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来务工人员里头,我其实算读过不少书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各种近现代非名著,外国的一些常见名著和当代流行里比较臭名昭著的,都翻过。更难能可贵的是,过后老子就把它们都给忘了。
不过初中时翻过的一本小册子,一直印象很深,叫《不到顶点》。不是王朝闻的那个不到顶点,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哲学工作者写的,出书时好像是个副主任研究员,名字叫啥我也没记住,现在死了没有我更不知道。年轻时的我和凤姐同志一样,在博览群书之后面临着转型问题,她转向了人文,而我选择了哲学:那天一屁股坐下来,感觉有什么东西,抽出来一看——《不到顶点》。
这本小册子写得很随意,有点像日记,又有点像课堂笔记,主要记录一些作者的思考,最常见的格式是用一小段描述一件什么事,然后很简短地一句总结,本页嘎然截止,古龙跟他玩性格最少差一个数量级。
所以我很是着了迷,最初只是随便翻翻,然后从头开始看起,用尖尖的话说,那是刮目相看看完又看哪,许多年过去,我依然记得很多书中的章句,比如:我回到从前住的地方,已经被拆了,沿着墙根走了走,发现意外地小,几步就走到头了——而住在里面的时候,我却觉得拥有无比广阔的天地。又比如:今天在草原上,朋友唱歌给我听,民族唱法,一首接一首,纯自然的——没有录音带的嘶嘶响和摁键的弹跳。等等,等等。其中几条我恰巧也有同感,于是这本粗浅的哲学读物很是引发了我的思考,许多名动天下的书如《飘》《简爱》《呼啸山庄》等,看完也就过眼云烟了,唯独这本说出去谁都不知道的小册子,这么多年了一直留在我心底,前几年回家没找到,还很是惆怅了一会儿。