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才女偶尔也“吃货”

ZT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 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 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才女张爱玲也有“吃货”一面。张爱玲在其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里提到 “报刊上谈吃的文字很多,也从来不嫌多。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


对 于吃,张爱玲甚有心得,笔尖纸端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常见各种描述。《茉莉香片》,故事沉重压抑,开篇却是清新浅淡的细语:“您先倒上一杯茶──当心 烫!您尖着嘴轻轻吹着它。在茶香缭绕中,您可以看见……”捧一杯香茗,读爱玲的文字,的确是一种最合适的氛围。在《十八春》里,沈太太给世钧送吃的:“这 莴笋圆子做得非常精致,把莴笋腌好了,长长的一段,盘成一只暗绿色的饼子,上面塞一朵红红的干玫瑰花。”这一段颇传神,有季节的韵味。还有很多,松子糖、 云片糕、桂花蒸、酸梅汤……都是张爱玲的心头之爱。


 这些是比较雅致的饮食,张爱玲更喜欢的是充满了烟火气息的平民食物。“大饼油条同吃,由于甜咸与质地厚韧脆薄的对照,与光吃烧饼味道大不相同,这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有人把油条塞在烧饼里吃,但是油条压扁了又稍差,因为它里面的空气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


  张爱玲笔下的食物,通常都很平易。胡萝卜、腌菜、烧鸭、紫菜、蛋花汤……最可爱的当属臭豆腐。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张爱玲写到“无论如何,听见门口卖臭 豆腐干的过来了,便抓起一只碗来,蹬蹬奔下六层楼梯,跟踪前往,在远远的一条街上访到了臭豆腐干担子的下落,买到了之后,再乘电梯上来,似乎总有点可 笑。”小说《十八春》里,她又细细描写招弟买臭豆腐、涂抹辣酱的过程,“就像在面包上涂果子酱似的,把整块的豆腐干涂得鲜红”。


 张 爱玲给人的印象,微仰着头扶着腰际眼尾斜斜地扫过来,高傲孤绝似乎远隔于俗世之外。但这些饮食文字拉近了读者对张爱玲的感观。张爱玲若为普通人,或许也是 一个嘴角噙着笑意洗手做羹汤的妇人,这样寻常的幸福是她的心向往之吗?她若是真的这般的幸福着,她会不会变得庸常而泯然众人?假若那些传奇的“张氏”文字 缺席了,这世上可还有唯一的永远的“张爱玲”?


在舌尖上品味张爱玲,品出的不光是美食,亦是人生各种说不尽的苍凉滋味。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