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听到「文化研究」便为之却步,认为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内里是一堆不容易明白的理论。
其实,文化研究并不是这样的。文化研究的开山祖师威廉士 (Raymond Williams)就提出「文化本是平常事」(culture is ordinary)。
为了使更多人了解文化研究这门学问,由朱耀伟、陈英凯、朱振威三人编著的《文化研究60词》一书就是以日常生活事例,解释文化研究的理论和相关应用概念,务求真正建立「文化本是平常事」的思考氛围。
(苹果阅读器 汇智出版精选 推荐文化读本)
相信当你细意咀嚼书中各门学说的概念与理论,你对世界的看法,定必起变化。
此书别出心裁、经过深思熟虑编排而成的「文化研究辞典」。在传统上,文化研究学者所撰写的专著,大多数本就理论与实践兼备:一方面游走於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各领域的哲学理论,形成层叠式的典范架构,另方面又刻意从日常文化文本点滴中摄取养料,使之与理论相互切入、渗透继而互动,两者相得益彰。本书亦不例外,在编排上明显以理论 / 实践为相对基项。然而从篇幅、内容以及取材看,本书却能超越一般工具书的局限,对其中基项均有精简却深入的发挥。它秉承了文化研究基本精神,从环绕我们周遭那既有趣又具社会意味的事物(例如流行文化),确实做到契入稍为艰深的观念性话语,在轻松文娱项目中取得丰富的教育成果。
文化研究在香港经已有至少二十年历史,但仍然於学界中存在误解。曾经有学院高层公开表示,此科目不应在大学本科课程出现,认为二十岁左右的年青人没有能力接收文化研究所侧重的批判思考。而本书的出版立场,却正确的不肯认同於这种狭隘的见解,反而在深入浅出的努力下,悉力拓展其适用范围。本书不单只针对大学程度的文化研究讨论,更直接向中学老师以至同学招手,期望能在如通识科这方面提供入门途径。文化研究本身在取向上特别重视跨学科研究,早已在理念和实践的互动中,彻底切入廿一世纪的「网络」连贯式世界观。这世界观和其中价值早已就具观於大学或中学的通识取向,其中所强调的「通」和「识」,肯定在香港教育的发展中担当重要角色。现时大学的文化研究课程,不论在理念方向和教材上,简直在替迟来的中学通识度身订造,两者又在广阔度和跨越性上不谋而合。故此当现今中学「通」识在文科理科分隔数十年後重建桥梁,文化研究一样显得举足轻重。
本书三位作者在这教育领域中,已经步入堂奥。从个别段落基项的取材、范围和学术层次看,三位作者均能精确把握命题核心,同时又不乏针对香港的「本土政治」而发挥的独特见解。本人对这既具体又将会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深表佩服,衷心期待其在香港文化研究领域中开花结果!
本书虽名「古今」,但论述的立足点又岂止历史,其实也横跨了哲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范畴,「博士」未必能为,「通士」则庶几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