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是之人生漫笔》后(一)

本帖于 2012-03-05 15:00:35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开心豆豆 编辑

 


 


读完了《于是之人生漫笔》,心中涌起的是尊敬,感慨,和惋惜。于是之是一位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演过很多戏,尤以《龙须沟》和《茶馆》光彩夺目。我看过他演的《茶馆》,包括话剧和电影。他把王掌柜这个善良的小人物的一生,从大清末年一直演到民国,演得那么深刻,真实和动人。而且越老越感人,看得我几乎泪下。读完于是之的这本书,才知道他为了演好一个角色,会花多少心血。


 


剧本和小说不同,它没有那么大的空间,能将人物的历史遭际交代得很清楚,将心理活动描述得很细致。这就需要演员去揣摩,去体会。体会深了,人物在心中就活了。这活,就是大导演焦菊隐强调的,于是之遵循的所谓“心象”说。演员演戏,先得要有“心象”,然后才有舞台上的“形象”。 只有心中有了这活的“心象”,演起来无论语言动作,声调气质,神色情绪就得心应手,就可信,就感人。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剧本,不同人演,效果可大相径庭的原因。


 


使于是之一举成名的戏是焦菊隐导演的老舍的《龙须沟》。在那戏里于是之主演程疯子,一个善良的艺人,在黑暗的社会里想洁身自好而不能,逐渐被社会看成疯子。为了演好程疯子,于是之天桥去了好几次,向那儿的老艺人学习,既学艺,也学人。为了能在心里产生“心象”,他以剧本为基础,对程疯子的出身和遭遇作了想象、补充、和扩展,以及这出身和遭遇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为此于是之写了一篇六千多字的《程疯子传》,作为演这个人物的准备。这传记里有故事,有言谈,有分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因此就现在眼前,活在心里。有这些打底,于是之演起来就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可信感人。又如为了演好《关汉卿》里的角色王和卿,他不但熟读了王和卿的元曲,甚至自己也写起杂剧来,从而获得了人物应有的气质。于是之也有演得不好的角色,如《雷雨》里的周萍,其原因就是他始终没能形成一个鲜明的“心象”。周萍那角色,和于是之的气质和生活相差毕竟太大了。


 


于是之反复强调演员要下功夫,要敢于创新,要尽量少用那种常见的套子。他反对表演的公式化,概念化,反对表演简单的毛病。他反复叮嘱演员,不要在演出时,“不演一个人,而是直截了当地把目的演出来”。他说,“把一些外形动作没经过消化,只是硬搬过来,是外在的模仿,不是创造。创造是一定要通过内心的。”


 


我们现在充斥于银幕银屏的电影,电视剧,有几个 不是“直接把目的演出来”?有几个是“通过内心而创造的角色”呢?

所有跟帖: 

于老,人艺的台柱之一,实在是过去几代人心中的偶像! -胡思乱想- 给 胡思乱想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2/08/2012 postreply 09:04:13

看过电影茶馆, -思如昀- 给 思如昀 发送悄悄话 思如昀 的博客首页 (197 bytes) () 02/09/2012 postreply 06:44:13

我最近重看了一遍。里面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打到人心里。 -瑞冬- 给 瑞冬 发送悄悄话 瑞冬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9/2012 postreply 09:15:07

谢谢分享介绍。。。电影青春之歌里林道静的丈夫就是于是之扮演的吧。。。 -点缀- 给 点缀 发送悄悄话 点缀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18/2012 postreply 07:36:4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