远找不着,永远搞不懂它是怎么一回事。不明白,怎么也理解不了这个心是啥玩意儿,一定我们会用这个参照物去找它。它是啥呀,怎么回事呀?琢磨来琢磨去,永远是你自己脑子在琢磨。是错的,这么琢磨,用这个角度思考啊,完全不对,搞不明白,搞不明白。
“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这个心人家本来,你说是妄它也是个妄,你说说它真它也是个真。它就根本不起什么真妄这些观念,根本没这些,你还折腾个什么呀,对不对?瞎折腾这个干嘛呀。那从心体来看,一切都是幻。你去找这个心,是真呢假呢,你一有这种思维就错了,完全错了。一旦用心,达到心的本体了再去看,一切通通都是虚妄。心它也是空的,说找你也找不着,但是呢,它就在那儿,自自然然。不需要分别来分别去,找来找去。
咱们用太阳比喻,你说太阳自己说我找找太阳吧,那没事吃饱了撑的。你找太阳干嘛呀,它就是光明,它就是它自己。它不会说,我琢磨琢磨我这个光明咋回事啊,我自己捏巴捏巴变成个人形坐在那儿我找找光明,没有。或者它自己说,这个光明和黑暗是咋回事啊?它不会管的,因为光明一出就没黑暗了,和黑暗毫无关系,在它那里没有黑暗,永远是光明的。它自己绝不会想,我自己再找找光明吧,光明咋回事呀?我自己这个光明怎么产生的呀,怎么用?它不会管你那个,永恒地就在放光、放热,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会找,阴雨天了,我们会找太阳,太阳哪去了,藏到哪去了?古人说,这个太阳下山了,跑到汤池里边泡澡去了。我们古人也是这样,人才会这么想。太阳自己肯定不会想我去泡澡去了,它自己肯定还得转着,自己在那儿运转着。人才会这么想。我们找不着,对立了,从本体分割出来了,我们想找这个东西才产生了种种的知见。才说,月亮晚上了是不就不热了,凉快了,等等。就是这个意思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你本心不需要看本心,它自己不会找的,没什么好找的,就那样子,有什么好找的呢?在心体,如果我们达到了这个心体,真正回归了,悟道了,你不会再找心了,天然就明白心是咋回事了。所以根本不需要去看去找,根本不需要,达到这个本体,这个状态的话。
“若言着净,人性本净。”我们找这个心啊,找这个净。它本来就是净的,你还找什么净啊?因为有妄念故,覆盖了真如了,所以呢,我们才从妄想,想找这个自性的清净。那么没有这个妄想,这个自性它本来就清净的,本来清净的。如果我们达到,突破了六根六尘六识了,回归本心了,本心它自然就是净的,你不需要找,不需要找,它自然就清净。
如果我们起心说看“净”,又生了妄念,这叫什么?净妄。这里边六祖说了,这就是个妄念。去找这个“净”的念头,就是妄念。但是对我们来说,虽然是妄念也很好,总比那个杀生强。我们走在这个有相阶段、有为阶段必须这样。必须先断恶、行善,逐渐去求净,先得走这一段。将来我们突破这个了,也就没有净呀脏呀,什么对立这些东西自然就没啦,到那个阶段你要再起一个念头说,我要找这个“净”,那就没事找事了。当然我们真达到,也就不会这么想了。
“妄无处所,着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我们如果说找这个“妄”,妄它没有处所,没有安身之处。你找一个妄,什么叫妄,妄在哪呢?没有。我们自己觉得有,我们自己,我们是虚妄的本体,还有动物、六道轮回种种现象都是虚妄的。但是你要知道,一旦我们呀从六根六尘这个阶段回归到本性,你再看这个六道轮回、种种虚妄都是空的,都是虚幻的。就跟天上的云一样,或者像看连环画一样,都是虚妄的。到那个阶段一看就看明白了,没有安身之处,没有虚妄它可以安身之处,没有。
如果虚妄能够有安身之处,那应该我们能找着它,抓住它,永恒地呀保持住,但是实际保持不住。你说,昨天我们虚妄,昨天在哪儿呢?昨天没了。古人虚妄,古人在哪呢?古人也没了。地球虚妄,地球过上多少亿年,慢慢也爆炸了,也变没了。没有能够说,真正长久地把住它,安住它,将来它也会灭亡的。这是从我们的角度看。
如果从心的角度看,它就是虚幻的,就跟泡沫,就跟佛说的,就跟梦幻泡影真是一模一样。就像大海里边那个泡沫,它跑起来了。你看我们看泡沫,它也有,不能说没有,它泡沫有啥用呢?我们知道它没啥用,它一下去呢,很快泡沫就灭了,又会变成大海了,毫无意义。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我们自心的变化,山河大地,包括地球呀,太阳呀,恒星呀,这些东西,通通都是这样,都是我们自性起来的一个泡沫。再伟大,再耀眼,实际上呀,它都是泡沫。我们如果是在虚妄中,我们觉得太阳是永恒的。如果在我们本性中,我们知道太阳是短暂的,极为短暂的,就是个大泡沫而已。我们人是个小泡沫,无非就是这样,没什么特别奇怪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着者是妄”,我们想找这个净呀,把这个虚妄去掉,本身我们这个行为也是虚妄的,也是虚妄的,不真实。就像大家每天做功课,拜忏呀,诵经呀,念佛呀,我们做义工,做种种的事儿,我们同修行脚,卖素食,咱们吃得也很香,吃完以后哪去了?没了,虚妄的,没了。你想说真实的,那应该那个场景永恒,停住不变。但是停不住的。虚妄,通通是虚妄的,它停不住,就像泡沫一样。这个泡沫歇了,下个泡沫起了。这个泡沫呢,转化成下一个泡沫,没完没了的泡沫,停不住,虚幻不实的。你像咱们素食挺好,你放上一天,臭了。你想让它变成,把它的品质保住,你都不容易,对吧?你还得借用个冰箱。冰箱你也保不住啊,对不对?万一哪天一停电,又臭了。停不住,保持不住的。过去那个秦始皇把全国一统一,开始想长生不老了,结果呢,死得更快。停不住,通通都是虚妄的。所谓的“妄”,这个本身没有处所,本身是虚妄的。我们去看,找这个虚妄,它也是虚妄的,通通是虚妄的。
“净无形相”,我们求净,你说我们什么是净呢?自身清净。我们大家说没有念头了,我们自己内心呢,不恶浊了,不去折腾了,好像说这是净。有人天那个状态了,很清净。这是净吗?它依然不是净,它是相对的净,它不是净,不是真正的净。净是没有形相的。我们本心本性那是净,那是真正的净,绝对的净,没有形相的。那种净不是我们说的这个肮脏和干净的区别,不是这个净。如果说这个净是因为擦洗过了,我们变得干净了,那对不起,那明天它又脏了。这种净咱们别要它了,这个是短暂的。我们回到本心那个净呢,一旦回去了,再也脏不了了。肮脏的东西来了,不知跑哪儿去了,跟我们这个净,本心这个净,毫无关系。它是绝对的净,再也找不着这个对立了。你想把它弄脏也弄不脏了。
如果有形相,那坏了,一有形相很容易弄脏,对吧?你别说弄脏了,你放在这儿,过两天尘土就堆满了,你不想脏它也得脏,它是这样。所以说,本心呢,这个净是没有形相的,没有形相的,绝对的真空。那么我们想求净,那就立个净相,把这个净你自己没事安了个头,安了个形相,说,哎,这个叫“净”。把我们现在身心造作恶业了,慢慢消除,慢慢地清净,这是个净相。这个如果跟本心相比,这是错的。本心的净没有相,不需要求,不需要擦拭、擦洗,自然就是干净的,是这样。
“言是工夫”,我们天天拜忏、诵经,这就是工夫吧。还是天天说我们拜了两百万了,三百万了,有工夫。六祖说了:“作此见者,障自本性”。你看,犯错了。天天这么想呀,弄错了,方向弄错了。把自己的本性啊,障碍了。我们做工夫,天天修行做这些事儿,就是把我们的障碍去掉,这是我们的目的。修道呢,是让我们呀知见减少,把我们所有的有形有相,所知所见,一切东西,慢慢地呀消除,是做这个事儿。我们拜忏越多,我们应该知见越少,我们执着越少,这就对了。弄了半天,工夫我们很强。好了,贡高我慢了,那你哪能回本性呢?我们又造作另一方面的业力了。这就错了,这就错了。
所以我们经常同修就说,我们有很多百万同修,来参加干什么干什么了,结果发现有些百万同修呢,还犯着点错误。这是错误的看法。我们自己看人家百万同修,找人家的毛病缺点是错误的。百万同修呢,人家修了半天,人家也是消人家的业力的。最终呢,人家把其中一部分问题消除啦,继续做功课,继续学习呀、行善,把其余问题再消着,这个就没错。百万同修如果说,觉着说我们修了很多了,为什么呢,毛病还很多?那你就别计数了,心里边不要再有这个数字概念了。我们计数的目的呢,是让大家呢,坚持功课,对吧?你没数,两天你就不做了,计了数你才能坚持呀。但是并不是让你计总数。总数不要记,就记天天那个数就好了。你把天天这个功课通过计数的方式呢,帮助我们坚持下来了,这就足够了。不要说我们两百万、三百万,别干那事儿。弄完以后我们很容易呀,让自己变成负担了,很容易说,哎呀,我都九百万了,我怎么还不行,这样还没变?那你不是自己没事找事吗。天天修,天天修,修到什么呢?我们一切的障碍越来越薄了,越来越透明了。我们呢,心里边那个样子一点一点地,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了,跟原来不太一样了,我们就开始进步起来了。做到多会儿呢?把这个障碍彻底地打破了。行了,你一下明白了,一下就明白了。
你再走就知道,原来呀所有的用心可能都是错的,都是错的。因为我们原来那份想法,所有的修行的一切,都是在有为的基础上,有为的想法下去思考,用这个角度思考,通通是不彻底的,不是一种根本的修行看的方法。但是在我们这个阶段没办法,你想无为,它无为不了啊,它不是就是有为啊。佛就告诉我们,在有为的情况下,我们怎么修,这个可以,这个可以。慢慢修,把障碍去除了,回到本性时候呢,那就完事了。佛在《金刚经》里边说了,“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说,我们这个所有的方法就像什么呢?一个渡船,帮助你到彼岸。一到了彼岸以后,这个船扔一边就得了。我们也是。我们现在做的种种工作,是帮助把我们有为去掉,把我们六根六识啊,慢慢地给它转化,转化,最后呢有利于我们消除掉,消融掉,就会回到本心那个起用作用了,就够了。一旦回去了,就好了,其它这个东西啊,如果我们达到就不需要了,就不需要了,是这样的。
所以从佛菩萨的角度看,我们现在天天啊,忙乎来忙乎去,干什么呢?就像我们比喻,就在大熔炉里边,天天呀用佛的光明在烧烤,把我们的身心呀化解、熔化,其实就做这些事。那你说这个对不对呢?从佛本心的角度来看,这是错的,错的,都在有为里边打转,都是虚幻的。如果说我们做了这么多工作了,最后你回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回不到本心,那通通是白干,还是白干,还是一些虚幻的,毫无意义的,毫无意义的。如果说我们通过这些努力,把我们身心六根六尘这些东西化解了,能够往生西方了,能够找到我们本心了,我们就成功了,就对了,是这样的,这样的。
所以呀,这里边呀,特别地容易迷惑,特别地容易搞错,搞混了。我们同修就说,经常看我们很多农村学佛人,一说学佛是什么呢?三皈依就完了,皈依完了就学佛了,平常该干嘛干嘛。很容易,以为这就叫学佛了。或者说我们现在学佛人的现象呢,就搞知见,佛理搞得特别多,懂得比谁都多。以为呢,这就叫学佛了。或者说搞各种的法会呀、形式呀,多极了,以为这都是学佛了。不是,不是。为什么这里边,从六祖大师那边,辛辛苦苦地不停地说这点事儿呢?其实就是帮我们分辨,搞清楚什么是真学佛。如果你不指向解脱,别看你天天在寺庙里边呆着呀,天天在道场里边呆着呀,没用的,没有用,毫无用处。最后呢,你还不是六道轮回去了,有啥用呢?毫无用处。依然,这不六祖说了“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努力了半天,你最后没回归到本性,通通是错的、假的,没有意义的,是这样的。
所以啊,咱们看了六祖大师这么个解说,这么给我们叙述,我们一定要追求什么呢?追求我们的本心本性,追求高级,不要被自己呀,约束、迷惑在这个六根六尘里边,还觉得说,哎哟挺好,我们做功课了,腰好了,这个病好了,有了素宝宝了,都挺好。迷惑在这儿,又错了,完全错了。这个是不对的。依然呀,是有为的虚幻的,依然是在梦里。必须要追求解脱。解脱,追求本性,这个要显露出来,这才对,这才对。
也就是说呀,我们消除业障,修福德圆满,让我们呢自性清净,这干什么呢?这是过程,不是目的,不是目标。大家不要搞混了啊,不要认为我们自净其意了,我们目标到了。不是,这都是过程,不要停下来,一停就错了。多会能见到本心了,这个我们才能够知道世间的真实形相。从那儿呀,我们才明白了。没到那个阶段,一直要找,一直要修,不能停留在有为的这个里边。一停留在里面,通通都是虚幻迷惑,很容易迷惑。别说别的了,我们做个梦,晚上睡一觉,第二天早晨起来就想不起来修行是咋回事了。很容易,非常容易的。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我们自净其意了,修这个净,以为这就不得了了,早着呢,早着呢。修净就被净缚,被这个净缠缚住了。一定要明白净是干嘛,不要被它束缚了,一束缚就错了。
那么佛法呀,我们要知道,佛讲的小乘、大乘两个阶段。那么小乘呢,根据众生的需要,制定了种种的戒律,做了种种的方法引导,通通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慢慢慢慢修行,逐渐回到本性,都是这个目的,没别的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这个。但是呢,小乘中间呀,因为我们人,这个六根六识的作用是极为复杂的,所以呢有的时候针对某些情况佛会说这样做,那些情况佛又说那样做。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看小乘的这些东西里边呢,感觉很矛盾。我们看经常有的经书上说,这些罪不能忏悔,忏悔干净不了,忏不了。那么有的情况佛就说了,这些罪你忏,一忏就干净了。它是针对不同情况说的。那从根本的角度说,要是忏悔不干净,那佛怎么成佛呀,对吧?我们看佛祖本身,佛也造作了很多业力,过去堕过地狱啊。要是不能忏悔干净,那永远没人成佛了,对吧?你只要造了这个恶业,你忏不干净呀,怎么成佛呀?
所以从本心的角度说,你达到了无生,一切罪业都是虚妄,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梦中做的恶业。梦一醒,哪有恶业,对吧?我们在梦中猛吃包子,那吃得撑死了,哎呀,真难受。一醒,一摸肚子还饿着呢,对吧?梦中做的通通是虚幻的。但是呢如果说你醒不来,对梦中的人你说了,你可不能做了啊,你再做就忏悔不干净了,你不能再做了。因为他在下一步他还在梦中,达不到醒来,那么这个时候你忏不干净,你就自自然然赶快约束自己吧,好好修吧,不能再造恶业了。在那个阶段说,可以这么说,对吧?因为在梦中你真的撑饱了,撑死了。那佛就说了,你这不能吃了,再吃就把肚子撑破了。他的确不能吃了,梦中已经吃的到嗓子眼了,你再吃那你保证就吐出来了,对吧?但是呢,你如果说梦一醒来,他就没有吃的人,也没有吃的相,也没有包子,对吧?本身在梦中,哪有什么包子不包子?那是个虚幻的现象而已。你这么理解你就懂了,你就搞明白了。
如果说你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你搞不明白:怎么佛今天这么说,明天那么说,翻来覆去地说,搞不明白。一会儿说不行,一会儿又说行了,不清楚他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我们用这个阶段来看,我们就能搞懂。所以说,虽然六祖说了,我们修净,“做此见者,障自本性”,但是现在这阶段我们不能听他的,就是本身我们本性已经被障了。你不修净,这个自性啊,永远被障着出不来,你只能修净。修到啥程度呢?真的把这个障碍去除了,这个净。的的确确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再修了,再找了。本身就是净的,你再找净,你就是在又起妄念了,又起妄觉了,心外你自己又给它糊了一层纸,那就错了,是这么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