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不姓 李】 -- zt

本帖于 2012-05-23 05:27:36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开心豆豆 编辑

 

老子不是李耳

 

 



摘要:

关于老子的身份、生平与《老子》一书的作者到底是谁的问题,虽然长期存在争议,但通常的说法都是以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倾向性看法为依据,即认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其实,无论是从李姓起源的时间与由来、先秦称人名书之例以及《老子传》中所载李耳与孔子后裔代数的差距来看,还是从先秦主要典籍中都无有关李耳的记载,更无老子、李耳互见的文献来看,都可以肯定,老子并不是李耳。 

 
关键词:老子;李姓;李耳聃;考辨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8)02-0145-04 
 

 

有关老子的姓名、身份、生活时间、生平行事等问题,一直是一大疑案。

到底谁是《老子》一书的作者,也长期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究其原因,则不外乎因为先秦时期留下的有关材料太少,而在传说中又存在几个老子或者与老子可能相关、至少有疑似关系的人物,所以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老子,或者谁才是世传《老子》一书的作者,在汉代即已模糊不清,早在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就已无法确定,因而他在《老子韩非列传》中不得不同时列出了三个当时被认为是老子的人物。自汉而后,随着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逐渐被神化,附会之辞渐多,也就更加异说纷呈,歧见迭出,而围绕着他及其著作的迷雾也就越来越浓。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因为其人其书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对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又实在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所以,这些问题又无法回避,自然也就成为了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对象。虽然长期以来没有定论,不过,笔者认为,将各有关人物和资料互相排比考证,逐层分析,应该还是可以理出基本线索的,其第一个结论就是:老子不是李耳。 
虽然这种说法已有人提出,也有人反对,但不仅从各种材料的梳理中能够得到应证,而且通过对主张与反对者的主要理由进行比较分析,也能判明是非。 

 
现存关于老子的详细记载,最早的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尽管其中列出了三个可能的老子或者在当时被认为是老子的人物,而且司马迁偏向于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在《仲尼弟子列传》中也明确地把老子与老莱子区分开来了,但是无庸讳言,他在本传中的表述是不清楚的,其判断或者倾向也是错误的。在他之后,虽然刘向《列仙传》、《汉书·艺文志》及边韶《老子铭》、《经典释文·老子音义》等都相继认定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或号聃,即传世本《老子》的作者,并且成为了一种主流的看法,但事实上都是缘于司马迁在资料缺乏而又传说纷纭的情况下所作出的误导。在近代以来一大批学者考证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揭示其误: 

 

 

 


第一,春秋时无李姓,也无李氏,老子必不姓李或氏李。《老子传》中所载的三个可能性人物中,有两个是春秋末年人,与孔子同时而且至少有一个年长于孔子,另一个即使小于孔子,差距也不会太大,这在《史记·孔子世家》及其他一些文献中都可以得到印证。而据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的考证,春秋时有老姓而无李姓,所以老子不会是姓李:“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

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都同意唐兰之说,

郭认为:“在这儿我不妨先说出我自己所得到的结论,我的见解是以唐说为近是。”

马指出:“老聃者,氏而字之。”

陈亦认定:“关于老子,人们都说他姓李名耳,……此系俗见。……老子就姓老,故称老子。正如诸子百家各有其姓一样。孔子姓孔,孟子姓孟,墨子姓墨,杨子姓杨,庄子姓庄,荀子姓荀。唯独老子给他姓李,焉有此理,此与当时姓氏规律不符。老聃即老子的姓名,何来李耳之名。”

 

在唐兰等人的基础上,高亨先生通过进一步的考证,在其《老子正诂·前记》中指出:“余谓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所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了四条证据:一、“古有老姓而无李姓”,《风俗通义》:“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后。”春秋时代二百四十年间无姓李者,《史记·循吏列传》中的李离,系《左传》士离之误,不作李,《战国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二、“古人姓氏多本字,借同音字为之。所借各异,故一姓往往歧为数姓。……故老之变李亦语然而转。”三、“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他还从《老子》一书中引大量语句,以证幽、之二部音韵相通,“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其韵又属一部,然则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四、“周秦旧籍若《庄》、《荀》、《韩非》、《吕览》、《礼记》、《国策》等,于孔墨大师皆举其姓,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明见老子原姓老矣。”唐兰先生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只可惜他没能进一步指明李耳原本就不是老子。郭、马二先生同样也没有揭明这一层,而陈独秀虽然认定了老子不会名李耳,但也未进一步指明原本是两个人。高亨先生的进一步考证,第一、四条可为老子姓老不姓李之证,但第二、三条则是因为过分拘泥于老子姓李名耳的旧说,有强为迁就之嫌。因为如果李耳是春秋时人而从他开始就已从老而改姓李,那么,与前面所说春秋时无李姓本身就发生了矛盾。当然,高亨先生后来对其观点进行了修订,提出老子姓老名聃,很可能就是《左传》中所记载的老阳子的说法。不过,他早年的这一观点还是颇有影响,不仅为后来赞成这一说法的学者运用,也被反对者作为反驳的例证,这是后话。

 

 
第二,即使春秋末期已有李姓或李氏,老子也不会姓李或氏李。对于春秋时无李姓之说,李水海先生在其《老子姓氏考辨》中提出了驳难,并举出《吕氏春秋·先己篇》高诱注引《左传·闵公二年》有“李克”,《韩诗外传》卷二有“晋文公使李离为理”,《史记·循吏传》记载:“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作为例证。但李克为战国初魏国人,清代崔述、梁玉绳等人还认为就是李悝,《左传·闵公二年》只有里克而无李克,高诱注引为李克,应误;至于李离,高亨先生已辨为士离之误,当亦不能作为春秋时有李姓或李氏之证。退一步来说,即使春秋后期已有李姓或李氏,也并不能作为老子姓李或者氏李之证。因为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 喻几凡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02期

 

 

 

【】


所有跟帖: 

有理,胡适之先生也倾向于这一说,而不赞同太史令的说法。 -渔樵耕读- 给 渔樵耕读 发送悄悄话 渔樵耕读 的博客首页 (329 bytes) () 04/26/2012 postreply 19:43:50

独秀快语:老子就姓老,故称老子。 -- 可爱, 可笑, 直人也! -弓尒- 给 弓尒 发送悄悄话 弓尒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26/2012 postreply 20:21:54

有趣 -一千零六夜- 给 一千零六夜 发送悄悄话 一千零六夜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28/2012 postreply 03:32:44

本人赞同独秀先生的快语,因为我在文章中读到“古有老姓而无李姓”:)))。 -广陵晓阳- 给 广陵晓阳 发送悄悄话 广陵晓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28/2012 postreply 14:59:30

好个 “古有老姓而无李姓”:)))。 -弓尒- 给 弓尒 发送悄悄话 弓尒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28/2012 postreply 15:47:4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