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辛笛文革中的几首旧体诗

本帖于 2012-03-30 09:54:43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开心豆豆 编辑

 


 


王辛笛以新诗闻名于四十年代。诗着眼于现实,追求印象和含蓄、尝试一种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别开生面。诗大都发表于当时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上。后来和其他同类风格的八位诗人一起,被称之为“九叶诗派”。


 


新中国成立后,此类诗因未能入时而近于湮灭。王辛笛也辍笔近三十年,以致一直记得他的港澳台的朋友,都以为他已不在人世。直到毛泽东去世后,九叶诗人们才慢慢重新浮现出来,他们的作品也陆续出版。上海作家协会在1994年和2003年曾两次举办了辛笛诗歌创作研讨会。


 


王辛笛也写旧体诗,尤擅长七绝。相比下来,我更爱他写的旧诗。辛笛的旧诗,流畅清明,音韵淡雅,充满了性灵和真情。


 


诗人辛笛的夫人徐文绮,是著名的金石专家, 文物鉴定家,版本学家,文献目录学家徐森玉的女儿。徐森玉是被周恩来称之为“国宝”的人才。民国时任过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建国后任过上海博物馆馆长。抗战时为保护文物免遭日寇掠夺,殚精竭锐,四处奔波,立下了名垂千古的功勋。 郑振铎在建国初就说过,“森老为今之国宝,应万分的爱护他。别的老人们徒有虚名耳,他乃是真真实实的一位了不起的鉴别专家,非争取他、爱护他不可。他是一个全才,他的一言,便是九鼎,便是最后的决定。然而这样一位国宝,五七年被打成右派,文革中被定为十大反动权威之一,屡遭批斗,纵然望九高龄,也未能幸免,终于魂兮归去。王辛笛痛而写悼诗三首:


 


衰翁抱病获丛残,批斗登台应诺难。


劳瘁都缘文物累,深情留于后人看。


 


夕阳门巷影参差,绵惙叮咛漏尽迟。


已属高年闻道去,九原何日了心期。


 


许国何须惜此身,此身虽在亦堪惊。


百年终是匆匆客,一例龙华道上人。


 


大师徐森玉去世后,周恩来惜之,曾来电嘱暂缓火化,听候国务院处理。无奈周公有意,毛派无情,最后连追悼会都不许开,由家属自行火化了。王辛笛只得将老岳丈葬于苏州七子山麓。面对夕照新坟,写了两首七绝,诗前有序,一并录如下:


 


为森丈营葬于苏州七子山麓,落日衔山,人影在地,四顾苍茫,怆然久之,惟闻远处传来寒山寺暮钟而已


 


何期营葬送斯文,山下人家山上云。


万事于翁都过了,斜阳无语对秋坟。


 


知在秋山第几重,全凭溪水想音容。


横塘不见凌波路,坐听枫桥晚寺钟。


 


因为父亲徐森玉的关系,诗人的夫人徐文绮也遭批斗。因性直不屈,被打伤了脊椎,还要发送到农村劳动,归期未卜。后值寒冬,老诗人为老妻送寒衣。寒衣只能隔着竹篱交接,夫妻间还不许通话。诗人归来后写两首七绝,读来令人泪下。


 


更与何人问暖凉, 秋深废井对幽篁。


簪花屡卜归期误,未待归来已断肠。


 


篱边传语感凄惶,相见何曾话短长。


珍重寒衣聊送暖,卅年鸳思两茫茫。


 


我因和诗人的女儿是好友,有缘拜访过王老三次。第一次在文革中,第二次送他女儿赴美时,最后一次已是一九九六年了,老诗人的名誉地位都得以恢复,惜已有病在身,而且他当年的文朋诗友,大半已隔世。王老那天曾示我一首他写的七绝:


 


邻窗灯火共谁挑,云忆鳞鳞水点篙。


满眼故人多半去,蓬蒿和我一般高。


 


末句是说故人坟上的蓬草都长得和他人一样高了。那天当他读到这句诗时,声音响亮地挥了下手,苍凉悲壮之态,犹在眼前。


 


现在老诗人亦已离世,是在他夫人去世后整一百天那天走的。诗人夫妇合葬,坟前用大理石雕了一本翻开的书,上刻诗人年轻时的诗句:


 


将生命的茫茫,


脱卸与茫茫的烟水。


 

所有跟帖: 

敬佩老诗人的人品和才华。谢谢分享。 -广陵晓阳- 给 广陵晓阳 发送悄悄话 广陵晓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24/2012 postreply 19:40:0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