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生活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这位青史留名的隐士,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刚经过五代严重的动乱时期,宋朝建立后趋向稳定。北宋初年几位皇帝除宋真宗懦弱一些外,都不昏暴,政治环境比较宽松,文人纷纷踏上仕途,博取功名,出了好几位名臣贤相。林逋生活时期为害北宋知识分子的党争未现端倪,官场上尽管政见有分歧,总的还比较和谐。如果不愿意做琐碎的行政工作,可以参加文化建设,著名的四大类书,即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太平御览》、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就是宋初官纂的。这些类书的主编们的学问都很大,人品也都不错,对于晚辈或手下工作人员尽力提携,并不压制,所以归隐的人不多。
林逋在当时属于另类。林逋临终留绝句曰:“湖外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显然他对自己生前死后所处的环境是相当满意的,最后两句有点讽喻当时热衷于仕途的文人,特别是那位临终时懊悔未曾劝谏宋真宗受天书、封泰山的一代名相王旦。王旦是许多包公戏中包公老师王延龄的原型,廉洁公正而有能力,是真宗朝的股肱之臣,历史上评价很高。他在临死时唯一懊悔的一件事就是明知道所谓的天书是假的,是道士们故弄玄虚欺骗皇帝,却没有谏阻真宗接受,反而跟着皇帝去泰山封禅。现在去泰山游览,可以看到在山脚下的岱庙有模仿当年泰山封禅的表演,代表皇帝主祭的宰相就是王旦,真是对他莫大的讽刺。林逋对王旦这样的人物都看不上眼,可见其眼界之高。
林逋是另辟蹊径,获得盛名的。这条路唐朝叫终南捷径,不过唐朝名士们归隐的终南山离长安很近,而最后弄得名气响了,以当官去为结局。但林逋不像他们,老老实实隐居到去世,即便这样,还是有人质疑林逋隐居孤山的初衷,放鹤亭内有林则徐的一副楹联:“世无异草能真隐,山有名花转不孤。”对仗工整,意味深长,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对联。我想林则徐或多或少认为林逋不是真正的隐士,此联的真实含义,见仁见智让大家各自揣摩去吧。
当然林和靖并非浪得虚名,那首《山园小梅》七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是他的代表作。颌联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流传极广,那种意境不和梅花昼夜相处,对之满怀深情是写不出来的。其实颈联也写得非常好,形象鲜明,没有直接写梅花,写的是同一季节的霜禽实际行动和季节不同的粉蝶可能感知,动态禽蝶和静态梅花对照,用霜禽和粉蝶的心态,烘托梅花之美,别开蹊径,令人叫绝。
北宋诗人好写艳词,林和靖也不例外,他有一首《长相思》,情真意切,令人回肠百转,写得极好:“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生。”清代《钦定词谱》介绍这个词牌“又名吴山青”,说的就是这首词。
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东野是唐代诗人孟郊的字,他和贾岛都是苦吟诗人,时称郊寒岛瘦;北宋初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曾前后三求掌西京留司御史台,人称李西台,此处苏轼称他留台。黄庭坚云:“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
林和靖隐居孤山,足迹不入城市者三十余年,把个隐士做得地地道道而名垂青史。孤山因为林和靖,引来了文人雅士前来探幽题句,声名远播,成为西湖著名景点,林和靖开发孤山功不可没。套用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所讲的那句话:“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究竟是林和靖靠孤山传,还是孤山靠林和靖传后来也不甚了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