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情绪使人与身外事情脱轨,沉默、伤感占据心灵,无心于外界变化。这是自我存在的一种状态。忧郁的情绪中,有时指向一段回忆,某次交谈的情景、某人的影像;有时则完全无所指向,无特定的对象,只是沉湎与情绪之中,感覺自己总是处于空虚之中。空虛使人无法找到人生的目标,近日在网上看到一本不错的书,<<陌生的哲学》,感觉对自己启发挺大的,与大家分享一下。本书作者思考的人生问题,带引大家反省自我、反思生活,尝试从生命中体验哲学的奥妙,寻找人生的方向。也许会给在迷途中大人们带来启发,远离空虚,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空虚感首先伴随着烦闷。忙碌的生活中,憧憧往来的社交生活填塞了所有思考的空间,人不自知其纷驰而外散,以为一切都是充实而确切的。所以,现实存在着的一般人很少静下来反省,理想、修养、同情、爱心等内在的感触全隐蔽起来,含糊地混拖过去,一切都是旁观式的。一旦遇上不如意之事,他只懂得气愤不平、怨天尤人。他可以运用理由解释不如意之所以然;因为交通规则太宽松,所以没有严惩那撞伤我的司机,社会太不公平!股市大幅下跌,只怪自己太贪心,没有在高价时卖出……理智式的理由很快将不如意之事外投,怨愤则通过分心而宣泄掉。所以,一般的不如意之事并不教人面对生命的存在,相反地,它们使人分心于外物之得失,重新投入纷驰的生活。分心是一种处理烦闷情绪的技巧,它本身是下意识的、不自觉的,稍觉烦闷时变向外窜动;与朋友电话聊天,到热闹的街道逛逛,或者大吃大喝一顿,通过一些刺激的食物麻醉自己,以待恢复过来,又重新纳入有规律的生活。
烦闷当然有种种原因,但基本上有两类形态;一为有所向的,有所着落的;一为无所着落的。有所着落是我们对某现象有所厌烦,由于现在遭遇该对象,所以牵动烦闷心绪;讨厌粉红色,偏偏住进一所粉红色的房子,浑身不舒服,引致烦闷,烦厌;讨厌雨天地上湿漉漉的,偏偏下雨,不能外出;一次会面、一次交谈、一件小事故触及自己不愉快的烙印,都会引起烦闷沉默。
纷驰过度,情绪变得流动不定,心随境迁,不断为外无所牵动:如意时,一切舒畅乐观、意气风发,但稍有不如意则难以自控,或纠结于内、闷闷不乐,或摔东西、耍脾气,向外宣泄,最后自陷烦闷之中。感性敏感者,因未经历太多的挫折,并无人生经验,易发展为任性。任性的人不能接受生活的不顺畅,通过发泄行为来对抗当下的处境,但对抗一旦失败,就被烦闷侵盖。
无所着落的烦闷并无特定的对象引动其感触。比如经过一轮的忙碌,休假数天,人稍停下来,蓦然反问自己,如此忙碌究竟为了什么?一生就循此下去吗?无可回答,空余疑问。假设没有另一种规律的生活,以另一种忙碌取代先前的忙碌,人就会突然虚脱,陷入空虚之中。
空虚就是起落无端的烦闷,本质上是意义的失落。失落感(sense of lost)不是真的失去什么,不是掉了钱包,不是失去了工作,而是突然从外在的关系网中撤出。所谓外在关系网,其实是一重重意义脉络;金钱、名位是有意的,朋友、爱情是有意义的;反之,劳苦、疾病是无意义的,失恋、失业是无意义的……现下的忘失感就是失去了意义。此处的意义并非字词的meaning,而是一种实在感。我觉得看电影有意义,表示看电影实在、有意义;我觉得家庭最重要,即表示人伦生活有价值。但是,不知何原因,当下竟然撤离出一切原本认为有意义的事物,而陷入一种茫失状态,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毫无意义,乃至最痛惜的生命都觉得毫无意义。其间,人会面对一种不可名状的惆怅,就几个惆怅什么呢?莫可名状,一种厌倦感涌至,逐渐蔓延扩散至瘫痪。孤单一人躺在床上,不想动,先前欲求一些消遣的想法藏匿起来;平日兴高采烈去看电影,找朋友聊天或者上街购物,现下都不感兴趣,甚至奇怪以前为何如此乐此不疲呢?呆望着天花板,偶然数数天花板的裂纹,良久,良久,才转动一下身子,但全都是无意义的动作。
从空虚中走出来,活出别样的自己.
,阅读地址http://itunes.apple.com/cn/app/hui-zhi-chu-ban-jing-xuan/id513828065?m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