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白居易重修湖堤,并在堤上建石函闸,控制灌溉用水。经过实测,湖面降低一寸可灌溉十五顷农田,放水一个时辰可灌溉五十余顷。据此白居易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用西湖用水管理制度。需要灌溉的农户根据田亩数和需用的时间向州里提出申请,刺史直接批复给管理所,不要逐级下达,以免耽误农时。送到盐官的水,路程较远,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就先量河水高低,待溉田毕,补足河水原来的深浅,万一水源不够,再引临平湖的水补充。按照这个办法管理,只要蓄泄及时,靠近西湖的千余顷农田,就没有灾年了。
后来石函闸移到稍微东南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圣塘闸。除了石函闸外,白居易还在西湖的南面湖水出口建了南笕闸,平时关闭,专门用于泄洪,防止湖堤溃决。南笕闸如今已难觅踪迹,根据周边地形,似乎应该在长桥那个方向。湖中还有十多顷湖浅时露出,湖深时淹没的,因之不用交农业税的湖田,田主为了私利常常会偷排湖水,于是设置专职的一员巡检管理西湖水务,责成他在非灌田时,封闭所有大小湖闸,如有泄漏,唯西湖水务管理所所长的巡检是问。
白居易说自己在杭州三年,旱情不断,管好西湖极为重要。怕后人不了解其中利害,特地写了一篇《钱塘湖石记》,勒石立于石函闸旁,上述几段文字就是根据这篇文章编写的。很幸运,这块刻有《钱塘湖石记》的石碑原物已经被考古发掘出来,如今重新立在圣塘闸亭。
在宋代王谠以《国史补》等五十本书为资料来源撰写成的唐代笔记总集《唐语林》卷二中,有这样的记载:“及罢,俸钱多留守库。继守者公用不足,则假而复填,如是五十余年。及黄巢至郡,文籍多焚烧,其俸遂亡。”这告诉我们白居易不仅自己任上亲力亲为,筑堤捍湖,疏井浚湖,而且在他离杭时,将自己俸禄的大部分留存官库,作为疏浚西湖的固定基金。用去多少,由继任者补足原数。嗣后沿袭成为一种制度,持续五十年之久。
白居易还十分注重西湖的环境保护,保护西湖水面不受侵占。他作出规定:谁破坏了西湖的环境,就要受到惩罚。明代张岱的《西湖梦寻》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白乐天守杭州,政平讼简。贫民有犯法者,于西湖种树几株;富民有赎罪者,令于西湖开葑田数亩。历任多年,湖葑尽拓,树木成荫。乐天每于此地,载妓看山,寻花问柳。居民设像祀之。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公之洁白。”原来里西湖附近水面遍植荷花,也和白居易有关,张岱所说的亭叫玉莲亭,今已难寻踪影。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张岱这段话中“寻花问柳”,指的是自然界的花和柳,并非后世的逛妓院。“载妓看山”倒是确有其事,白居易爱好歌舞音乐,这方面的修养很高,不然是写不出《霓裳羽衣歌》、《琵琶行》这样的作品。他在杭州亲自调教歌妓霓裳羽衣歌,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写到:“移领钱唐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自注云:“自玲珑以下,皆杭之名妓。”作为杭州最高地方长官的白居易把商玲珑、谢好、陈宠、沈平等当地著名歌妓集中到一起,教他们霓裳羽衣曲。训练之余,自然会带她们到西湖看山水风景。
白居易在《别州民》一诗中说出自己重视治理西湖原因:“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有这种理念和作为的市长,就在今天也很难得。杭城人民缅怀老市长白居易,白居易生前也深深想念杭州。六十七岁高龄时,在远离杭州的洛阳,白居易写下了著名的《忆江南》三首,其中写杭州的一首是:“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遗憾的是他没能重游杭州,但他为杭州所作的一切和留下描写杭州及西湖的诗篇,是杭州和西湖的人文历史一笔不可用金钱来计算的财富。
尽管白居易所筑的堤并不是现在人们称呼的的白堤,现在人们心目中的白堤本是历史上的白沙堤,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体现着人民的情感,除了历史学家,没有必要去刨根问底。一位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时下不计其数的政绩工程能有几多会像白居易当年在杭州所作的那样考虑周全、贴近民生、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