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室南迁促进了杭州都市的繁荣,使杭州成为国际上第一流的都市。南宋遗民灌园耐得翁在所著《都城纪胜》一书的序中云:“自高宗皇帝驻跸于杭,而杭山水明秀,民物康阜,视京师其过十倍矣。虽市肆与京师相侔,然中兴已百余年,列圣相承,太平日久,前后经营至矣,辐辏集矣,其与中兴时又过十数倍也。
南宋朝廷精心设计的贯穿京城临安南北的“御街”,就是当时临安的主干道,两旁集中分布着政府机关、各种商户,近年成为杭州新开发的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本世纪初在建设万松岭隧道东出口严官巷时发现古迹遗存,就把道路建设规划作了改变。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于2003年12月至2004年8月对严官巷的南北两侧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一千二百余平方米,发现了南宋时期的御街、御街桥堍和桥墩基础、道路、殿址、围墙、河道、石砌水闸设施以及元代石板道路等重要遗迹。这个“严官巷南宋遗址”被评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经过考古部门近年来不断考古发现,并和描述南宋御街最为详尽的史籍:《咸淳临安志》对照,南宋御街的脉络日渐清晰,现在的杭州中山路就是当初御街的基本走向。《咸淳临安志》是这样描述经最后一次修缮后的御街:“御街,自和宁门外至景灵宫前,为乘舆所经之路,岁久弗治。咸淳七年(1271)安抚潜说友奉朝命缮修,内方部桥路口更太庙北,遇大礼别除(授)冶外,袤一万三千五百尺有奇。旧铺以石,衡横为幅,三万五千有奇,易阙坏者凡二万。跸道坦平,走毂结轸若流水行地上,经涂九轨,于是为称。”据此记载,杭州临安城的御街南起南宋皇宫北门和宁门外,也就是现在的万松岭南侧的凤凰山脚路口,经过朝天门,也就是现在的鼓楼,往北到武林门前的中正桥,长达一万三千五百余尺,宽七十二尺(约二十三米,一轨八尺,宋尺略短于今尺,三十二厘米左右)。这条御街本是吴越国时期,钱镠首次扩建杭城时的中轴线,南宋时又成为临安城的中轴线,它仿效汴京御街,在街中划设御道、河道、走廊等不同功能的分道。御道不许旁人行走,巨石横铺,共用三万五千多块,这次整修更换了已损坏的两万余块。和现在北起环城北路,南至万松岭路中河路交叉口,全长4.3公里的中山路走向和全长都基本吻合。
原来那时景灵宫(在今武林路西侧)供奉着皇室祖先塑像,皇帝在“四孟”的 时候(四季的第一个月,具体在哪一天要由钦天监选择黄道吉日)都要离开皇宫到那里朝拜祖宗,这条御街中心的御道就是当时给皇帝行走的专用道路。此外,每三年,皇帝还要进行一次为期三天的祭天仪式,也要启用御街。他沿着御街到景灵宫吃斋祭祖,住一晚后,再返回太庙(今鼓楼附近,供奉皇室祖先牌位的场所)住一晚,再到城外的郊坛祭天,再住一晚后返回皇宫。这就是南宋御街的来历。
中山路在上仓桥路附近有一个南宋御街遗址陈列馆,进门是一个木结构穹顶,我猜想设计这建筑形式的灵感,应该来自上世纪末考古发现的绍兴印山的越王允常(勾践的父亲)巨大的木结构墓室。地面往下是玻璃罩里展示包括御街在内的四个文化土层,最上面的现、近代的中山路路面层,第二层为明清文化层,有很多断砖碎瓦和青花瓷片,第三层为元代文化层,那时叫大街,最底下一层就是南宋文化层以五代和宋代特色建筑用砖为代表,较现代砖细长,形似香糕就叫香糕砖,用来铺设御街路面,南宋后期重修路面时,也有用石板铺设的路段。
地面上是陈列馆展厅,那里有一张展示临安皇城的地图,上面可以看出,御街南段的东侧通江桥一带是为大内及官衙服务的官府商业区,南段西侧是南宋朝廷重要机构,如:中枢机关三省六部官署、皇室宗庙太庙和五府等。御街中段,自朝天门至棚桥是临安城的中心商业区,两旁店铺林立,百货云集,附近的酒楼饭馆、茶肆点心遍布,夜市繁华与日间无异。御街北段大致是棚桥至众安桥、观桥一带,此段是文化娱乐地段,棚桥一带是京师书籍店铺最集中的地方,往北当时是最大的娱乐中心:北瓦,附近又有朝廷礼部的贡院,是举行科举考试中心场所。每逢科考,有数千上万的举子在此参加最高的考试。北瓦内有勾栏十三座,日夜表演杂剧、傀儡戏、杂技、影戏、说书等多种戏艺,每日有数千市民游乐与休闲。
近代,这里也是杭城“老字号”的集聚地,这条路上今天依然保留绸布鞋帽、烟茶火腿、国药号、南北货、笔墨庄等百年老店;银行、报社、书局、百货邻里相望;除佛寺、尼庵、道观外,还有天主教堂,中西文化在这条老街上交融。同时,中山路集聚了一大批不同时期的特色建筑,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也有民国初年的西洋建筑,中山北路上还有许多现代化建筑,完全可以称为“建筑历史博物馆”。中山路又是杭州老城厢最为集中的区域,成为从南宋发展延续至今的杭州市井生活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两侧坊巷、里弄连绵不绝,保留了带有浓厚地方特征的邻里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