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从此,这仙人所居的海上三岛蓬莱、方丈、瀛洲就成为古人向往的仙境,至少比无法启程前往的天宫,离现实世界要近一些。杭州人以西湖为骄傲,就把湖中三座人工小岛合称“蓬莱三岛”——湖心亭为“蓬莱”,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
湖心亭是湖中三岛中最早营建的,亭为岛名,岛为亭名。据说苏轼治湖时奠定了湖心亭的岛基,南宋时期疏浚西湖所挖的葑泥,最终形成了这个小岛,并在上面建了一座湖心寺,时间应该在南宋晚期。元代在汉化不深的异族统治下,对传统文化毫无兴趣,西湖衰败了。湖心亭也和前面说过的孤山情况一样,旧有的建筑逐渐颓圮,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代中期。清代雍正年间所修的《西湖志》卷九中说:“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考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国朝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书‘静观万类’四字,以及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又于阁上御书‘天然图画’额。雍正五年重加增葺。”
聂心汤是明万历年间的钱塘县令,所修的县志为万历《钱塘县志》。清代杭州人翟灏所撰《湖山便览》卷三讲了这里提到的湖心亭建造经过: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知府孙孟访得之,建亭其上,名曰‘振鹭’,未几圮。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御书“光澈中边”匾额。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时,喜清阁楼屋旧址改建为财神殿。抗战胜利后又改为观音大士殿,1952年,发现亭屋圆柱为白蚁蛀空。1953年在观音殿殿址上新建为一重檐歇山琉璃瓦钢砼方亭,是五十年代建设西湖风景名胜中第一所庭园建筑,就是今天见到的湖心亭。
岛南又有石碑,题着“虫二”两字(实际上应该是虫字顶上多一撇下文都用虫字代替),据说也是乾隆御笔,这是将繁体的“風月”二字的外边部分去掉,取“风月无边”的意思,如今的石碑 ,是杭州市园林文物部门 1982 年重新凿立的。碑中的这两个字,专门从清代乾隆皇帝所书的“曲院风荷” 与“ 平湖秋月” 两碑字体中挖拓。
我以为乾隆御笔的传说靠不住,因为泰山在快到斗母宫的山道西侧也有这两个字的石刻,上款为:“己亥夏六月”,下款为:“历下刘廷桂立”。那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当时济南才子刘廷桂所书。若乾隆当年确实题写了这两个字,清朝的臣民刘廷桂决不敢公然再题,封建时代犯忌讳的。何况广东惠州西湖,也有一个湖心亭,亭前也有传说是乾隆题的这两个字。
其实从风月无边中引出“虫二” 的故事出现得更早,清人褚人获的笔记《坚瓠集》里说,唐伯虎用过这两字;明人张岱的小品《快园道古》卷十二中则说是徐文长用的。更早的传说跟李白有关。湖南岳阳楼三楼,有东西两联,东联是短短的一幅八字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书”,其来历传说是和“虫二”两字有关。
湖心亭掩映在花木之中,四周长柳拂水,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在西湖十八景中称为“湖心平眺”。春夏之日,眼前盈盈绿水荡漾,远处郁郁青山遙对,湖面点点轻舟,一派水色山光,令人陶醉。遇上细雨霏霏,在亭中可静静地欣赏雨中西湖山色空濛之景。茫茫冬日,在大雪纷飞时,湖心赏雪也別有风情。明代张岱在杭州大雪三日后,西湖人、鸟声俱绝,突发赏雪兴致,就乘小舟到湖心亭与朋友对饮赏雪,写下名篇《湖心亭雪看》道:“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