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失败的改编
——看电影《金陵十三钗》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knMlPlxonPY
一般地说来,同一部文学作品由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话,如果由原作者操刀执笔,通常都是越改越好,能够锦上添花。可是也有例外,比如这部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就令人大跌眼镜,大失所望。
该部电影完全颠覆了小说的立意与框架,严格地说这已经不是在原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改编,而等于是一次重写,是一次对原作的重新编排与诠释。遗憾的是这个重新来过,并没有更上一层楼,而是远远不及原作的水准。
原作的重要人物英格曼神父在电影里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白人酒徒,他的正式身份是做殡葬的入殓师。这个改变相当的不可思议。据影片的导演说,按排这样一个角色,是想说明连一个二流子一样的人,都能够为保护女学生尽力,就会令这个故事就更加感人了。
可是没有了神父,没有了强有力的教会做基础,只是靠一张西方人的面孔,就可以跟日军周旋吗?就能够达到目的、保护好那些女学生吗?显然太苍白,太没有说服力,也太不可信了。把原小说中一个非常坚实可信的人物——英格曼神父与他背后的宗教依靠拿掉了,真是一个不可原谅的倒退,无疑于自废武功,自毁故事的根基,比杀鸡取卵还严重。
小说中的中国伤兵是战斗失利后被日军集体屠杀过后的幸存者,在李教官的带领下逃出虎口后去到教堂寻求暂避的。他们在教堂里不是贪生怕死,而是继续与日军周旋,并且也为了保护女学生与妓女,五个人都先后献出了生命。他们在日军面前视死如归,死得光荣,死得伟大。
可是到了电影里,他们成了一支骁勇善战的突击队,穿戴整齐,装备不俗,为了保护女学生,不惜正面与日军开战,演成了一个《抢救雷恩大兵》的好莱坞战争大片。这个情节的改变有何根据,又意义何在呢?
如果中国军队这么有斗志,这么有战斗力,日军敢侵略中国么?他们能攻下南京么?显然这个情节的安排,既不符合史实,也与故事的基调风马牛不相及,并且沉长多余。据说拍摄这些战争场面所烧的钱比付给好莱坞影星、入殓师的扮演者比尔的费用都多。这真是一个愚蠢的构思,花费巨大又与故事无补。
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书娟这个女学生,其父母都远在美国,是爱国抗日的知识分子。可是到了电影里,她的父亲却成了为日本人效力的汉奸式的人物。理由是不放心寄宿在教堂学校里的女儿,要留在南京看顾她。这个情节的设置又是一个极大的突兀,严重影响了书娟这个人物的清纯形象,就像是在一锅鲜美的汤里加上了一粒老鼠屎,是改编的又一处败笔。
小说的最大看点,也是最感人之处是十三钗是抱着必死的心,代替女学生们跟随日军而去的,临行的时候她们人人身上都揣着尖刀、剪刀等物,准备随时要与侮辱他们的日军同归于尽。可是到了电影里,却成了另一种模式。
听听玉墨是怎么做思想工作的,她对女伴们说,“我们(跟随日军)去一趟,难道还能要我们的命不成?他们(指日军)不就是寻欢作乐么?什么样的男人我们没有见过?还在乎这一次么?”
看到这里真是令人扼腕!作者的情怀怎么能有如此的大变化呢?看看莫泊桑的名篇《羊脂球》吧,100多年前的法国妓女都知道不能把肉体交给占领军蹂躏,虽然她是吃男人饭的,但是她更有民族气节与自尊心。
本来在小说里就让人们看到金陵十三钗个个都不逊于羊脂球,在我的小说《金陵十三钗》读后感里,就有朋友留言说,金陵十三钗的故事,让她想到了羊脂球这个文学经典人物。然而可悲是到了电影里她们自动降格了,远远不如羊脂球了。仅从影片中看,人们断然不会把十三钗与羊脂球联系在一起。
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电影结尾时故意让十三钗只剩下十二钗,为的就是要表现须眉也不让巾帼,男人也愿意为保护女学生出力。这可真是画蛇添足,狗尾续貂了。看了直叫人恶心。
而且也从根本上颠覆了金陵十三钗这个称谓的真实性,变成编导的一种异想天开的随心所欲。由此很怀疑编导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判断能力,他们是不是太看重噱头了,结果就走入了旁门左道而毫无意识了呢?
一部号称是大片的电影,所谓历时五年,耗资6亿人民币,可是最终的结果它离艺术与真实越来越远。离自我欣赏与陶醉却越来越近。它甚至亵渎了南京大屠杀中的亡灵,当年他们屈死在中国的软弱无力与日军的野蛮暴行之下,今天他们被一些人为了票房,为了金钱,为了奥斯卡的梦幻而形同绑架了。九泉之下的他们一定会对这些人无言相对,摇头叹息了。
同样是讲战争悲剧的《辛德拉的名单》就没有这样的张扬,这样的色彩,这样的不自量力、预取予夺。可是人们在那部电影里看到的是什么?是良知,是力量,是正义,是尊严。反观电影《金陵十三钗》,人们看到的是什么?是色情的渲染,是肉感的炫耀,是一种可怕的哗众取宠与市场取向。
人们还记得,这位导演每一次在奥斯卡之路上功亏一篑的时候,都会强调说他根本就不在意会不会获奖。可是这样的清高并没有耽误他一次次地向奥斯卡冲击,据说今年已是第五次了。在中国这可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不过,艺术同民心是一样的敏感之物,如果你怠慢了它,那么你的作品无论怎么包装也不能成为艺术,金钱堆砌起来的就是金钱。
国产电影并不乏有才华之作,张猛编导的小成本电影《钢的琴》就很有看头,其中对生活的描写与诠释就给了人们很多的启迪与联想。这样的电影如果有充足的资源支持,它走上奥斯卡的领奖台还是有可能,也是有意义的。
看过了小说《金陵十三钗》让人对人性的高尚与美好充满了礼敬与感动。可是看过了电影《金陵十三钗》后却只有遗憾。如果你恰好没有看过这部小说的话,可能也许还认为电影不错,可是不争的事实是,没有这部小说怎么又能有这部电影呢?所以评价这部电影离不开它的必然参照物原作小说,这恰是被编导们忘却了的残酷事实。
如果说这部影片还有点可取之处的话,就是对电影中的妓女的扮演者们,培训得很成功。虽然她们还是那么年轻,但她们的扮相、做派、语言等都很有风尘味儿,而且还都是七八十年以前的老风尘味儿,这可是相当难能可贵的。说明这部影片中还是有扎实的一面,至少为国产电影贡献了一批来自秦淮河上的妓女之最。
Alone by Ernesto Cortazar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