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小小墓址,历来传说不一,能查到最早的资料是唐代张祜的《题苏小小墓》:“漠漠穷尘地,萧萧古树林”,未讲具体地点。稍后李贺说在“西陵下”,宋代的《临安志》和《武林旧事》都说墓在湖上,也没有提及具体地点。到清代的《西湖拾遗》,因当时已有西泠桥存在,则记述墓在“西泠桥侧”,然而一九一九年出版的《西湖新游记》却说“墓实系伪作。盖康熙南巡,偶向侍臣询及苏小小,浙抚乃连夜抔土西泠桥下,一夕成冢,以备御览。”苏小小去世时不仅没有西泠桥,我猜想在杭州建成之前,连孤山这个地名也还没有,而是《钱唐苏小歌》中所写的西陵,因为在钱唐县治西面,故小山丘得名西陵。因此,其墓应该如李贺所说在西陵下,即孤山山麓荒僻的树林中。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卷二中说:西泠桥“一名西林桥,又名西陵桥,从此可往北山者。” 张岱《西湖梦寻》“西泠桥”一节写道:“西泠桥一名西陵,或曰:即苏小小结同心处也。及见方子公诗有云:‘数声渔笛知何处,疑在西泠第一桥。’陵作泠,苏小恐误。余曰:管不得,只西陵便好。且白公断桥诗‘柳色青藏苏小家’,断桥去此不远,岂不可借作西泠故实耶!”这个方子公脑筋不太清楚,在苏小小到李贺时都叫西陵,因读音相同后来才讹作西泠,她怎麽会搞错?南方人前后鼻音不分,又变成西林。如果硬要把西泠桥和苏小小拉上关系,还是张岱说得对:“管不得,只西陵便好”,叫它为西陵桥才妥当。不过,西泠这个名字也很好,泠泠本意是形容清凉或形容声音清越,借以说明当地环境十分妥贴。
现在的苏小小墓和慕才亭是二〇〇四年根据民国老照片反复推敲,在西泠桥西北桥堍重修的。重建后的苏小小墓墓径二点六米,圈高零点九米。慕才亭由六根方柱支撑,六角攒尖顶,高三点一五米,每根柱上有两幅楹联,共十二幅,是欣赏楹联艺术的好处所。分别抄录于下,供大家鉴识:“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灯火疏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垄中。”“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看西泠。”“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花须柳眼浑无赖,落絮游丝亦有情。”“亭前瞻柳色风情已矣,户上寄萍踪雪印依然。”“且看青冢留千古,漫道红颜本暂时。”“烟雨锁西泠剩孤冢残碑浙水呜咽千古憾,琴樽依白社看明湖翠屿樱花犹似六朝春。”“花光月影宜相照,玉骨冰肌未始寒。”“十载青衫频吊古, 一抔黄土永埋香。”解释一下两个较冷僻的典故:北里指唐长安妓院所在的平康里,因位于城北亦称北里,故后世用北里泛称娼妓聚居地;白社指隐士或隐士所居之处,见葛洪《抱朴子》或《清一统志》“湖北·荆门州”条。
顺便说一下,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中讲了一个生活在宋代,葬在嘉兴的另一个苏小小的故事:
苏小小是钱塘名妓,不但容颜秀美,而且富有诗才。她有一个与太学生赵不敏相好,叫做盼奴的姐姐。赵氏家境贫穷,盼奴经常周济她,直到他学有所成,到襄阳去做官为止。由于盼奴名在妓籍,不能跟随他,二人便这样分手了。三年之后,赵不敏死在任上。临终,他把不多的个人物件分为二份,一份给他的弟弟赵某,一份留给盼奴,同时示意他弟弟,盼奴的妹妹是个好女子,有可能就和她交个朋友。赵某去到杭州寻找盼奴,可惜盼奴这时已经因相思死去,而其妹苏小则为了一桩官司,正在监狱里服刑。审理这场官司的官员是赵某的族人,赵某把哥哥和盼奴交往经过和临终遗言告诉族人,请他多加关照。
赵氏族人把苏小叫来,说,“你骗取了商人的一百疋绢,现在打算怎样偿还呢?”苏小说,“这事是我姐姐的错,与我无关,如能手下留情,不但我,就是我姐姐在天之灵,也会感激你的。”对方本来有心开脱,见苏小出言不俗,更加喜欢,就告诉她:赵不敏已经死了,留下了若干物件,原是准备给她姐姐做纪念的。说完,他把赵某的一封信交给了苏小。拆开信看,却是一首诗,写道:“昔时名妓镇东吴,不恋黄金只好书。试问钱塘苏小小,风流还似大苏无?”所说“大苏”,是指苏小已故的姐姐。苏小当场步韵和诗一首:“君住襄阳妾在吴,无情人寄有情书。当年若也来相访,还有于潜绢事无?”“绢事”指她现在吃的那桩官司,事情发生在于潜地方,故称“于潜绢事”。族人大为叹服,就用赵不敏遗赠代为偿还绢款,释放了苏小,并促成她和赵某的婚事。这个故事后来在明清的小说和笔记中屡有提及,也流传很广,以致许多人把两者混淆起来,为苏小小墓在哪里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