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鸟永不老去

书房里有本高尔泰先生写得《寻找家园》,常翻开读读.我对高尔泰先生,怀有深深的敬意。我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高先生正好和我母亲在同一个系工作,那时,他因为"异化",还属于被批判对象,母亲常说高先生是很有才气的人,一直挨整,太可惜了。

高先生不仅是画家、美学家,也理应是一位散文大家。《寻找家园》是高先生的回忆性随笔,几乎没有任何理论,写儿时,写景物,写劳改,写文革,怀人忆事,间或反思,沉痛而且沉重,才华横溢,文笔超逸,高先生的文章读来让我想到爱默生眼中的蒲公英,根很深,带着泥土,还是湿的。后来读了他的《美是自由的象征》后,明白:《寻找家园》渗透着他的美学思想。



转一篇《寻找家园》里的小文:

石头记

在噩梦般的记忆的灰黑色背景上,敦煌莫高窟呈现出神话般的五彩缤纷。初到那里
的日子,置身在两个梦境之间,头脑有点儿飘忽。 穿着一身不合身的新衣服(都是远方的
母亲和姐姐做了寄给我的),到处东张西望,逢人咧着大嘴傻笑。

那些天没给我任务,让我先看看洞子。洞里很暗,只有上午和中午光线好的时候才看
得见。其余的时间,我在洞外四处溜达。有好几天,是在莫高窟周边的山里打转。
北面没山,是大沙漠。西边的鸣沙山,南边较高的无名乱山,东边的三危山,我都爬上
去过。除鸣沙山是沙山以外,其余的山顶上全是石头。灰褐色的、紫金色的、铁青色的、精黄色的石头,都含着云母,质地不那么坚硬, 久经烈风吹拂,刀砍斧劈一般。远望峥嵘峻峭,近看密密麻麻都是裂纹。用力一扳,有时可以扳下一块。有时那一块还可以再掰开成几薄片。有时掰开来里头有海洋生物的化石。或珊珊,或海藻,或螺或贝,还有鱼,一如嵌进了一副完整的鱼骨。纹理清晰,栩栩如生,但与石头同色。不,它就是石头。

我常在山顶独坐,默对宇宙洪荒。看茫茫沙碛上蓝色的云影不息地奔驰,听这些石头
无声的话语。它们告诉我亿万年前这里曾是海底,告诉我亿万年不过是一瞬间,告诉我无
限时空中这一瞬有等于无,告诉我没有刹那没有永恒物与我都是虚幻的流影。告诉我所
有这些事实,它们都拒绝接受。它们要坚持存在,挑战绝对零度。莫道是地老天荒无人识,
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有次偶然相逢。

迎着烈烈长风,听这些无声的话语,我发现这些冰冷坚硬的石头,都有一颗柔弱温暖
的心灵。像是凝固的火焰,静静地一动不动。千万年彼此相望,怀着爱情的苦痛。我想,
有这苦痛,胜似没有这苦痛。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生。接受这世间万物共同的
宿命,也是一份难得的睿智。

我把一些完整的化石带回莫高窟,同事们见了都笑,说我少见多怪。这东西一点儿都
不稀奇,整个西北高原,直到内蒙青海新疆,可以说满地都是。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它
们。房间里几个空空的书架上,一排一排都是石头。它们有时是朋友,萍水他乡,相识虽
新有故情;有时是一种哲学,或者一种宗教,一种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窗;有时单纯地只
是一种艺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呈现出生命力运行的轨迹。带着山风海涛,带着劫火的
寒光。如此犷顽,又如此纤柔。

后来书架要放书了,石头们陆续都装进了纸箱,房间里放不下,放到门外廊檐底下。
搬家时遗下几箱。"文革"时全部丢光。道是有情还无情,它们又回到了混沌的故乡。而
我,还在不由自主地,被历史的游涡带着走。漂流中写过一些回忆敦煌的诗,其中两句是:
相知唯有玲珑石,伴我沉吟到夜阑。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自由鸟永不老去
  • 什么是幸福?
  • 2012, 魅力瞬间
  • 一生一会
  • 自由,身轻如燕般的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