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志传前言

张龙志传前言

张龙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农业教育家、畜牧学家、养猪学家。曾任山西私立铭贤学院代理院长,山西农业大学校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第五届代表,全国科学代表大会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龙志先生曾于1959年和1978年两次主编全国农业院校《养猪学》教材。

龙志先生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在上世纪50-60年代国民经济“三年大饥荒”时期,在粮食饲料极其匮乏的情况下,龙志先生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科学研究,发现在我国农村中等营养条件下,用我国南方猪(内江猪)北方猪(马身猪)杂交可以获得较大杂交优势,二元杂交猪日增重为北方猪的140%,再加上外国猪的三元杂交猪日增重为北方猪的154%。此项成果经过大面积推广,如雪中送炭,解决了直到国家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粮食过关之前的重大时代难题,可谓中国杂交猪之第一功臣。

龙志先生于1910年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自幼受孔孟之道熏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少年丧母,曾经失学在药店当伙计三年,在19岁那年他为了圆求学之梦,逃婚离家出走,步行千里到孔祥熙先生在山西省太谷县开办的铭贤中学半工半读求学,受教于学以事人真知力行的铭贤精神。他孤身自力,先后求学于北京燕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并获得学士学位。1945年获得国民政府资助赴美留学机会,1948年在IOWA大学获得动物生产硕士学位回国。

龙志先生是西方为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学术专才和学科奠基人,肩负着引进西方现代科技文明,培养造就人才和科教救国的历史使命。同处于一个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满目疮痍,波澜起伏,走向复兴的动乱和伟大时代。解放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极左路线干扰,特别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浩劫和对教育的破坏和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围绕着这位伟人的人生历程,本书还详尽收集了他众多朝夕相处的同事、朋友和学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他的回顾与评价。也对他的爱人曾桂琴先生,他的三个儿子,文炳,文焕与文灿的相关故事作了介绍。

在文化革命九死一生的岁月里,龙志受到迫害,曾经多次不堪凌辱,忍无可忍,痛不欲生。他爱人桂琴曾经多次劝告他我相信你没有问题,你怕啥子嘛?真金不怕火炼你一了百了走了,丢下三个上中学的儿子,让我怎么办?在文化革命中期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审查交代更加严酷,批判斗争更加惨烈,政治空气更加窒息。龙志被批斗四次,隔离审查两次,甚至受到连续日夜逼供和体罚,他的生命也受到有生以来最为严峻的心灵和肉体考验。在得知一位讲师自杀后,龙志非常痛惜,在日记中写道:万一你认为你没罪,那么你怕什么,真金不怕火炼”。“求生有道理开路,屈死无辜冤断魂”,那是他们夫妇在走投无路时的唯一希望,在黑暗冬夜里的一线光明,也是他们在生死关头互相鼓励、坚持到最后胜利的勇气和力量。

书中最为珍贵的史料乃是龙志先生在文化革命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亲笔撰写的200多篇日记,把读者带回那个疯狂年代,原汁原味地详尽纪录了一个留美教授在长达两年时间里被诬陷、被审查、被劳改,被打入另册和全家受到株连,度日如年、浴血拼搏的心灵路程,正是“三尺猪舍洒碧血,万言日记录心声。”                

在文革漫长岁月中,龙志被加以种种罪名打入冷宫,为了在政治上世世代代翻身,龙志尽心尽力改造自己,甚至不惜以身殉道,不断编织着一个个“入党”和“英雄”的美梦,“倾盆汗水洗旧过,滴滴心血铸新身。” 1971年夏天,清队刚刚结束,“恢复自由倍感恩,惊魂稍定渴立功的他又花了三个月主动到全省各地调查猪种资源,保护了濒于灭绝的山西“马身猪”,并且于1972年与助手一道写成“猪的杂交与育种”一书。最终,他竟然美梦成真,被学校评为思想改造积极分子。

本书还介绍了在文化革命后期65岁高龄时,龙志先生又遇到新的挑战,“风云突变办分院,父子离乡配边关”,奔赴雁北分院开辟新天地,艰苦创业的历史,和他“暮年迎来夕阳红,孤雁归巢喜团圆”的喜悦。以及他喜逢科学教育春天,返回母校, 担任校长,大展宏图的壮志豪情。

在龙志先生去世近20年和山西农大建校100周年之际,学校于200510月为龙志先生竖立铜像,发生了“师生共弹重逢泪,天人同庆化秋雨”的动人场面。

作者首先感谢龙志先生在文化革命中的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里,抱着对事业和国家前途的坚定信心和必胜信念,在巨大精神和肉体压力下坚持书写的200多篇日记,感谢他老人家一生精心收集、保存的许多珍贵资料和照片,使我们有机会让他们重见天日。希望读者能够原汁原味地理解那段激情燃烧的历史。

本书的一个亮点是作者在不同的章节里,穿插了唯能把握及表达主人公当时意境和情怀的诗歌,她们没有拘泥于韵律的规范。试图高度地概括、临摹和升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思想境界,旨在提高本书的文学性、思想性、精神性和真理性。

作者总结龙志先生“顺天应时多仁智,若水如山悟道深”。 龙志先生一生执着地追求、学习、感悟、掌握、坚信、坚持真理,不断克服重重困难,超越一个个难关,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他经历了近百年国内重大历史变故的历练,甚至几度个人生死考验,他都能够一次次面对逆境,化险为夷。面对重重政治和经济困难,正是他对科学的那一份执着追求,成就了他的事业;面对文化革命十年政治黑暗时期的精神打击和肉体迫害,也正是他对于真理的那一份执着坚信和坚守,挽救了他的生命,完善、成就了他的人生道路,终于迎来了国家、人民和人生的春天。

龙志先生一生忠烈,视死如归。他的“成仁之道”不仅体现他在文革“天下无道”的黑暗年代里“宁可就义身殉道[1],不愿含冤枉轻生”的决心、信心、胆略与智慧,更表现在他暮年不惧死亡、穿越死亡的精神境界。在他临终“我的自传”遗文中披露如果自己倒在讲台上:“为事业而死,不是比泰山还重吗!如果一个人死了,其他开会的同志们一定会拿起接力棒奋勇前进!再接再励,那么对死者来说,他已鞠躬尽瘁,死得其所,不是虽死犹生吗!。最终成就了他“心血滴尽凌云去,久愿成真道殉身”的伟大遗愿和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

龙志先生一生追梦的成功与成就是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了几千年人类文明所沉淀的真理之道。其中主要有感悟领会,潜移默化几千年我国根深蒂固儒家文化“孔孟之道”的精髓,也受到西方“耶稣之道”和“铭贤精神”的影响。当然,也不能不提到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毕竟龙志先生的后半生是在那样的政治氛围中渡过的。这个“真理之道”就是本书力图总结和弘扬的核心思想和精神灵魂。                                                     

作者感谢书中张龙志先生同事吴仲贤、郑丕留、张仲葛、张照、冀一伦、陆智良、罗明、齐守荣、李琼华、盛夀藻、赵景逵、阎玉田先生;龙志先生学生杨忠源、唐显作、师骏华、郭传甲、米文正、谢文彩、陈榜伟、刘晓辉、韩俊文先生;龙志先生朋友刘世钰、洛叙英先生和张淑京女士等择写的回忆文章,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龙志先生的方方面面。

作者感谢张文焕先生收集大量珍贵史料和张文炳先生的支持。感谢山西农大领导和同事石扬令、董长生、陈俊东、李洪全、刘文忠和曹果清先生多年来的巨大支持。感谢武林秀、陆微、张文鹅、韩林香女士;阎慧生、邢德慧和刘世平先生的无私帮助。没有他们的帮助,本书的完成是不可能的。

 

有诗为证:

 

  愚公龙志

儒生龙志身寒门,少小失母少知音                               
 
边城婚约留不住,千里求学离榆林。                               
铭贤工读誉铜匾,燕京医科榜题名。                               
抗战求学到中大,母校执教识桂琴。                               
远洋留学延婚期,跨洲苦恋月传情。                                
铭贤之子回铭贤,遥拜高堂庆晚婚。                               
大地易帜迎新主,神州抗美执新政。                
顺天应时多仁智,若水如山悟道深。                 
接踵审查无所惧,运动间隙插探针[2]                               
基因差异巧利用,中西合璧辟蹊径。                 
遗传营养新突破,人大代表进京城。                                
文革蒙冤百宗罪,清队添愁千朵云。                
三尺猪舍洒碧血,万言日记录心声。                 
五年劳改如一日,愚公故事广传颂。                
惊魂稍定赴边村,八千里路查猪种。                                                                
雁门关外寒冬雪,晋阳大地暖春风。                               
十年长夜终有尽,一声春雷国家兴。                                
暮年荣归铭贤地,科教兴校担重任。                
育成新种成史命,保留土种记头功。                                                      
勤育桃李满天下,主编教材创意新。                
心血滴尽凌云去,久愿成真道殉身。                
朝夕相处竟永诀,生死相思欲断魂。                
再应召唤入铜像,天人共庆泪倾盆。                 
回首百年书长卷,相会悦在无言中。

http://www.lulu.com/shop/wencan-zhang/%E5%BC%A0%E9%BE%99%E5%BF%97%E4%BC%A0/paperback/product-20740682.html

 



[1]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孟子尽心上”》 

 

[2] 分子遗传学用来测定基因型的DNA针,此处指猪遗传学营养学科学研究。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张龙志传前言
  • 天道同一 合一于道
  • 学习真理智慧人生
  • 若水如山 恩典难忘
  • 爱的力量(怀念母亲)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