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十四)临安繁荣(下)

本帖于 2012-05-01 13:19:35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开心豆豆 编辑

    因此,杭州市政府决定把中山路改建为步行街,重新命名为南宋御街,现已建成开放。在高银街到西湖大道步行街区域,将原来行道树:梧桐移至街心,引水入街,设置花坛,局部增植香樟等四季常绿树种,结合散落的方池,营造南宋园林气息。同时将吴山的山意和西湖、运河的水乡意境相结合,形成具有杭州历史人文气质的山水园林景观。沿街建筑进行翻修,三层及以下的木结构建筑都保持坡度屋顶,并采用小青瓦铺设,同时保留屋顶上的老虎窗,再现江南民居特色。御街步行街南端和河坊街相接,有电瓶车可以代步,从西湖大道到吴山广场来回。

       南宋临安的商业十分发达,远远胜过北宋的汴京。对此,南宋吴自牧在其所作的《梦粱录》一书中有载:“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示,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行分最多,且言其一二,最是官巷花作,所聚奇异飞鸾走凤,七宝珠翠,首饰花朵,冠梳及锦绣罗帛,销金衣裙,描画领袜,极其工巧,前所罕有者悉皆有之。”又说:“盖因南渡以来,杭为行都二百余年,户口番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往来辐辏,非他郡比也。”在临安的商铺中,东京人开设的饮食店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都城纪胜》“食店”一节述及临安的食店时说:“都城食店,多是旧京师人开张。”宋嫂鱼羹就是曾住汴京最大酒楼:樊楼附近的宋五嫂创制的,在高宗游西湖时献给皇帝而出名的。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各种交易甚盛,万物所聚,应有尽有。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有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专设“市舶司”以主其事。

        宋室定都临安后,直接为皇室、官府服务的、规模庞大的官方手工业作坊在临安纷纷建立,同时东京等地大量具有各种手工业技艺的专业人才也大量移居临安,这大大改变了当地官、私手工业的结构与比重,并对都城临安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纺织、造纸、印刷、陶瓷、造船及军火等都居全国前列。尽管杭州这些手工业的生产历史非常久远,且至北宋时已有相当的规模,以前发达程度不能和宋室南迁后同日而语。学校教育、文化娱乐继承北方尤其是汴京的遗风,也有长足的发展,瓦子(游乐场)规模胜过汴京。

        宋室南迁后,由于汴京人大量移居临安,因此杭州普遍流行着北方语言。南宋初年,临安居民的语言,可以明白无误地分辨出“杭音”和“北音”两种语音,经过一段时期以后,北方的语音成分和所用的词汇,逐渐和“杭音”融合。著有《杭州话》一书的杭州方言研究者曹晓波说:“使杭州方言起了实质性变化的,是宋高宗赵构的偏安,杭城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以后。当时,五方人士汇集,南北语言混杂。为了便于交流,杭州的历史责任,需要它的方言‘反主为客’起一种官方语言的作用。在这一种官方语言的产生过程中,杭州市井中的吴(越)方言,也就在南北文化的兼收并蓄中渐渐退居为‘山’话‘村’语,官方的书面化语言逐渐突出。”

        杭州话,这里指的是杭州市区和部分近郊地区使用的地方方言,与大杭州市境内其他地区的方言有别。杭州话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区和杭州近郊,大致东至下沙,南到钱塘江边,西自五云山、转塘至留下附近,北经拱宸桥至三墩,东北经笕桥至乔司,不包括杭州远郊以及新近并入的萧山、余杭两区。保守估计,中国以杭州话为母语的人口在一百二十至五十万之间。

        关于当今杭州话区别于一般吴语的原因,以南宋迁都为代表的几次北方移民涌入是学术界早有的定论。在永嘉之乱、南宋迁都和八旗南驻三次语言融合中,永嘉之乱是对整个吴方言产生影响,不限于杭州话,一般认为南宋迁都奠定了今天杭州话的基本构架,对于杭州话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南宋迁都造就杭州话是学术界的共识。八旗南驻是清初满人加强对汉人控制一项政策,凡设将军、都统的地方都有旗人驻防。清代其它设有将军的八旗驻防城市,如广州、福州,其营地不在城内,对当地语言影响没有杭州大。杭州的驻防城建在涌金门之北,钱塘门之南的西湖东岸城区,位于今湖滨路以东、岳王路以西、庆春路以南、开元路以北的一大片繁华区域,杭州人叫“旗下营”。顺治五年(1648)动工,七年建成,占地1136亩,顺治十六年又向南扩大了75亩,雍正五年(1727)、同治八年(1869)和光绪年间先后修葺过三次,一直保持到民国成立。二百多年,旗人逐渐习惯于定居城市的生活,与汉人广泛交流,影响杭州话,使之产生吴语其它方言所没有的儿化情况。所以杭州话是吴语中的一个另类,语言学上称为语言孤岛现象。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