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南面的映波桥位居现在外湖、小南湖和西里湖交汇处,只是当时还没有花港观鱼这景点,有一条从花家山而来叫花港的小溪在此流入西里湖。雷峰塔倒是已经建成,夕照中塔影在微波中荡漾,映波之名或来自于此?
锁澜桥东面的外湖,当时是全湖最深处。此桥附近东西两面都是湖面最阔处,应该是当时西湖风浪最大的地方,故置此桥以锁澜。
从望山桥这里看郁叠翠的山色,意境深远,西湖十景之一的“双峰插云”,只有在此处才能真正领略它的风姿。因为在整个西湖,只有这里同时看南高峰和北高峰的角度最佳,因此而得名。它的西面隔西里湖就是以前毛泽东到杭州的住地刘庄一号楼,现在作为西湖国宾馆虽然对外营业,唯独一号楼不出租。
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这里是眺望全湖的最佳处之一,故名叫“压堤”。康熙南巡时给西湖十景题写碑额时,“苏堤春晓”就立在压堤桥旁,文革中碑被砸断成数块,现在重新补整树立,并建碑亭。现代沙孟海先生所写的“苏堤春晓”碑则在苏堤北端入口的跨虹桥堍,所以苏堤上有两处“苏堤春晓”碑。从前它通茅家 埠港,据说桥下之水特别深,坐船去灵隐天竺必取道于此,桥旁还有石台灯笼以照夜船行走,桥边湖中还产西湖莼菜,现在没有了。
东浦桥,我总怀疑苏轼当初命名这座桥应该是“束浦桥”,“束”字和“東”字只差一横,后世讹传为“東浦桥”,现在又简化为“东浦桥”,离“束浦”二字更远。浦是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比如钱塘江出海口的浙江嘉兴乍浦和“珠还合浦”的广西北海合浦。包括后来被称为岳湖那片水面的西湖西北岸也可叫“浦”,它至此向南收束为苏堤一线,猜想这应该是这座桥被命名为“束浦”的理由。苏堤其余五桥的名字都是由一动词和一名词组成的动宾结构,唯独“东浦”是偏正结构,大文豪苏轼不至于会如此疏忽,而“束浦”二字正也是动宾结构,事实上至今仍然有人称它为“束浦桥”。
跨虹桥不知是否因为它是跨步似长虹苏堤的起点而命名,也有夏日雨后,伫立桥上,常可见一道彩虹从湛蓝天空垂挂到桥面,天上水上,相映成趣,故名跨虹的说法。该桥的桥址在明代略有移动过,是苏堤六桥中唯一曾移动过桥址的一座,它长21.1米,净宽4.3米,单孔净跨8.1米,现今苏堤六桥中,它的长度最长,单孔跨度最大。
苏轼离任后,接任杭州知州是林希。他欣赏了堤上美景后,对苏轼的政绩深为感佩,就为此堤题写了“苏公堤”三字,从此人们为了纪念苏轼治理西湖的功绩,把他建造的长堤叫做苏堤。苏堤四季景色各异,特别是阳春三月的早晨,朝阳初升,水波荡漾,百花争艳,柳树成烟,青山古塔,掩映湖面,景色秀丽妙趣横生,被称之为苏堤春晓。它早在南宋就被列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以“六桥烟柳”之名列入钱唐十景,足见它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苏轼对自己这一大手笔是十分满意的,元祐七年(1092)春,在知颍州任上和判官赵德麟一起疏浚颍州西湖,旋被命移知扬州。后来工程结束,赵写诗告知,于是苏轼写了一首题为《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的诗,其中有“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的句子,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自己治理杭州西湖建成苏堤的成果是十分得意的。“昌丰”一词形容人姿态优美,《诗•郑风•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为其出典。他还说过“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这样的话。
赵德麟(1061-1134)名令畤,初字景贶,后苏轼替他改字德麟,宋宗室。苏轼的好友兼门生,为人豪爽,博学多才,也是一个词人,颇受苏轼赏识。苏轼以颍州知州身份举荐他,不料好事变成坏事,后来党禁起,因此和苏轼一起被列入元祐党人,居家闲赋十年。宋高宗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任同知行在大宗正事,即南宋皇族的第一副族长。撰有《侯鲭录》八卷,其诗词作品以用“蝶恋花”词调谱的商调鼓子词西厢十二首,最为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