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 你到过洞庭湖吗 ?
八百里洞庭湖烟波浩渺 , 水天一色 . 洞庭湖边 , 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 - 岳阳 . 而闻名遐尔的岳阳楼就坐落在湖边 . 它居高临下 , 敞开着范仲淹那 ”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博大胸怀 , 面对一望无际的波光鳞鳞 . 琉璃的飞檐 , 朱红的庙宇 , 沉淀着巴陵古老的历史文化 . 在我看来 , 无论是英伦的精美建筑 , 还是瑞士的湖光山色 , 都不及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动人和亲切 .
与岳阳楼相对 , 有一个美丽的小岛 – 君山 . 它象一颗绿宝石 , 被撒在了湖水中 . 与岳阳楼的红墙绿瓦 , 庙宇飞檐遥相呼应 . 这里曾发生过许多动人的传说 . 比如 , 岛上的香妃峙 , 柳毅井 . 最哙灸人口的是娥皇女英的斑竹泪的故事 . 当年舜帝南巡 , 病逝于君山 , 他的妃子娥皇和女英闻讯赶到那里 , 悲痛欲绝 , 眼泪撒在郁郁葱葱的竹子上 . 从此君山的那一片竹子永远都留下了斑斑泪滴 , 生生不息 , 永不褪色 . 笔者有幸在两年前亲赴君山证实了这一奇迹 . 我流连在娥皇女英当年恸哭的地方 , 果真是斑斑泪滴 , 令人动容 . 我想 , 如果不是她们的真情感天动地 , 为什么就是那块地方千百年来一直生长着带斑斑泪滴的竹子呢 ? 望着深不可测的苍穹 , 我探索着答案 . 常言道 : 湘女多情 , 大概也来源于此吧 . 君山和洞庭湖的日月精华 , 育孕了一代又一代洞庭湖畔多情而善良的如水的女儿们 .
我的母亲就生长在岳阳楼下 , 洞庭湖边 . 她是家中唯一的孩子 . 中学时代 , 活泼而聪颖 . 一直是学生干部 . 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 并且能歌善舞 . (虽然不曾眼见为实, 但 这些都多次地从她的那些老中学同学和老师那里听过 .) 在武汉上大学的时侯 , 还在武汉实验京剧团客串演过 < 西厢记 > . 这是一张她当年的剧照 :
有趣的是 , 大约为了让我体验他们青春岁月的美好回忆和不舍的情结, 中学时父母曾将我送回他们的母校 -" 岳阳一中" 读了一年书 . 那真是一段快乐而新奇的时光 . 岳阳一中用母亲般的温暖怀抱欢迎了我 . 当时还有几位教过妈妈的老师还在 . 他们给我讲述了很多关于妈妈的往事 . 这些故事激励着我 , 使我在那里如鱼得水 , 进步很快 . 当我坐在课堂上 , 这些老师迷糊地象是回到了二十年前 , 搞不清这下面的小姑娘是二十年前的妈妈还是她的女儿 . 每天上下学 , 我沿着岳阳楼外的红墙, 走在母亲年轻时走过的路上 , 延续着她的另一段故事 .
父亲和母亲是中学时代的 ” Sweetheart”, 上大学后 , 父亲被选拔出国留学多年 . 中途回国结婚. 母亲作为留守女士在国内独自一人抚养我长大 , 其中的艰幸可想而知 . 后来父亲学成回国 , 他们才开始了相依相伴的生活. 日子虽然平淡匆忙 , 但我们的小屋里还时常飘荡着爸爸妈妈缅怀青春岁月的歌声 . 那深夜的灯光下,半夜醒来, 还依稀听见母亲踏着缝纫机, 学着给我做漂亮的衣裳. 记忆之中, 她从未逼迫过我的学习, 而多以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灵活的方式来言传身教. 所以, 平凡的我很庆幸她是一个通情达理的良友, 不是一位"虎妈".
花开花落 , 一年又一年 , 母亲由一个容貌甜美的年青母亲慢慢走入她的中年 . 此后 , 身体逐渐不好起来 . 经常住在医院里 . 我记忆最深的是 : 每天上完一天班后 , 父亲带着我 , 装好一个三层的饭盒 , 去医院照料母亲 . 半夜回家的路上 , 混暗的路灯拉长着父女两一高一矮的影子 , 三层饭盒在自行车上一晃 , 一晃 , 我们走过了无数个月朗星稀的夜晚 .
如今的母亲已脱离了当年的疾病缠身 . 曾随我们在美国 度过了一些愉快的时光 . 她仍然热衷于学新的东西 . 听说她还上过计算机的培训班并拿到一个证书 ( 哪方面的不清楚 ). 并且 , 偶尔也喜欢弹琴写曲作为消遣, 所以回家时常能听到琴声飘荡在她的小屋里 .
在我的心目中, 父亲母亲的回忆是无比温馨难以忘怀的. 他们是那样平凡,自然: 就象一片白云依偎着另一片白云 , 一朵浪花追逐着另一朵浪花 . 在青山绿水, 苍海桑田中, 演译着他们独特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